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华佗之死”的反思]华佗怎么死的时候多大

    时间:2019-01-02 03:21:0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从古至今,医患纠纷不断,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形势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话题。本文主要通过对于“华佗之死”的解读和反思,结合中国第一位进入正史的医生扁鹊的“六不治”原则和“药王”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行方智圆,心小胆大”等医论,思考当代医学生即未来的医学工作者,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上所应尽的职责。
      关键词: “华佗之死”医患纠纷医患关系
      
      近阶段,几则医患纠纷的新闻让人们再次聚焦医患关系,如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对于进入卫生类院校读书的学生来说,他们大都是未来的医学工作者,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他们努力的方向,在当下,如何正确看待医患纠纷,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做出自己的努力,是他们应该深思的课题。笔者认为,通过对中医学史上一典型医案“华佗之死”的解读与反思可初步解决这个问题。
      医患纠纷自古有之,中医史上最典型的医患纠纷莫过于“华佗之死”了,华佗是历史上有名的医生,发明了“五禽戏”、“麻沸散”,人们至今仍用“华佗再世”形容名医。他本是一位走方郎中,因替曹操医治头风病,才与曹操之间形成了医患关系,而恰是因治病华佗才被曹操抓至狱中致死,华佗死后其医术未能得以流传,这是中医学史上的一大憾事。
      曹操为何致华佗于死地?说法多种,民间大多流传的说法来自小说《三国演义》,书中讲述曹操因头脑疼痛不可忍,急传旨遍求良医治疗,不能痊愈,手下大臣华歆推荐神医华佗,以华佗麻沸散实施腹腔手术、广陵太守陈登三年如期而死等医案说服曹操,连夜请来华佗给曹操治病。华佗提出一法,先饮用麻沸散,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脑中病根,曹操大怒认定华佗要杀他,华佗以关羽刮骨疗伤为自己辩解,劝曹操不要多疑,曹操更以为华佗欲帮关羽报仇,将华佗投于狱中,后华佗死于狱中。小说是允许虚构的,但其真实性需考证。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结合《三国志》、《后汉书》两本史书就“华佗之死”提出两点观点:其一华佗触怒了曹操,其二曹操把华佗当成了鼠辈,在笔者看来接近历史真相。由于华佗不愿专视于曹操,寻了理由回家,并多次拒绝曹操宣召,因此触怒曹操,再加上古代医生的地位不高,曹操只是爱才而非惜才之人,认识不到人才在任何时代都是稀缺的,对华佗不够尊重,盛怒之下将华佗投进监狱,致其死亡。一代名医就这样离开人世,用王立群教授的话来说即是巨星陨落,神医枉死。
      无论是小说关于华佗之死的描述还是史书中对于华佗之死的论述,我们在这则医患纠纷中不难看出医患都存有责任。从医者的角度来看,华佗的医学技术是不容置疑的,但在与患者的沟通上就存在问题,就小说所展现的,华佗在曹操惧怕脑手术时,以关羽为例劝说曹操,无疑是火上浇油,可见医患之间沟通方式不对。从史书来看,华佗思乡心切,不愿专视于曹操,没有积极主动沟通而是选择以妻子患病为由多次拒绝曹操的宣召,触怒曹操。从患者角度来看,小说中体现的是曹操缺乏对于华佗医术和医德上的信任,史书中所体现的是曹操不尊重华佗,没有认识到一个医生的价值,草菅人命。然而这场纠纷以华佗之死而告终,患者方责任终究是大一些。可见处理医患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并不能仅仅从医方入手,患方也是需要省思的。这个观点早在千年前名医扁鹊就有了精辟的论述。《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提到了扁鹊的六不治原则:“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赢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从扁鹊“六不治”原则可以看出,他把病人归结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态度上不配合医生治疗的,比如骄横无理、轻身重财、衣食不适、信巫不信医;一类是病情危重的,在扁鹊看来这两类病人的疾病是不容易治愈的,尤其是第一类人。中医学传统的“望、闻、问、切”强调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医疗不仅仅是医生的事情,如果患者不配合医生治疗,不信任医生,不按医生的指导方法治疗,疾病也难以治愈。中医讲“三分治,七分养”,疾病的痊愈是需要医方和患方共同努力的,更重在患者自我的调理与恢复。
      综上,“华佗之死”这则医案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这个问题上给医学生提出了以下职责要求。
      
      一、普及医学知识,促进医患沟通
      
      患者对于疾病的不了解很容易使得自己刚愎自用,不相信医生的话,不尊重医生,成为曹操式的人物,亦或是蔡桓公式的人物(《扁鹊见蔡桓公》),再高明的医者对他们的疾病也是无能为力,因此,向民众普及医学知识至关重要。曾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的中岛宏博士说:很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在我国著名的医学家洪昭光教授看来,一个好的医生不但能治病救人,而且能通过健康教育使得人群健康水平提高。普及医学知识能够提高民众的防治疾病的意识,减少无知患者的出现,降低医患之间的矛盾,促进医患之间的沟通。在校医学生可以通过青年志愿者的形式进入社区,向民众普及医学知识,进行医学检查,通过自己体贴微笑的服务,增加民众对于医者的尊重,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促进医患的沟通。这方面实际操作的案例很多,譬如2006年广州市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青年志愿者,中山大学、广州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等院校的志愿者曾参加大医网的创建,传播医学知识。在2009年“国际志愿者日”到来之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承办了“志愿服务在医院”主题活动,倡导高校的大学生,特别是医学生积极投入到志愿者医院服务工作中,以爱心服务患者,以行动践行医学生誓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美国医学教授比罗在其医学传记文《一个医生的患病手记》中讲述了自己从医生到病人的一段亲身经历,真实地记录了他在那个疾病缠身的世界里的感受,其书评中有这么一段话:该书使得未经历过那个世界的人,可以从中得到启发;经历过那个世界的人,能够从中得到升华;正在经历那个世界的人,能够从中得到信心。由此看来医学生从某种意义上都是身兼医生与患者双重身份的人,也能够充分理解医者和患者的心理的人,他们可通过撰写医学科普文、医学小传等形式将医学知识普及民众,为提高大众健康,促进医患沟通做出自己的努力。
      
      二、端正学习态度,努力提升自己医术
      
      将医学知识普及大众的前提是对于医学知识有着正确的理解。现代医学是很专业的,分工细致,不同专业的领域,有时真的有可能“隔行如隔山”。医学生在撰写医学科普文,传播医学知识时应慎重,多做功课,多学习,切不可妄言。正如“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所提出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学医是“至精至微之事”,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孙思邈“大医精诚”可谓是中国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大医精诚”出自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卷一,强调医生的医术在精,医德在诚,至精至诚,方是苍生大医。笔者曾经听闻一护理系新生谈及自己入学半学期的感受说了这样的话:因为被汶川地震中的护士所感动才励志学医,但没想到要背的东西太多了,早知道就不学医了。估计有这种心理的学生不少,不少新入学的学生谈及《解剖生理学》色变,而熟悉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是从医的根本。医学生从选择进入这个行业开始,面对浩瀚如海的医学书籍,科学严谨的医学实践,就应该有所领悟自己所选择的是怎样艰辛的路程,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从当下做起,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水平。为医者具备了精湛的医术,是得到患者的信任与尊重的前提,也是降低医患纠纷的先决条件。康德说过这样一句话: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三、辩证学习传统的伦理道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儒家推行忠恕之道,解释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讲求人与人之间的换位思考。倘若华佗能够理解曹操由于头风病而对他的依赖,也不会三番五次地拒绝曹操宣召;倘若曹操能够理解华佗想普济天下的心理,也不会强求华佗成为自己的专视医生。双方皆能行忠恕之道,悲剧也就不会发生。中国文化中一些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在加强医患交流理解上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提出,医德在诚,强调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治病首要是“宁神定志,无欲无求”,对待病人,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恃己之长,专心经略财物”,而要“普同一等,皆如至亲”、“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一心赴救”,这样才能称得上是救死扶伤的医者。“大医精诚”既有儒家济世救人的教诲,又有道家淡泊名利的倡导,加上佛家大慈大悲,众生平等的训诫,就构成了名医在道德上的要求。阅读中国名医传记后发现,大多名医都是医德高尚之人,留下了“杏林春暖”、“悬壶济世”、“橘井泉香”等典故,正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样的医生自然能够感动病患,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正如200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华益慰医生,始终坚守着“病人以生死相托,责任千钧”的行医理念,感动了病人,感动了同行,感动了中国。医学生在学医期间自当加强自我的道德修养,技能与修养一齐抓,一齐提升,做到孙思邈所说的“行方智圆,心小胆大”,内心敬畏生命,外在坚定与自信。
      
      四、加强语言修养,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
      
      华佗与曹操之间缺乏沟通,这是很明显的,而如何与人沟通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大学里此类课程的设置很多,笔者在这里就不予多论,只提及《红楼梦》里面王熙凤在初见林黛玉时说了的一段非常经典的话:“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短短几句话,大有文章,表面上是称赞了林黛玉的风姿,实际上却是在奉承贾母,但又不忘安慰迎春等那些嫡亲的孙女儿,一举三得,此类说话技巧令人感叹,与人沟通也到了一个炉火纯青的地步。当然作为医者,无需有王熙凤那般的心思,但在与患者交流的时候若能充分考虑患者的心理,措辞适中,便易创建医患之间的和谐氛围。
      
      五、走进社区,提高社区医疗水平
      
      正如华佗不愿专视于曹操而想周游四方、普济众人一样,医学生不仅仅要有通过志愿者活动走进社区宣传医学知识,进行医学体检的意识,还要有一种扎根于社区,提高社区医疗水平的意识。中国目前存在大型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医院冷冷清清的局面,导致大医院看病难,费用高,医生工作量大,态度不佳,医患矛盾增多等现象的发生。这是由于以往社区存在医疗队伍、设备设施整体水平不高的现象,导致市民对社区医疗的有着水平不高的观念所致,而如何改变居民的旧观点,让医疗服务真正走进社区,就是医疗卫生部门要认真探索的课题。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医学生想进大医院而不愿植根于社区医院的心态也能理解,国家也由此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走进社区,提高社区综合水平,譬如大学生考村官政策,为了加强江苏省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2009年江苏省组织省内部分医学院校,采用“定向招生、定点培养、协议就业”的方式,在医学及医学相关专业招收部分考生,为我省培养一批专科学历层次农村卫生人才。当代医学生应积极调整好自己心态,为提升我国综合医疗水平,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做出自己的努力。
      如今解决医患纠纷的方法日渐丰富,除了传统的法院起诉、医疗事故鉴定以外,也出现了医院内部沟通调节机制、第三方调节机制等,这样便从机制角度来解决问题,而作为国家的一份子、未来的医学工作者,医学生就要从当下做起,明确自己的职责,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作出自己的贡献。

    推荐访问:华佗 之死 反思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