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全新解读爱德华.福斯特两部小说中蕴含的生态思想和生态意识】 爱德华福斯特

    时间:2019-01-01 03:31:2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生态批评是西方最新出现的一种文学批评潮流和视角。可以说生态批评是研究文学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问,因为它试图从文化领域来探索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当今生态危机日益恶化的时代,以生态文学批评独特和全新的视角来解读福斯特在小说《印度之行》和《霍华德庄园》中所体现出的生态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生态批评 生态意识 生态思想
      
      1.引言
      
      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已开始关注自然,他们“以各种图腾崇拜的方式把自己认同于具象的自然力”[1]。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类的生存意识也日益增强。在生态危机成为当今人类关注的社会热点之时,生态批评(ecocriticism),这个始于上世纪90年代流行于北美并迅速向世界其他地区波及的批评新观点也越来越受到了众多文学家和批评家的关注。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的关系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文学来重新审视人类文化,进行文化批判,探索人类思想、文化、社会发展模式如何影响甚至决定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如何导致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的危机”[2]。用生态学视野研究文学,对经典作品进行重新解读、解构、重建甚至颠覆是文学与生态理念结合产生的生态批评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英国小说家、散文家。其作品包括六部小说,两部短篇小说集,几部传记和一些评论文章。福斯特出身于伦敦的一位建筑师家庭,但出生的第二年其父即去世。福斯特在其姨婆玛丽安娜・桑顿的影响下长大。1897年,福斯特进了剑桥大学,加入了门徒社(The Apostle),结识了后来成为经济学家的约翰・凯恩斯。经由他和其他朋友,他和当时伦敦著名的布鲁姆斯伯里集团有了密切联系。福斯特曾和母亲到意大利和希腊等地游历,这为他的早期小说创作提供了素材。1904年,第一篇小说《恐慌的故事》(The Story of a Panic)发表。此后陆续出版了《天使望而却步的地方》(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 1905)、《最长的旅途》(The Longest Journey,1907)、《看得见风景的房间》(A Room with a View,1908)及《霍华德别墅》(Howards End,1910)。福斯特曾两度到印度,并写下了著名的《印度之行》(A Passage to India,1924)。而有关同性恋题材的小说《莫里斯》(Maurice)则是在1971年他死后出版的。
      福斯特的6部长篇小说大都表现“人与人的关系,以及透过这些关系所折射出来的冲突、隔阂、背离、分歧和矛盾”[3],并旨归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笔者拟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分别挖掘与阐释福斯特的两部重要著作《印度之行》和《霍华德庄园》中蕴含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思想。
      
      2.《印度之行》中的生态思想
      
      《印度之行》是福斯特最重要的作品。其丰富而深刻的人物性格和独具一格的散文风格使之成为二十世纪最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小说之一。小说展示了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社会的一幅历史画卷。在小说中,东方与西方的冲突、善意行为遭致的偏见和误解等都有所体现。小说共分为三个部分:清真寺、山洞和寺庙。阿齐兹是个年轻的穆斯林医生,他对英国人友好有加、热情相待。可他却因此遭致痛苦和幻灭,自尊心也受到了伤害。英国人穆尔夫人到印度来看望在当地任市法官的儿子希斯洛普,和她同行的是年轻的英国姑娘阿德拉。阿齐兹组织了一次到当地著名的马拉巴山洞的旅行。阿德拉在惊恐中产生了幻觉后指控阿齐兹试图强奸她。阿齐兹因此入狱受审。两个民族之间的矛盾由此激化。虽然阿德拉后来撤销了诉讼,但阿齐兹从此再也不与英国人为友。
      在《印度之行》中,福斯特对印度自然风光的描写非常独特,颇富神秘色彩。小说一开头,福斯特对天空的描写就带有这个特点:
      天空也有自己的变化,不过它的变化没有草木和河流的变化显著。云彩时常把天空描绘得像地图一样,五颜六色,然而天空通常倒像一个混合色彩的大圆顶,其主调为蓝色。白天,蔚蓝的天空与白色的大地相接之处,那蓝色渐渐淡薄,变成了白色。太阳落山之后,天空出现一条新的圆周线,颜色橘黄,从下向上渐渐变为柔和的紫色,然而,那圆顶中心的蓝色依然存在,就是到了夜间也是如此。夜幕降临,繁星满天,像巨大的天空挂满了明灯。大地与星斗之间的距离大大不如星斗之外的太空遥远,那更加遥远的地方没有颜色,但夜空的蓝色就是在那儿最后消失的[4]。
      小说的第十二章中,福斯特从地质学角度客观地描写了马拉巴山及其山洞。
      岩石的外层有一种奇怪的现象,用语言简直难以描述。那石头好像是世界上最不可思议的东西,和任何事物都毫无共同之处,看它们一眼就会使你惊讶地屏住呼吸。它们忽然平地拔起,错乱无序,并已完全失去了别处最原始的山岭所保持的那种协调,它们跟任何看见的或是梦见的东西都毫无关系。说这岩石“神秘”是暗指鬼神,而一切鬼神都没这岩石古老[4]。
      可以说,一方面,福斯特在这里赞叹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另一方面也强调了大自然的神秘色彩。
      然而,虽然印度的景色优美,但对英国殖民者来说,这里的森林、洞穴及小路两边的环境都不是令人愉悦的东西,而是令人烦恼的地点。大自然在此代表的是一种不确定性,还带有某种程度的危险性。这从福斯特对马拉巴山洞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来。在马拉巴山上,山被火一样的骄阳烘烤着,到处长满了仙人掌,简直成了一个使人联想起疾病和死亡的地方。“路两边除了花岗岩以外什么也看不见,周围死一般的沉寂。天空像往常一样巍然在上,但是似乎离我们近了些,就像个天花板固定在悬崖顶端,时刻威胁着我们”。马拉巴山洞不但可怕,而且带有回声,回声又生回声,“就像一只大蛇占据了这个山洞,这大蛇由许多小蛇组成,小蛇都在任意地翻滚”。而正是在这山洞里,阿德拉产生幻觉,认为自己被阿齐兹非礼了。而这件莫须有的事件终于导致阿齐兹和英国人之间关系的破裂。这里,“福斯特赋予了象征大自然的马拉巴山洞以最丰富而最难以理解的含义”[5]。
      
      3.《霍华德庄园》中的生态思想
      
      《霍华德庄园》是福斯特的第四部长篇小说。小说忠实记录了现代文明的尴尬境地: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的矛盾、工商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不同社会阶层思想的摩擦及人与自然的日益疏远和异化。作者主张通过建立真诚友好的人际关系抵抗工业社会日益明显的异化趋向,加强不同阶层的人与人、不同时代的人、男人与女人之间的沟通和人与自然的联系,从而使社会达到最终的和谐。
      小说描写了来自不同社会层次的三个家庭之间的关系与纠葛,表现了英国当时的阶级斗争状况。福斯特生动地刻画了各色人物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的心态。对霍华德庄园的描写多少蕴含着一种远离现代文明的喧嚣的心态。霍华德庄园这幢红房子由红砖砌成,位于伦敦郊区。房侧长着一棵硕大的无毛榆,房前是花园,房前屋后有诸多橡树、榆树、梨树、苹果树,四周更是生机勃勃的麦田和遍布罂粟的草地。知识人及被其所想感化的生意人要逃离现代文明的喧嚣,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几乎找不到一处更好的地方了。
      庄园是威尔科克斯太太的祖先留给她的一座农间别墅,充满了大自然的生机和气息,它代表了英国质朴的乡村生活,是大自然的象征,洋溢着和谐和平静。正是在这种和谐宁静的氛围中,海伦爱上了保罗;也正是在这种和谐宁静中玛格丽特欣然接受了亨利的求婚。但在这种宁静的背后也隐藏着不和谐的声音:亨利和查尔斯并没有能够充分享受自然的轻松与愉快,他们只是把庄园看成是不可多得的家产而已,并且在贪欲的驱使下隐瞒了威尔科克斯太太把庄园赠给玛格丽特的遗嘱,这是人对自然的一种背离。但玛格丽特致力于“联结”的努力并未白费,她接受了威尔科克斯先生的求婚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试图把他们所代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结合起来并统一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至高境界。
      在小说最后代表文化阶层的玛格丽特和代表物质阶层的亨利联姻,玛格丽特成了霍华德别墅的女主人,并将这别墅赠予其妹海伦和巴斯特的私生子,代表三个阶层的四个人:亨利、施家姐妹与巴斯特逃离了现代文明的喧嚣,回到了自然的乡间,和谐生活在花香鸟语的霍华德庄园里,人终于回归到自然并达到一种融合。
      
      4.结语
      
      在福斯特的这两部小说中,大自然被当做与社会和习俗对立的他者,有时是避难所,有时又是历险和自我发现的一个地点。以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解读《印度之行》和《霍华德庄园》,分析福斯特极富前瞻性的生态观,充分扩展了小说的艺术审美空间和深度,对宣传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之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的趋向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宋丽丽.论文学的”生态位”[A].王宁.文学理论前沿(第3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朱新福.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J].当代外国文学,2003,(1).
      [3]谭黎.浅谈《印度之行》的情节[J].国外文学,1982.
      [4]福斯特著.杨自俭译.印度之行[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5]约翰・赛耶・马丁著.杨自俭译.论《印度之行》[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作者系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在读研究生)

    推荐访问:福斯特 爱德华 生态 蕴含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