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构建和实施_理实一体化课程

    时间:2019-01-25 03:39:3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阐述了从教学载体的选择、理实一体的课程设计到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都融入了职业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通过学以致用体现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模式。   关键词:理实一体 教学载体 “三明治”教学 方法能力 社会能力
      
      一、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实一体化课程的产生
      传统的职教方式注重的是专业理论的传授,虽然也有技能训练,但实际训练过程与企业工作过程相脱离,只能算是对专业的实践性认识,不能反映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学生不了解企业的真实工作情境,无法理解所学的知识与将来所从事职业的关系。其结果是学生毕业时不具备工作岗位所需的能力,不能完成所学专业的工作任务,学而不能致用。
      随着企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对生产一线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做中学、学中做、团结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平台。汽车零部件加工课程正是以真实产品的加工过程为导向,将专业知识的学习融入到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以零件的加工为任务驱动,面向岗位职责和任务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二、理实一体化课程的载体选择
      如何使学生通过学习汽车零部件加工课程,在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训练其综合职业能力和提高职业素质,需要选择一个适合本课程能力要求的教学载体,使课程以真实产品的制作过程为导向,以零件加工为任务驱动,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熟悉工作任务及内在联系并学习工作过程知识。我们通过调研并几经挑选,根据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要求,选择了发动机模型的制作过程作为汽车零部件加工课程的教学载体。
      发动机模型由14个零件组成,这14个零件的加工与组装,涵盖了车削、铣削、钻削、装配等切削加工的基础知识。零件的加工内容非常全面,实现了普通加工的多种技能训练。其中直径最大的有 80mm的底盘和飞轮、最小的有 3mm的小拴;有直径 4mm的细长轴,有厚度仅为3mm的盖盘;有通孔、平底孔、大孔、小孔、高精度孔,还有M2的螺纹孔;有同轴度要求高的活塞,还有分布均匀的平衡孔等等。这些零件加工、组装完成后,即是一个独立的产品,接通气源可以实现运转。因此学生在加工零件的过程中还需要了解相关零件间的关系,如何保证彼此精度要求和位置要求。所以,以发动机模型为载体的汽车零部件加工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完成一项典型的综合性任务。学生亲自动手加工零件、装配产品,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而去学习,又通过学习来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工作中需要的知识,掌握操作技能。真正实现工学结合的课程内涵――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课程构建
      1.基于职业工作能力的课程目标
      汽车零部件加工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有机整合,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通过车工、铣工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通过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所以本课程的目标是:学习――应用――创新。
      首先,以发动机模型的零件加工为任务驱动学习工作过程知识,通过一系列的工作情境和工作任务使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掌握工作过程中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不仅知道怎样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其次,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能够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加工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如何通过装夹工件的过程解决零件加工中位置偏差的现象等。而真正做到灵活应用则是一个长期训练和积累的过程,因此训练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以使他们具备继续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是课程中的重要环节。
      最后,于发动机模型的制作过程中提出创新的思想,启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对同一零件或同一个加工内容学生要有自己的设想和创新,要设计不同的加工方案。
      2.在学习情境中进行课程内容的构建
      本课程学习的过程即是完成一个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这个过程,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和教材的结构顺序,将机床、刀具、夹具、量具及工艺等相关知识融合在每一个工作任务中。其任务间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互通性。根据学生从专业入门到熟练,从知识的获得到解决问题的递进趋势,以发动机模型的制作过程为主线,串行相关知识和技能,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零件加工顺序构建了11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中又细化出典型工作任务(略)。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为100学时,安排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每周8学时,学生在车间自己动手加工模型零件,并在课堂通过教师讲授、小组活动、自主学习等形式,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训练其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见表1。
      表1学习情境及课时分配
      序号 学习情境 课时100
      1 车工入门 专用周
      2 铣工入门 专用周
      3 切削基本常识 8
      4 轴类零件车削 24
      5 套类零件车削 16
      6 圆锥面的车削 8
      7 三角形螺纹的车削 8
      8 铣削平面 12
      9 铣削沟槽与切断 8
      10 铣等分零件 8
      11 模型的装配 8
      四、根据各种能力要求构建和实施课程教学活动
      1.课前设计
      曾经观摩德国教师的授课,感觉课堂上的教师非常轻松,讲的内容很少,基本上是学生在工作。其实,教师的大部分工作是在课前进行的。课堂上的活动内容都是教师的设计,学生的投入和参与都是教师导演所致,学生能力的训练贯穿于课堂活动的始终。所以,教学的效果如何,是否能达到能力训练的目的,课前设计是关键。
      针对每个典型工作任务及所需的能力要求,教师的课前设计应解决的问题包括:教什么?这个内容需要训练学生的哪些能力?如何分配时间?有哪些资源和辅助材料可以利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设问?如何组织学生活动?如何检验教学成果?
      2.实操部分
      实操训练以完成一个零件的加工过程为导向,强调多人分工合作和自主制定实施计划。零件加工之前教师会把相应资料全部发给学生,学生获取信息后查询相关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制定零件加工的工艺方案,并将此方案向教师汇报,如果方案不会造成严重后果,教师会允许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加工方案去执行。最初的零件加工需要教师的演示并强调操作的规范性,随着学生操作的不断熟练,在执行过程中,老师要少干涉多观察,让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自己查阅相关资料或征询教师意见,小组同学通过讨论协商解决问题。零件加工完成后,学生要自我检验产品质量,最后由教师做出评价。在完成零件的加工过程中,学生分别扮演着操作工人、质检人员等的角色,在相互监督、交流沟通、共同合作的过程中完成工作任务并获取相关知识和相关技能。
      学生以零件加工任务的实施者身份完成各个工作任务的实操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学习。以零件图的任务要求为索引,学生在识读图纸、讨论、研究图纸的过程中,明确加工要求,并制定工艺和实施加工。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感受职业氛围,可以发现不足而主动学习。
      3. 理论学习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将工作中应用的知识点及时反馈到课堂,并通过分析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寻找解决的方法为索引加入所需的相关知识。在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复习、学习、强化相关知识。其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是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穿插。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科学实践表明:人脑接受信息的能力10分钟后下降到25%,20分钟后下降到10%。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摈弃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方式,采用“三明治”教学法,使教师的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个体活动交替进行,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主持人。激发兴趣――学习知识――训练综合能力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主旨。教师根据学生个体思维方式的不同设计相应的小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都参与到学习中来,调动学生耳、眼、口、手、脑等各种学习途径,让他们去读、去听、去看、去表达、去动手做、去思考,通过反复训练帮助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知识和能力体系。学生个体活动中经常运用的教学方法包括:
      (1)头脑风暴法。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已见,充分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和知识贮备进行展示。可以是个体发言归纳,也可以是用组间串门的形式实现多场头脑风暴,个体思考、小组合作,小组间交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表达能力,并通过相互间的启发,拓展学生的思维。
      (2)伙伴猜谜法。2人为一组,每人挑选一个题目(教师布置),个人先备课,然后讲给另一人听,对方听后复述。通过组内交流,训练学生注意听讲的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控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的能力。
      (3)角色扮演法。学生分别以操作工人、检验员等身份完成工作任务,在角色的任务完成和互换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工作质量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协作、交流、沟通能力。
      (4)设问讨论法。以零件加工任务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设问,或以与生产节奏、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知识设问,使学生发现、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思路,培养探究的思维和方式。
      (5)思考―交流―共享法。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对同一个问题进行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后,选代表向大家陈述讨论的结果。目的是锻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6)概念卡片排序法。教师将某零件的加工工序内容以纸条的形式发给学生,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书甚至上网查询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将零件的加工工序排列出来。训练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及逻辑思维的能力。
      学生小组活动后要将活动的成果以自己选择的形式展示出来,以组为单位利用展板、黑板、纸条排序或电脑课件等形式进行展示、讲解、点评。成果展示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小组活动及成果展示,在培养学生交流、沟通、计划、合作、表达能力的同时,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工作成就感。
      4.学生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是以学生知识的获得及应用作为教学效果的评判。相关知识的学习包括:课堂练习和小组活动、解决问题、成果展示情况。零件的加工是以车削、铣削零件的过程及加工质量作评价。其中必须遵循以下评价依据:是否独立完成任务;工作中运用了哪些方式;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思考的能力;其他如责任感(环保意识、节约成本意识等等)。
      评价的形式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议、教师评价(每完成一个学习情境作一次评价)。
      五、理实一体化课程实施的体会――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机
      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机,建立在兴趣之上的学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汽车零部件加工课程是第一次选用发动机模型做教学载体,无法借鉴也没有现成的产品,只有平面图纸。学生是这个产品的制作者,实践者,也是创造者。学生从一开始的不喜欢、害怕操作机床到自己亲手加工出零件的兴奋,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厚。随着一个个零件被加工出来,学生要收获自己工作成果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但是本课程100学时的教学任务只能完成零件的车削、铣削工作,而零件上还有许多连接孔必须采用钻削加工,没有此过程,发动机模型就无法装配。为了能亲手组装自己的产品,亲眼见到发动机模型的诞生,许多学生都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零件的加工和组装,是学生的这种激情和冲动,成就了发动机模型的制作。
      
      参考文献
      [1]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2]姜金鑫.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构建[J].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5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构建 课程 实施 理实一体化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