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音响虽缥缈,写声有奥妙】进口ktv音响设备

    时间:2019-01-28 03:20:2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声音,虽看不见、摸不着、嗅不出、尝不到,但它是人们输出或接受信息的最常用、最普遍的媒介。因此,音响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将来,都一直是我们精神乃至物质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正与此相关,我国古代就有不少优秀作品,在描写声音的技巧上已达到相当高的造诣。
      本文拟就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林嗣环的散文《口技》以及刘鹗的小说《明湖居听书》的具体分析,试从形、色、味、情等几个侧面,略谈古人在描写声音(包括演奏与演唱等)的高超技巧,以供我们作借鉴之用。
      
      一、以形写声,达到声态共存
      
      声音本是抽象、缥缈的,但高明的作家总是千方百计赋声于形,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描摹出声的形态。
      比如《口技》中就有正面直接通过动作形象,表明声响的文句:“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鸣之。”这里的“抚”、“含”、“拍”就是十分具体形象。再如《琵琶行》中还有更妙的大幅度的动态形象的诗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至于,“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更是借助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手法,来模拟声音的千古名句了。而《明湖居听书》中以形写生的文字,则更为铺张细腻了,作者写王小玉“越唱越高”的演唱,像是“攀登泰山的景象”,作家用了层递的手法,逼真地写出了从傲来翻到扇子崖,再翻到南天门的漫长历程,最后归结到“愈翻愈险,愈翻愈奇”。这里的每一字句,看是写形之险,实际是传生之妙啊!
      以形传声除了正面表达外,还有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这就是并不直接描写演出者本身,而是通过对接受声音的听众形象的描写,来显示声音动人的高超水平。比如《口技》中描写了听众被声音感染的形象:“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的还理智地知道是在听表演,而且,还能互相会意,表明了赞许的神态。
      这种以形写声的方法,使赋声于形,进而从诸多熟悉、美妙的形象中,使得声音具体可感,从而体现了音响形象性的重要特点。
      
      二、以色写声,达到声色互补
      
      古人写声,往往不满足于捕捉形象,还经常求诸于色彩的变化,来表明声音的美妙,这大概是听觉向视觉的转移,以求得心理上更多的满足。
      比如《明湖居听书》中,描写王小玉最后最精彩的演唱技艺时,有这样一段色彩变幻的文字:“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以后,忽又扬起,像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乱散。这一声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忽大忽小,同那声音相结合,有如花坞春晓,百虫乱鸣。”尽管这其中的手法是多种的,但借助光与色的变幻刺激,来描写声音的美妙绝伦,不能不是显眼的主要特点。
      再如《琵琶行》中几次描写了“月明”、“月白”,这也是借月的色彩及联想,从另一个角度显示声音了。在诗的中间,写了琵琶女“曲终收拨”以后的境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是说人的听觉接受的声音一停,视觉起了填补的作用,用“唯见”其“白”的单色,充分透视了听者无可奈何、别有一番愁苦的滋味。还有像“细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两句中,虽伴有动作,更有强刺激的色彩渲染,描写了琵琶女悲凉、沦落的辛酸苦痛。
      既然声音可以付诸形象,又可以借助色彩,那么,通过人的各种感官的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便能够使听觉的感知范围得以大大拓宽了。
      
      三、以味写声,达到声味兼济
      
      味觉比起其他,更具有最普遍的经常性与广泛性,在写声技巧方面上,还另有特殊的方法,这便是借助味觉的体验,来表现对声音的反应。
      比如《明湖居听书》中,还着重写了听完声音以后的感受,这也仍然是从味觉上加以揭示的:“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彻些!”在这段描写体验的文字里,除了有“三日”与“三月”的一重对比外,还有就是更重要的第二重听觉与味觉的对比!还值得一提的是,前来听书的众多的听众(包括官员与百姓),早早提前来到明湖居,连饭都顾不上吃,多半只是买些“烧饼油条”之类充饥,这不正好又从“口福”的反面,衬托听书是更重要的精神享受吗?
      总之,像这样从多角度、多棱面来描写声音,真是把听到音响以后的情状,写得绝妙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了。
      
      四、以情写声,达到声情并茂
      
      承认文学即人学,也应承认文学即情学,文学作品中的人,大概皆是有情性之人,只不过是广义的情性罢了。因为许多文人雅士总善于以声传情,故作家们在以情写声上也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比如《琵琶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全诗是写声的诗,全文也是写情的文,在除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外,第二句就用叠词“瑟瑟”模拟了萧瑟的声音;接下来又由于“无管弦”音乐,以致加浓了“惨将别”的场面;幸好“忽闻水上琵琶声”,其离情别绪一下子不能自禁了。这一开头的引子,就全然笼罩在声情并茂的境界之中了。
      有声自可传情,没有声也可传情。请看“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就是说情先夺人了,还有“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里就是典型的用有声的反面,来渲染突现情感的方法。如果不是感情极端细腻,又不能对音乐有较深的了解,定难有这样的体验。
      不过,此诗中也相对地写到了别的音乐,但其心理感应就全然不同:“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这哪里是“山歌”与“村笛”的罪过呢!琵琶之所以被当成是“仙乐”,实是因为琵琶女“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与诗人白居易“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有着相似的身世,“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同病相怜,则是彼此情感交融的基础啊!至于,全诗的结尾:“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两句看起来是夸张地捕捉了作者的特写形象,实是最集中地突现了作者不由自主的感情,这与其说是“感斯人言”,还不如看作是既“闻琵琶”、“又闻此语”后的自我“叹息”了!
      另外,《口技》中让我们看到的,那便是侧面表达的以情写声了。作者在淋漓尽致地写了失火、救火的场面以后,从听众的如何入迷来侧面烘托演奏口技的高超技巧:“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我们看到听众完全沉浸于作者设计的音乐形象之中了。脸上变色,脚下走动,不由自主作出救火的姿态……这难道还不是陶醉于音响的效果,而忘乎所以的最好写照吗?
      应该知道,就其声音的分类来说,《琵琶行》主要写的是琵琶独奏的器乐,《明湖居听书》主要写的是王小玉说书演唱的声乐,而《口技》则主要是写善口技者的口技表演,此三种声音各有特色,而不相雷同。但是,我们从写声的技巧的角度加以研究,这三篇课文中都能大体找到以形、以色、以味、以情等写声的典型范例,这就有力地说明:文章写声的技巧,是有规律性可以寻求把握的!
      我们还应该知道,声音本来虽是无形、无色,也是无味的。但是,就以上三篇课文为例,声音(包括各种音响),一旦经过几位古代诗人、文学家的处理,就确实使其具有异彩纷呈的韵味,也同时具有动人心魄的魅力。这其间的原因,就是这些古代文人凭借其独特的禀赋与奇异的想象,才使这声音具有声形共存、声色互补、声味兼济及声情并茂的特点,也就以此使他们写作的诗增辉,使他们写作的文添彩。今天,我们重新研究这一艺术命题,就必须仍然沿循这其中存在的微妙关系,方可真正找到足以让我们今后值得借鉴的规律!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高级中学

    推荐访问:奥妙 缥缈 音响 写声有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