•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构式语法下英语“给予”类双及物构式的研究|英语构句语法

    时间:2019-02-03 03:19:4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构式语法是近年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从Goldberg构式语法理论出发,对给予类双及物构式的语义属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 构式语法 双及物构式 施事 接受者 受事
      
      1.理论背景
      近年来,在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大背景下,构式语法研究得到长足的发展。构式语法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构式,形成了不同的构式语法理论和研究范式。其中,这一理论的代表人Goldberg(2003:3)认为构式(construction)是语言中形式与语义的匹配体(form and meaning pairing)或形式与功能的匹配体(form and function pairing),双及物构式(ditransitive construction)的形式为:Subj[V Obj1 Obj2]意义为:(有目的或实际的)转移。据此,给予类双及物构式的典型形式为SVNN,其中S为施事者,N为接受者N为受事者。
      Goldberg(1995:4)对“构式”的定义为:
      假如说C是一个独立的句子,仅当且当C是一个形式(Fi)和意义(Si)的对映体,而且无论是形式或是意义的某些特征都不能完全从C这个构式的组成成分或另外的先前已有的句式推知构式语法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即使在具体的词语缺席的情况下也具有与形式相应的意义和语用功能。也就是说,句式有其自身独立于组成成分的整体意义,这个意义是无法从组成成分或另外的先前已有句式推导出来的,是“整体大予部分之和”,即“1+1>2”。构式具有不同于其组成成分的意义,这种意义不是组成成分含义的简单相加。一个句子不是一堆句子成分的堆砌,而是一个“完形”(gestalt),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一个句式结构里,各成分意义的相加不一定能得出这一句式结构的整体意义。组成成分的意义固然对构式的整体意义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但构式的整体意义也制约着组成成分的意义(沈家煊,1999)。在构式语法的理论框架下,Goldberg将双及物构式定义为:“...ditransitive construction to be associated directly with agent,patient and recipient roles.(双及物构式与施事、受事、接受者直接关联。)”这一定义从论元角度出发,概括了双及物构式的基本要素及其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2.给予类双及物构式
      2.1给予类动词
      根据徐盛桓(2001)的研究,能进入双及物构式的英语给予类动词大致分为三类:(1)具体转移义动词,具体转移义动词指物质空间的给予类动词,如:give,hand,send,cost等,GIVE是给予类动词的典型代表,语义非常丰富。GIVE N1N2中N1一般指生命体,N2的原型指实物范畴,但是也能够跨域隐喻隐申,指其他认知域的范畴,如指情绪和感受:“He gave me a shock/surprise.”也可以指表情,如:He gave her a smile.give是典型的给予动词,因此它有很多的隐喻机会和引申意义。(2)隐喻转移义动词,此类动词没有显性的给予义,主要是表示人际交流互动过程的动词(徐盛桓,2001)。如:tell,teach,promise等;此类动词没有相应的“给予”含义,此类动词主要构建抽象概念领域的转移事件和具体框架内的跨领域延伸。(3)附加转移义动词,如make,bake,paint。此类动词没有转移含义,如:Pat sliced Chris a piece of pie.(Goldberg,2003:221)。
      2.2“给予”类双及物构式的构式义
      构式语法认为,英语双及物构式的中心意义是“施事(agent)通过某行为使受事(patient)向接受者(recipient)成功转移”,双及物构式的语义是一套以实体成功转移到接受者为中心意义的关意义系统,它具有语义的多义性(Goldberg,1995)。徐盛桓(2000)提出过分析语义的“名动互含”假设,认为动词里的语义内容也含有表事物的语义成分。根据这一假设,“给予”动作的语义内容除含施事者外,必定含有另外两个事物的语义成分:接受者和给予物。因此,施事者―动作―事物1(通常是人)―事物2(通常是给予物)就构成了“给予”行为的基本模式,成为表达“给予”动词的基本语义内容。
      Goldberg(2003)认为双及物的构式意义为:transfer(intended or actual)(主动的或实际的)转移。所以我们可以将SVN1N2构式意义理解为施事者或主语(S)通过V的动作或行为让N1拥有N2,换言之也体现为施事者的“给予”。
      3.构式中论元的语义属性
      3.1施事的语义属性
      在给予类双及物结构中,典型的施事应为有生命的、有主观意志(volitional)的实体,这种主观意志性会使受事者借由某种行为直接转移至接受者。例如:
      (1)Bob told Joe a story.
      此小句应理解为Bob主动想告诉Joe一个故事,而不是在Bob给别人讲故事的时候,Joe碰巧偷听到。
      (2)The rain bought us some time.
      施事都不是有生命的实体,更不必说具有意志性了,但是,它们都合乎语法,有意义,其得以扩展和延伸的机制是隐喻和转喻。
      3.2接受者的语义属性
      典型的接受者是有生命的实体,如例句(3),但是非生命实体也可出现在此位置。
      (3)I sent the library a book.
      此句中,library可以转喻成“经营或管理图书馆的人”。受事语义属性的这种延伸和扩展也是由隐喻和转喻机制在起作用。另外,Langacker(1991)认为,在双及物结构中,双及物动词后的接受者和受事之间必须存在事实的或潜在的所属关系,例如:
      (4)She gave the door a white coat.
      其中接受者“门”虽然不是有生命的,但是如果我们关注接受者和受事之间的关系,就能看出“门”和“白色”之间有整体―局部关系,因此“门”可以通过隐喻解读为“白色”的终属。此外,接受者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意愿性(willingness)。这种意愿可能主动,也可能是被动,接受者在转移过程中可能获益,也有可能得到损失,但至少接受者在整个转移过程中很配合,要接受受事,才能确保转移的实现。
      3.3受事的语义属性
      在双及物结构中,受事是受行为影响的有生命或无生命的实体(Biber,2000),典型的受事是非限定的物体(Langacker,1991),例如“He gave me a book.”中的a book。
      隐喻和转喻机制可以用来阐释具有非典型受事的双及物小句。例如:
      (5)She taught John French.
      French作为一门学科实际上是不能教的,所教的实际上是这门学科包含的知识或技能,在这里French和“法语这门学科包含的知识或技能”是一种转指关系:用一个学科名来转指其具体内容。另外,受事的角色不能由代词来填充,受事的选择还要受双及物动词语义框架的限制,也就是说要考虑动词的搭配能力和搭配关系。
      4.结语
      以Goldberg的构式语法为框架,本文从语义属性方面对给予类双及物构式进行了研究,但是构式语法仍然存在诸多不足,期待更多学者的不断完善与探索。
      
      参考文献:
      [1]Biber,D.,Johansson,S.,Leech,G.,Conrad,S.,Finegan,E.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127.
      [2]Goldberg,A.E.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1).
      [3]Goldberg,A.E.Constructions:A new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language.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2003,(7):219-224.
      [4]Goldberg,A.E.Constructions:A new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language[J].外国语,2003,(3):1-11.
      [5]Goldberg,A.E.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Descriptive Application:Vol.II[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7]高芳.徐盛桓.名动转用与语用推理[J].外国语,2000.
      [8]沈家煊.“在”字句和“给”字句[J].中国语文,1999,(2).
      [9]徐盛桓.试论英汉双及物构块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
      [10]徐盛桓.试论英语双及物构块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
      
      本文系安康学院高层次人才专项项目,项目编号为AYQDRW20096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及物 英语 语法 给予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