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合理才是硬道理] 发展是硬道理

    时间:2019-02-02 03:28:4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无巧不成书,有奇方可传”,引人入胜的小说情节发展常常运用巧合因素,富有传奇色彩。但是无论是“巧”,还是“奇”,都要合乎生活常理,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否则,情节发展就会失去真实性,而情节失去真实性,小说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小说家的技巧首先在于会说故事”(伊丽莎白・鲍温,《小说家的技巧》),“会说故事”就要使情节发展有信度。欧・亨利的名作《最后的常春藤叶》,不仅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而且在情节设计上构思巧妙,匠心独运。
      《最后的常春藤叶》中心情节是青年画家琼珊得了肺炎,医生判定她康复的希望仅为一成,面对不幸,琼珊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念,她常想当窗外常春藤的最后一片叶子凋落的时候,她的生命也将走向尽头。一个风吹雨打的晚上,老画家贝尔曼登高画下了“最后的常春藤叶”。不明就里的琼珊因这片不落的常春藤叶,重新点燃了生命的火花,最终战胜了病魔。而贝尔曼却因画“最后的常春藤叶”着凉得了肺炎,离开了人世。但是这样的情节发展合乎事理吗?
      质疑一:琼珊活下来可信吗?
      质疑的理由有如下几点:
      1.在当时得了肺炎的死亡率极高,“每闯一次祸,受害的人总有几十个”。
      2.琼珊生活窘困,是“一个弱小的女人,已经被加利福尼亚的西风吹得没有什么血色了”。
      3.医生认为“她的病只有一成希望”。
      4.琼珊已失去活下去的信念,“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在十一月这样的时节,藤叶落尽是必然的,何况风雨会加快藤叶的飘零,她一颗心业已“准备走上神秘遥远的死亡之路”。
      从这几个方面看,琼珊病愈的几率不大,可是欧・亨利扮演了起死回生的角色,让琼珊脱离了危险。
      细读小说,我们会发现琼珊活下来还是可信的。医生虽然说“只有一成希望”,但是“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医生还说要是“她对冬季大衣的袖子式样发生兴趣,提出一个问题”,“她恢复的机会准能从十分之一提高到五分之一”,也就是说琼珊只要有活下去的信念,那么她就有好的可能。当最后一片“藤叶”经过两个夜晚的风吹雨打依旧附在藤茎上时,琼珊的生活信念终于复苏:“现在请你拿些汤来,再弄一点掺葡萄酒的牛奶,再――等一下,先拿一面小镜子给我,用枕头替我垫垫高,我要坐起来看你煮东西。”“苏艾,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琼珊靠在那儿,心满意足地在织一条毫无用处的深蓝色披肩。”另外,琼珊的周围一直被爱包裹着,苏艾精心照料,不断鼓励;老贝尔曼不惧艰难,在雨雪之夜登高画下最后一片藤叶;医生尽职尽责,“尽我所知,用科学所能达到的一切方法来治疗她”。有了爱和信念,琼珊活下来也就有了理由。
      质疑二:贝尔曼真的会在雨雪之夜为琼珊登高画叶吗?
      质疑的理由有如下几点:
      1.贝尔曼自己的生计都成问题,和琼珊没有血缘关系,他没有闲心也没有义务和责任去帮助琼珊。
      2.贝尔曼年纪六十开外,他要把藤叶画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而且藤枝附着的是“松动残缺的砖墙”。一个老人自己登上七米左右的高度,端着颜料盒,拿着画笔,难度可想而知。
      3.这是一个风雨雪交加的冬夜。
      如此看来,似乎贝尔曼不太可能登高画叶。但是这种可能性是又存在的。他以“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自许,对琼珊把自己的生命和枯叶关联在一起的“白痴般的想法”“大不以为然”,非常生气,“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他认为“像琼珊小姐那样的好人实在不应该在这种地方害病”,他还憧憬着“画一幅杰作”,带着琼珊和苏艾离开贫困区。可见贝尔曼虽然脾气暴躁,牢骚满腹,但他心地善良,发自内心地关爱着琼珊和苏艾,有了这种爷爷般的关心和呵护,贝尔曼的举动也就可以理解了。
      质疑三:琼珊和苏艾竟然都没有看出最后一片藤叶是赝品?
      质疑理由如下几点:
      1.叶子一动不动。
      2.历经“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又经另一个夜晚怒吼的北风、倾泻而下的雨点,最后一片藤叶依旧附在藤茎上。
      3.在贝尔曼登高画叶的第二早晨、黄昏,第三天早晨,琼珊和苏艾三次注视那一片藤叶。
      恶劣的天气,多次长时间注视,她们都没有看出藤叶有假,这是有原因的。
      首先,经水的叶子完全有可能紧贴在墙面上;其次,琼珊和苏艾注视最后一片藤叶时的天色是暗淡的,两次是雨后的早晨,一次是风雨欲来的黄昏;再次,窗外的院子是“阴沉沉的院子”,也就是难见阳光的院子;第四,常春藤依附的墙壁在距离琼珊“二十英尺外”的地方,她们不是近距离地注视;最后,叶子画得逼真,“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是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这是老贝尔曼的“杰作”。有了这些铺垫,琼珊和苏艾对最后一片藤叶没起疑心不是顺理成章了吗?
      综上所述,《最后的常春藤叶》在情节发展上看似有许多的不合情理的地方,其实作者已在多处设了伏笔,使得一切悬疑都最终得到化解。合理才是硬道理,这也是《最后的常春藤叶》成为名作,永不凋萎的重要原因之一。
      “情节的逻辑性(合理性),不但是小说赖以生存的基础,而且也是愉悦人性的审美美德和审美要求所必需的”(傅腾霄,《小说技巧》)。高明的小说家常常在情节发展中设置“破绽”,读者在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就能得到审美的愉悦感,但这“破绽”一定不能违背生活逻辑,故弄玄虚,否则只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推荐访问:才是硬道理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