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文情并茂|文情并茂的意思

    时间:2019-01-07 03:31:4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不是机械的知觉活动,而是教学双方认知情感的活动。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如果忽略情感这条线索而搞“无情教育”,就会使语文认知活动像一部没有润滑剂的机器那样,运转速度不断减慢。因此,教师不能只充当“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还应使出浑身解数,让情感之花在语文课堂上绽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激情,还要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从学生最感兴趣,最能开启他们思路,最能拨动他们心弦的地方入手,采用恰当的方法,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当好课堂情感的“调度员”,释放情感能量,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
      一、把握教材,拨动学生的“情”弦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这是语文教学长期肩负的任务。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学的综合。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无论是绘景状物还是叙事写人,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老舍曾说:“我们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只能被美好的语言表达出来。”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可以看出每一篇文章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这些文章或赞扬崇高品质的人格魅力,如《给予是快乐的》《船长》等;或表达对美丽景色的赞美,如《望月》《夹竹桃》等;或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如《五月槐花香》《桂花雨》等;或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如《一路花香》《金子》等,这些都是文情并茂、耐人寻味的佳作。
      因此,教师拿到教材后,应凝神静读,细细揣摩,不仅要发掘和运用教学内容中包含的情感因素,而且要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情感化处理,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入境又入情,努力寻找文章对学生思想感情的触动点。只有找准作家的情感点,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用热情、激情、真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才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使他们置身于充满浓郁氛围的情境中,受到感染。
      二、燃烧自我,激动学生的“情”弦
      语文课堂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地投入,需要诗意,需要浪漫主义情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全面智力的发展。新课标提出要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但我们不能忘记教师本身也是一个独立的文本阅读者。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文人,并对语言文字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敏感和热情。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感情丰富并会“煽情”的人,能够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上课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产生想象和领悟。
      1.对教材,教师要读出自己的体验,读出自己的想法,读出自己的思想。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教师在朗读教学中,除要求学生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自己还要满怀感情地读,读出文句中蕴含的情感、哲理、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叶圣陶先生指出:“当范读的时候,要把文字中的精神理趣在声音里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出深切的了解。”
      2.不仅仅如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敢于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情感冲动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分享你的感受和体验。于永正老师引导同学们读《月光曲》中兄妹的对话,赢得了无数听课者的掌声,感染了无数听课者的心,无需繁琐的讲解,万语千言“读”自明。
      三、品读文本,舞动学生的“情”弦
      如果只是让学生呆板机械地死记硬背、生吞活剥地接受吸纳,效果就必然不佳。只有打动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做到刻骨铭心。
      1.创设情境,激起火花。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在把握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基调的基础上,爱作者之所爱,憎作者之所憎,设法带学生进入文章特定的情境中,亲身体验文中的“情”,在心理上产生认同,感情上产生共鸣。例如,用图画再现课文内容;用音乐渲染与课文相似的氛围,帮助学生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用戏剧的形式让学生担当角色、扮演角色,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更深切地理解课文中角色的思想、情感、语言和行为。
      2.眉目传情,呼唤共鸣。
      眼睛是心灵之窗,脸面是心灵之镜。师生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是动态的无声语言,它蕴含了大量的情感信息,是师生心理交流的重要“外显点”。教师应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感线索,加入表情、眼神、手势等“佐料”,以作渲染和配合。表情、眼神、手势能使讲析形神兼备,能将作品人物的神态、心理、言行作角色化处理,让人物情感更直观地表露出来,进而把学生带到“忘我”境界,使其感情起伏与作品的情感脉搏相吻合。
      3.尽情读悟,燃烧激情。
      我们一起来看看王崧舟老师在《小珊迪》一文教学中的激情展现:
      (1)老师充满悲痛、充满崇敬、充满怀念地诉说:小珊迪死了。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他死了!除了他的弟弟小利比,除了故事中那个买火柴的“我”,谁也不知道小珊迪死了,谁也不知道小珊迪是因为什么死的。但是,故事中的那个“我”,却被小珊迪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他永远忘不了小珊迪那诚恳的面容,永远忘不了小珊迪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永远忘不了小珊迪那双充满乞求、充满善良、充满感激的眼睛。他想为小珊迪画一张像。他想把小珊迪的这张像永远放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天天看到他,天天想起他。他会画一张怎样的像呢?(老师的深情打动了学生,学生则用自己的笔生动地描绘出了小珊迪瘦弱、诚实的外貌。)
      (2)老师充满深情又若有所思地诉说:为了找还那四个便士,找还那部分不该属于他自己的钱,小珊迪被马车轧断双腿,不幸死去了。我在心里默默地想,如果小珊迪不急着把四个便士还给人家,他就不会被马车撞倒,他就不会死去。我又想,小珊迪难道真的不需要那些钱吗?(老师的情感又一次触动了学生的思绪。)
      (3)老师动情地、肯定地诉说:是啊!正像大家刚才分析的这样,其实小珊迪非常需要钱。他需要钱去购买衣服御寒,需要钱去购买面包充饥,需要钱去医治自己的双腿,需要钱去照顾自己的弟弟。他还需要钱去上学,需要钱去游玩,需要钱去过一种幸福的生活。他真的是太需要钱了!这样一个需要钱的孩子,当他被马车撞断双腿,当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找不到了、有七个便士也找不到了的时候,他的心里会怎么想呢?(学生的情感再一次被老师的激情所点燃,抒发了感人的情怀。)
      4.适时点拨,和谐共振。
      新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是对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和理解应该以不违背文本和社会的主导价值为前提,合情合理。
      学生的情感应该与文本、教师的情感一致,但在实际教学中不一致的时候也很多。这时教师要运用各种手段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引导和促进学生的情感与教师的情感、文本的情感三者之间产生和谐共振。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产生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灵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教师应该借助文本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尝试运用美丽的语言去传达属于自己的情感,使语文课堂绽放出情感之花,让每个孩子奏响美妙的生命乐章。

    推荐访问:文情 并茂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