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关于幼儿“读经”运动的思考】 幼儿画画图片大全

    时间:2019-01-18 03:24:1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剖析了当前社会上支持幼儿“读经”运动的主要理由,认为要严格区分文化意义上的读经和教育意义上的读经。幼儿园课程的编制应遵循科学的原则,如果要把读经纳入正规教育体系首先应对其合理性作出价值判断,然后才能考虑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
      [关键词]幼儿;读经运动;教育价值
      2004年4月,蒋庆先生为3到12岁儿童编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从某种意义上说标志着中国儿童读经运动的悄然兴起。不久,耶鲁大学史学博士薛涌就发表了旨在批判“儿童诵经”这一现象的《走向蒙昧的文化保守主义》一文(2004年8月7日《南方周末》)。随后,学界对“儿童读经运动”开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种讨论本身反映了在文化多元的现代,国人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中存在的某些问题的正视,以及对传统文化价值的重视,思索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如何认同、继承和繁荣自己的民族文化。虽然文化界对儿童该不该读经这一问题的争论还在进行,但由于儿童读经从某种意义上满足了一些人的心理需要,目前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包括幼儿园、中小学正悄然把读经作为课程的一部分。
      幼儿读经与中国传统的诵经是不可等同的,而在幼儿园、中小学开设读经课程更是另一回事了。如果说文化意义上读经仅仅属于个人的阅读喜好的话,那么要求幼儿诵经,开设诵经班无可厚非,但如果将其作为幼儿园、中小学学习的内容,隶属于幼儿园、中小学教育范畴那就是另一回事了。由于教育是一项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入的活动,如果把读经作为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我们就首先必须根据课程编制原则对其合理性进行价值判断,然后才能考虑到底应选择哪些经典作为教育内容以及如何进行教学等问题。换言之,我们不能在没有搞清楚“幼儿园为什么要读经”这个问题之前就盲目地把读经搬进幼儿园课程。
      搜索各种媒体尤其是网络中有关读经问题的讨论,可以归纳出推行或支持幼儿读经教育者的主要理由或企图达到的教育目的:(1)提高语文能力。由于经典一般富有节奏和韵律,就容易背诵,儿童在诵读过程中不仅能识字,还能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2)传递处世规则。“背诵经典就是让儿童在记忆力强时记住经典,长大后逐渐理解经典的义理内容”,并学会“按照圣贤教诲立身处世”,成为“内外打通的新型君子”。(3)弘扬民族文化。1912年后,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没有了经典教育,直接导致“礼崩乐坏”“学绝道丧”的后果,因此中国文化的复兴必须从娃娃抓起,让幼儿从背诵经典开始,培养民族文化的认同感。(4)重树社会道德。近一个世纪来,中国人没有受过系统的儒家经典教育,使中国人集体失去文化教养,从而导致了今天社会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幼儿诵经能改变整个社会道德滑坡的局面。
      这些所谓支持读经的理由虽都自认为是维护了幼儿的利益或社会的利益,可当我们要把经典作为教育内容时,我们就不能回避这样的问题:通过诵经来达成这些教育目的有没有合理性和可行性?正如桑新民在约翰・怀特的《再论教育目的》一书的中译本序中尖锐地指出的那样,“如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教育目的之追求仅停留在经验层次的具体目的上而不了解哲学层次教育目的之纷争,就难免会跌入陷阱……一旦发现是陷阱时,对学生来说则青春已逝,对教师来说则已误人子弟。”[1]教育内容和手段的选择皆需要围绕如何合理、健康地培养人的目的来综合考虑,儿童读经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意义上讨论读经的问题,而更多的应该是一个教育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从诵经是否维护了幼儿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的角度对幼儿该不该诵经进行分析。
      
      一、要求幼儿诵经是否真的维护了幼儿的利益
      
      原本,对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才符合儿童自身的特点,最有发言权的是作为教育主体的儿童。然而,直接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比如教师和家长,会认为幼儿太小没有自己作出选择的能力,因此成人有必要帮助孩子作出选择。如同逼迫幼儿学琴、学英语一样,让幼儿诵经也是成人从自己的经验出发为幼儿作出的所谓符合儿童利益的选择。我们不禁要问许多自己在儿童时期从来没有读过经文的家长,为幼儿作出这种选择的依据何在?诵经到底是符合幼儿当下的利益还是长远的利益?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接受读经教育的对象是幼儿,幼儿读经和成人读经是两回事。童年的时光是有限的,出于为儿童当下的利益考虑的话,教育内容的选择应从儿童的认知特点出发而不是从成人的兴趣和偏好出发。对于尚处在前运算阶段的学前儿童来说,他们是通过动作来获得知识的,因此适宜的教育要通过提供材料、创设游戏环境来实现。而经文是占代成人用高度精练概括的语言表达的人生哲学或处世哲学,它既远离了现代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也不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因此对这种不可能为儿童所理解的经文的学习怎么会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呢?正因为如此,陈鹤琴先生早在1935年就指出,“经书含义宏深,文字古奥,即以四子书而论,非对于古文具有根底略具训诂知识的,已属不能卒读。如果一面读经,一面再教古文,不但时间不允许,恐怕生吞活剥,对于真正的经义仍旧是一知半解。现在有人主张不必问小学生能否了解,只须教他们读经就是,大概是说学生把经书熟读在肚里,将来自然就会应用。这种‘反刍式的教育’我实在不敢苟同。”[2]
      台湾王财贵博士提出的“三百读经教学法”,要求儿童读经每天进度平均约100字,每100字至少念100遍。据他本人估计,“一般人正常念书的速度是每分钟200个字,100个字的功课,1分钟可以念两遍,念100遍最大需求是50分钟。加上每天最好把前五天的500个字连起来复习……家长或老师的教学责任,便是想办法让他每天有大约60分钟的读经时间”。[3]如果从教育效率的角度考虑,我们就要权衡这种教育的价值了。与其让儿童把大量时间花在背诵晦涩难懂的经文上,还不如让儿童学习一些对其终身发展有利的东西,发展应该发展的能力。或许有人依然会说,的确有儿童通过读经识了很多字,阅读能力提高了,也更懂礼貌了,这些难道对他们终身发展没有好处吗?然而,我们需要指出的是能学不等于应该学,我们不否认通过诵经能给幼儿带来这些好的变化,但是作为教育者,我们还要考虑幼儿为此付出的代价。无论如何,对于大多数幼儿来说,通过死记硬背一些他们无法理解的东西来识字都是件痛苦的事,因为我们毕竟还有更好的教育途径来让幼儿学会阅读、识字和诗人接物。
      那么读经是否维护了幼儿的长远利益呢?也许很多家长和教师选择让幼儿诵经更多的是寄希望于他们以后能理解,从而让那些“金科玉律”变成孩子今后的处世哲学和人生智慧。且不说这种“反刍式的教育”是否真的有效,即便是真的有效,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我们仍然要怀疑抱着这一堆经文果真能帮助孩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冲突吗?当今世界是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今天所学的知识到明天可能就过时了。在强调终身学习的社会里让儿童抱着一堆古人的处世原则去解决今天的问题,无异于刻舟求剑。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全球化的时代,不同文化和观念的碰撞已不可避免,这就要求我们以敢于怀疑、批判和不断实践探索的科学精神去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而过分强调经典的权威和神圣,会使儿童在恪信经文的同时造成批判力、怀疑精神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人的创造能力的发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警惕读经教育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或许我们这样的讨论依然是主角缺席和失语的讨论,毕竟我们没有倾听儿童自己的声音。如果儿童真对经典有兴趣就让他们读好了,如果他们不愿意则强迫也没用。但是,如果把诵经变成课程,那就必须认真考虑其合理性了。
      
      二、要求幼儿诵经是否维护了社会利益
      
      教育承担着传承文化和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功能,因此有强烈使命感的知识分子和对传统文化有深厚的认同感的儒学家都对幼儿诵经寄予很高的期望:复兴传统文化和改变社会道德沦丧局面的希望在于熟读经文的下一代。那么这种社会取向的教育目标是否能通过幼儿诵经实现呢?
      从对祖国丰富的传统文化的继承方面来看,我们应该肯定经典教育的价值。尤其是在今天这个多元文化的时代,重新找回“文化自我”,做“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否则我们会在别人的文化中迷失自己,做一个文化上无根的世界公民,永远像米兰・昆德拉所说的那样“生活在别处”,而不是认同民族文化记忆,继续作它的代言人和记录者。[4]在这个意义上,全体中国人尤其是成人,而不单单是儿童(因为读经运动把对象确定为3到12岁的儿童),应该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主动去弥合文化的断层。另外,我们还需要在什么是“经典”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有的学者认为,“所谓中华文化经典,是指中国历史上长期公认的体现圣贤义理之学的诸经典,即六经、四书、诸大儒代表作以及具有深远影响的选本;所谓精华,是指诸经典中最能体现圣贤义理的核心价值。”[5]我想这样的定义把传统文化的范围缩小了,其结果会使我们错失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比如唐诗宋词、老庄哲学等。当然,如果我们怀着更开放的心态看待“提高国人的人文素养”问题的话,或许我们不仅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还要吸收外国的优秀文化。
      有的学者也尖锐地指出,“读经热出现的根本背景,还是如今中国的国力在强大,在民族自豪感增加的同时也出现了民族主义的高涨……如果读经热的背后真有民族主义的阴影,也许,真正让我们要警惕的就绝对不是读经本身了。”而著名作家王蒙在2004年10月22日《文汇报》上发表的《科学人文未来》一文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有极大的独特性和存在价值。但是相当一段历史时期中华文化缺少自然科学的长足发展,缺少一套实证的方法,又缺少逻辑的规则,乃是不争的事实。”他认为对中国来说更迫切的是批判蒙昧主义和反科学主义,而不是盲目地把西方发达国家后现代时期的批判科学主义的理论搬到中国来。从这个角度说,把复兴传统文化、振兴中华的希望寄托在娃娃读经上的确有点过于幼稚。
      那么,读经能否实现遏止当今社会道德滑坡,净化社会风气的理想呢?史学家傅斯年先生曾说过: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朝代都不是靠经术得天下造国家的。同样,我们也不能把当今社会的种种弊端归结为没有读经。首先,我们应该看到今天我国社会出现的问题是由于转型期制度安排中的许多重大缺失,以及体制、法律等方面的许多根本性的滞后造成的。如果没有一个政治民主、思想自由的制度背景和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读经运动只会沦为一场闹剧。包括道德沦丧、民族自信丧失之类的问题,读经是解决不了的。其次,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所面临的有些问题可能是世界性的。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共同面临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心灵和不同文明之间的五大冲突,并由此引发了人文、道德、精神及价值危机。的确,以仁为核、以和为贵、内尽心性、外穷天道的儒家文化,恰恰与现代社会形成了良性互补,其价值观念、是非标准、伦理道德规范、艺术审美的尺度,对现代社会也的确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我们应该认识到,要根本解决当今世界性危机的关键是依靠科技的进步,以及人文和科学的和谐发展,而不能寄希望于读经。
      也有人出于对当今教育机构的道德教育的不满,提出要通过读经来实现对儿童的道德教育,从而培养出新型君子。我们知道,品德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因素构成的综合体,缺少任何一个因素都构不成品德。与此相对应,道德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促进道德认知的发展,陶冶道德情感,培养道德行为习惯。通过让幼儿背诵经文来进行道德教育,充其量只是给幼儿传授了系统的道德知识和道德准则,这只涉及道德教育的一部分。而且今天社会的道德价值观日趋多元,与古代简单的社会所倡导的伦理道德观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某些经文内容可能已经根本违背了时代精神,是必须抛弃的。即便对于今天仍然适用的那部分道德准则,儿童就是背熟了,依然不能解决实际的道德冲突。由此可见,读经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是有限的,道德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儿童的道德思维能力(道德判断、道德推理、道德抉择能力)以及道德敏感性,而不是传授道德上的金科玉律。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读经教育并不能达到维护幼儿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目的,读经的作用并没有像某些人鼓吹的那么神奇。当然,我们也不是一味地反对幼儿读经,关键在于我们要搞清楚我们是把经典当作文化来读呢,还是当作信仰来读。即便是出于前一个目的,要把读经教育纳入幼儿园课程也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比如对教学内容作出选择和改编,使之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时代精神。在教学方法方面,要使经典的教育与儿童的兴趣更加契合。如果像某些人提出的那样,把蒙学等同于“背诵教育”,那么,所谓的经典教育只会加重幼儿的负担,这对幼儿来说可能又是一场灾难。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成人对幼儿权利的侵害。
      
      参考文献:
      [1]约翰・怀特著.再论教育目的.李永宏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陈鹤琴全国专家对于读经问题的意见・陈鹤琴先生的意见.教育杂志,1935,35(5)
      [3]王财贵.简易三百读经法.见:人文启蒙网(http://www.renwen.cn)
      [4]张德明.多元文化杂交时代的民族文化记忆问题,外国文学评论,2001,3
      [5]韩星.我看“读经”.见:世纪中国网(http://www.cc.Org.cn)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读经 幼儿 思考 运动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