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质疑,合作,想象,求异:塞下秋来风景异读音

    时间:2019-01-11 03:17:1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社会化的内在要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创新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基础和核心,只有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最宝贵的人才。因此,无论对社会发展而言,还是对学生个体发展而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是非常必要的。作为基础工具学科的小学语文不仅负有培养创新能力的职责和任务,而且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在质疑中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提问、学生解答的单向交流为主,课堂教学虽然有问有答,学生小手如林,热热闹闹,但学生只是被动学习。究其原因,是课堂教学的问答双方错位现象严重。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困难、产生疑问的是学生,因此,问题的提出者、发问者理应也是学生。但事实却相反,教师总是提出问题的主角,学生必须按教师设计的提问来学习,而不是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来学习。这样,从教学开始,学生就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地位,被束缚在一个既定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不能不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从以教案为本,主观地拟定很多问题,转变为师生共同研究问题,探求新知,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并围绕疑问主动探究。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被动应答变为主动质疑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本身就是人的一种重要能力。能够准确地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然而,由于学生的认知与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如果教师对学生质疑不加以引导,就会出现问题过于繁杂等情况,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尤其要启发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和探究性质疑。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囿于固有的评判模式,不迷信,不盲从,敢于怀疑,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如教学《捞铁牛》时,通过读文理解,学生都一致认为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办法高明,觉得他真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师。在大家赞叹之余,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还有比怀丙更好的办法吗?”一位学生举手说:“老师,怀丙和尚办法并不算高明,我还有比怀丙更好的办法。”他认为,怀丙和尚捞一只铁牛需要两大船泥沙,捞八只铁牛所用的十六船泥沙都铲入黄河会污染河水。他说,让他来捞铁牛的话,只用四只船和两船泥沙。在捞的过程中,船上的泥沙不用往水中抛,只要抛在停在两旁的空船上,四只船两两交替使用。这样不仅能节省装沙运沙的人力、物力,提高工效,而且能避免阻塞河道、污染河水。多么令人叹服的创新办法,老师不禁大加赞赏。这里,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敢于向教材挑战,不人云亦云、盲目从众,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创造个性得以充分发展。
      进行探究性质疑就是不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而是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深入探究,不断发现新的疑问,永不满足。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做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应倍加爱护和引导。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学生对诸葛亮利用草船巧妙借箭深感佩服,然而也提出质疑:如果曹操向草船射出“火”箭,诸葛亮岂不“赔了夫人又折兵”?看来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已进入到深层次探索阶段,我适时启发学生抓住一些关键处来深思,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深入探究,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的光芒。
      二、在合作中创新
      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创设多种交际合作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学生由于发展水平、思维类型、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的差异,对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这些理解就好像是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而向四面八方产生的辐射线,可以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影响,从而不断地开拓自己的思路。
      如教学《跳水》一课,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交流讨论:“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何体会,列夫・托乐斯泰究竟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学生理解各不相同,有的说,课文是为了赞扬船长临危不惧、坚决果断的品质。有的说,课文想通过孩子跳水获救的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事不能太任性,不然,会酿成不堪设想的后果。还有的说,这篇课文是想借水手的行为告诉我们开玩笑要注意分寸,不能伤害别人的自尊心。……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每个学生都结合自己的思考,发表了充满个性的回答。学生的思维由发散而集中,由集中而发散,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我们还应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发现规律,提高认识。如教学《长城》一课,对长城的结构特点,学生由于缺乏感性认识,难以理解。师生在合作中一起找图片资料,一起画示意图,一起编导游词,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学习,难点就会迎刃而解。确实,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得到的还是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换的是一种思想,那就会产生新的,有更丰富内容的思想。
      三、在想象中创新
      现代心理学认为,想象力是否丰富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高低,想象尤其是创造性想象常常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先导。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尽量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是因为阅读语言文字的过程,实际上是要学生通过作者的语言表述再创造一个新形象的过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言文字本身的丰富内涵为学生的创造想象打开了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学生可以一任自己想象的翅膀自由驰骋,自由飞翔。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后,我这样引导:“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气叙述的,那么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会对志愿军战士说些什么呢?”这一问题,一下触动了学生想象的翅膀,纷纷说大娘万分感激志愿军为她修房挑水,为她送来御冬的棉衣,为她照顾可爱的小孙孙;说小金花感激志愿军为她报了仇,教她学唱中国歌曲,给她讲述中国故事;说大嫂感谢志愿军替她挖野菜,帮她看病疗伤……学生在充分想象中不仅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不受制约、多向思维的意识。
      四、在求异中创新
      一位留学者归国后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10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的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这个例子说明,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比如语文课上,我们常常看到,为了板书某个词,抑或为了得到某个问题的答案,教师会不惜宝贵的课堂时间,千方百计把学生的思维往一个既定的轨道上拉,直至得出“标准答案”。这样的教学,完全是对学生创造思维、创造个性的扼杀。事实上,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求异”往往是创造之始,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创新的民主氛围,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注重学生的自我感受。其次,要帮助学生养成一种独立思考的习惯,促使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创造性地解决疑难问题,反对那种人云亦云的学习态度。最后,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如教学《凡卡》一文时,我设问:“作者为什么用凡卡的梦做结尾?”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因为凡卡的信没有贴邮票,也没有写清楚地址,爷爷无法收到,只有在梦里才能和爷爷团聚。”“用梦做结尾,说明凡卡要回到爷爷身边只是个梦,永远也实现不了。”“用梦做结尾,突出了凡卡命运的悲惨,揭示了俄国沙皇统治时期社会的黑暗。”“用梦做结尾是一种反衬手法,用甜蜜的梦反衬了凡卡悲惨的现实生活。”……这样,在我的引导下,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了不同的回答,这里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有的只是学生个性化的独立思考。经常这样训练,就能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学生养成敢于求异、善于求异的品质,而这也正是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的最宝贵的品质。

    推荐访问:质疑 想象 求异 合作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