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书籍装帧设计说明范例 [出版体制与书籍装帧设计]

    时间:2018-12-29 03:37:4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中国的书籍装帧设计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我们要看到我们的水平还是处于一个不高的阶段。本文从出版体制的约束这一角度探讨了我国书籍装帧设计水平不高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 出版体制 书籍装帧设计 个体书装设计机构
      
      前言
      
      我们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由于受到门类繁多的新媒体的挑战,图书曾经的主流地位早以成为记忆。面对电子阅读的威胁,图书甚至连作为物质形态而存在的价值也遭到怀疑。这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忧虑,反而使图书装帧作为一种艺术独立存在变得更为重要,图书以开本、纸张、色彩、插图、版式等营造出的艺术个性前所未有地承担起了左右作为物质存在的图书是否消亡的责任。
      “五四”时期,我国现代装帧艺术的先锋性人物鲁迅一举将历经编简、卷子装、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装帧形式的我国传统图书装帧艺术彻底抛弃,从装订、排版、字体、开本等方面全面向西方学习,此后在模仿中进步的中国图书装帧业却一直无法在整体的观念和技术上达到与西方相当的水平。
      我国知名装帧艺术家、中国版协装帧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陶雪华回忆了1979年至今六届全国装帧艺术展所反映出的我国图书装帧水平的变化,她表示:1959年我国举办的首届全国装帧艺术展,对这门艺术门类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后由于“文革”而中断,于1979年恢复。“文革”时期的图书是一片“红海洋”;1979年这届则出现了大批使用黑色灰色的图书,插图也逐渐恢复丰富的状态;1986年举办的第三届开始出现了创作繁荣的景象;1991年举办的第四届相对比较成熟,封面设计取得较大突破,但版式仍很单一;1998年举办的第五届取得了非常明显的突破,封面、内文版式、开本均呈现出设计的理念;2004年12月举办的第六届则在整体设计上实现了突破,不少书籍的各个构成阶段和局部设计取得了审美的连续性,并与书籍内涵和谐统一,同时关注纸材的工艺之美,本土文化审美意识也开始回归。伴随着印刷工艺、装订工艺和新材料的不断提升,我国的书籍装帧设计也的确有了长足的发展,制作工艺花样百出,书架上一派缤纷景象,但是我们依然面临着诸多的困境。
      
      一、出版体制矛盾带来的约束
      
      一本书的装帧设计成功,不仅要依赖有才华的设计师,还要依赖有好眼力的编辑。书籍装帧设计就像做菜一样,文字编辑和美术编辑要“合谋”做出色、香、味、形、意都到位的菜,二者有效沟通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正如我国著名装帧设计师邓中和先生所说:“编辑要做半个装帧家。”文字编辑与美术编辑应当建立相互沟通、彼此理解且相互关照的工作关系。而我国书籍装帧设计者在设计观念上存在着这种偏差,使得书籍装帧艺术成为“带着镣铐跳舞”的舞者。书的装帧设计对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有着特殊的要求,而我国图书装帧人员90%以上是其他美术设计专业科班出身,他们接受的专业教育是追求感性的艺术,因此,不少设计人员不顾图书作为传递信息载体的身份而一味突出自己的艺术个性,以新、奇、花哨为美,与文字编辑没有沟通或者沟通太少,不完成书籍装帧的主要任务――把书的思想用最简单最通俗的语言传达给读者,无法让最大层面的读者能够注意、领会、接受,最终难以实现信息思想的传递。
      在书籍装帧设计中,图书的门类众多,尤以科技类图书最难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合理融汇。由于这类图书大部分是具象的,加上部分编辑的主观理解和要求,美术编辑有时很难突破这类书的陈规戒律,设计出从形式到内容,从具象到抽象,从科学性到艺术性让读者耳目一新的好作品来。下面我们通过一件优秀的书装作品来具体分析。
      《分子创伤学》荣获了第六届全国书籍装帧设计艺术展封面设计铜奖。该书作者在介绍这本书时,特别介绍了与该书的责任编辑进行了良好的沟通,在交流书稿内容,以及了解文字编辑需要表达的设计语言之后,双方达成了共识:希望创意大胆,合理地使用新型烫金和UV印刷工艺。与责任编辑良好沟通后,作者有了大胆创意:将一滴飞溅的墨汁滴在宣纸上,让其自然渗透,使其形既似创伤后的血迹,又像一个细胞(寓意着分子),巧妙地突出了设计主题――既抽象又具象的“分子与创伤”,与封面上细小的内容简介文字形成鲜明的对比,配上烫红金特种工艺的“分子创伤学”五个大字,使该封面设计格调既简洁又富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打破了学术专著类图书单一、呆板、过于“严肃”的传统设计风格,赢得了设计领域里的众多好评,也迎来了广阔的市场。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书装设计者在图书的装帧设计过程中缺少与文字编辑和美术编辑沟通或者没有沟通。这一点往往造成设计方案与图书内容观脱节,这种脱节出版体制有关。因为我们的文字编辑编和美术编辑承担的工作是解决两种不同领域的问题,文字编辑很少有人研究装帧设计,而美术编辑在设计之前只能从书名肤浅地了解图书的内容含义,缺少对图书内容的深度了解,只能做些“浅设计”。文字编辑经常只考虑图书成本质疑美术编辑在图书创意过程中对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从而造成大量低劣装帧设计作品流入图书市场,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书籍装帧设计艺术的发展。
      书籍装帧设计的整体性是国际图书装帧设计界当前最为流行的设计理念,如果依旧按照传统出版体制,书籍装帧设计的整体性在中国将很难实现的。传统程序的内文编辑由编辑室负责,美编室负责封面设计,出版科负责内文版式设计,要想做到各个局部设计风格的统一,并与图书内涵吻合难度相当大,所以建立文字编辑和美术编辑相互联系相互关照的工作关系甚至是出版管理体制才是实现书籍装帧设计的整体性突破的关键。
      在西方大多数美术编辑室的构成往往很精简,很多只设一个艺术总监,他不仅熟悉本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更对艺术有相当高的理解力,掌握各个图书装帧工作室的风格水准,负责为出版社的某一类图书挑选相匹配的工作室,并能够帮助工作室理解该书的主题内涵等。这种精炼的出版管理体制无疑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二、个体书装设计机构与矛盾体制的互补
      
      20世纪末,第一批个人社会化图书装帧工作室在我国出现,至今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并且挤压着国营出版社美编室的生存。这种形式的工作室的出现对促进我国图书装帧设计与国际水平的接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原本将图书设计人员固定在一个出版社,客观上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以及不积极主动从事设计工作;而大多数设计人员只擅长或只偏好某种类型的图书装帧设计,在出版社内设置美编室的体制禁锢了艺术人才创造力和艺术的发挥,导致低水平作品的出现。目前出版社对美术编辑的选择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仍依传统由社内美编包办,另一种是完全社会化的个人工作室。近两年受私人工作室对出版社美编室的挤压,一种编制在出版社,但经济完全独立核算的个人工作室形式也已经开始出现,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出版社文字编辑与美术编辑双向自由选择权,也使得原来的出版管理体制始向灵活。
      其次,个人工作室的成立对推动我国图书装帧设计的发展意义重大,为实现整体理念、个性强烈的设计风格、发挥设计者的才能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一点日本和美国尤为突出,他们大多是由美编组成的社会型设计所或公司,采用全方位整体设计、实体制和企业化管理的个人工作室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将进一步普及,它们所设计的作品和独特的设计理念也逐渐影响整个行业。目前我国已有一批个人工作室开始产生品牌效应。如吕敬人工作室、耀午书装、奇文云海工作室、合和工作室等,实力和影响正在迅速扩大,也切实地发挥着两种体制模式的互补作用。

    推荐访问:装帧 体制 书籍 出版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