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黑暗迷宫电影在线观看【解析赛林格的人性迷宫世界】

    时间:2018-12-28 03:24:0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本文通过对迷宫来源的追溯,结合现代社会的特性,深刻剖析了赛林格小说的人性迷宫世界,阐释了赛林格的永恒魅力所在。   关键词: 赛林格小说 人性迷宫 《麦田里的守望者》
      
      希伯来神话中的上帝创造了伊甸园,而希腊神话中的艺术家则创造了另一种人类可以立足的世界――迷宫。如果说伊甸园是幸福、圆满的归宿,那么迷宫可以说是命运和邪恶甚至黑暗的所在。它的最大特征在于普遍认可的交通规则的消失,它是偶然和不可能的天下,是纯粹理性的必败之地。迷宫中的每条道路都包含着含混和歧义,每一条路都指向不只一个可能的方向,“迂回曲折,使进到里面去的任何人都会迷惑地眼花缭乱”[1]。
      现代世界已然成了一个最大的迷宫,现代人正在日渐成为精神的流浪者。他们在影像和幻影中漫游,在家中劳作和消费,在信息和权利的网络中无向导地航行,他们向往跻身于未来高级流浪者的精英圈,享遍一切逸乐,创造一切明日可迫使地球其它地区接受其价值的网络。他们的生活正日渐接近充满回环歧道的迷宫,日渐接近于看似越近实则距之越远的中心,他们在里面失落了自己。
      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理式的模仿的模仿。随着现代社会结构日益迷宫化,渐渐崛起了一种以反传统的新面目出现的新的创作论调――主张淡化故事情节,描写生活真实,反映生活的本来面貌。与此同时,尼采说:“假若我们要草绘出与我们的心灵结构相符合的建筑结构……那必须按迷宫的形象构思它。”[2]美国学者克里斯托夫・纳什(Cristopher Nash)也说:“迷宫也许代表着整个创造行为。”[3]于是,迷宫在反映社会复杂混乱的生存状况的同时,如乔伊斯所言,也开始标志着艺术家的创造地位。
      于是,当代文学大量出现了以迷宫为母题的“迷宫之恋”,几乎一切文学,从神话到小说,从儿童故事到电子游戏,从最晦涩的诗歌到最大众化的电影,皆被概括为一种追逐者穿越迷宫的重重障碍的旅行。
      如果说,现代文学的先驱卡夫卡用笔下的威严高踞、可望而不可及,里面有着密密层层的等级、数不清的部门、数不清的官吏,也不让人走近的城堡制造了一个迷宫的意象,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我们熟悉的那个失明的前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用语言建造了迷宫,将它根植于我们思想的深渊,那么J.D.赛林格无疑制造了他独特的迷宫,他将无限的人文情怀注入到有限的字里行间,把复杂的人性结构注入小说人物的塑造,从而把单纯的小说欣赏变成了复杂多变、近乎永恒的迷宫探索,他成了主宰的上帝,成了迷宫的缔造者。
      正如保罗・亚历山大在《塞林格传》中所说的:“那本出版于一九五一年的薄薄一本小说给塞林格带来了职业上的成功。如果他不是出版于一九五三年的《九故事》中收录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肯定他的成功就不可能那样辉煌,……”[4]《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畅销,就赛林格个人而言,的确给他带来了极高的声誉,使他名利双收,但就整个社会而言,“对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长大成人的那一代人来说是个具有重大影响的文本”[4]。书中的主人公――霍耳顿像艾尔维斯・普莱斯利(猫王,摇滚歌星)和詹姆斯・迪思(美国演员)一样,作为时代的英雄,言人所不敢言,发出了他们的心声。
      《麦田里的守望者》里蔚然耸立着一座迷宫――社会的异化,人性的扭曲,恶与善的对峙,灵魂与肉欲的搏斗,虚幻与真实、逃避与面对、生与死的抉择,爱恨交织,一条条小径盘亘回旋,形成螺旋式的上升,而这恰恰是迷宫的形状。
      赛林格引领我们进入他的人性迷宫,让我们漂泊其中,徘徊、摸索于幻想、迷惘、孤独、怀疑纵横交错的小径,探询通向现实的出口。至今,没人可以判定这是一座监狱抑或是一扇天门,是启蒙的中心抑或是愚昧的反应,是治愈病痛抑或是揭人伤疤,是唆人犯罪抑或是导人向善?也没人能说清走出迷宫的感觉,是解脱、完满,抑或是迷惘、怅然若失抑或是眩晕?
      赛林格在《麦田上的守望者》畅销以后,退隐到了新罕布什尔州乡间,在河边小山附近买下了九十英亩土地,但只在山顶上筑了一所小屋,周围种上了很多树木,外面拦上六英尺半高的铁丝网,网上还有警报器。他平日深居简出,如有人登门造访,都得先递送信件或便条,如果来访是位生客,他就拒之门外,甚至连答复都不给一个。他很少在公共场合露面,也基本上不接受记者的访问。至今为止,关于赛林格生活状况的书本寥寥无几:伊恩・汉密尔顿的《寻找J・D赛林格》、乔伊斯・梅纳德女士的自传《我曾是赛林格的情人》、保罗・亚历山大的据汉密尔顿的研究成果和《纽约客》杂志保存的与塞林格相关的档案写的《塞林格传》及赛林格的女儿玛格丽特・塞林格写的《梦幻守望者》提及了一些关于赛林格生活的某些片断。但汉密尔顿和亚历山大的所谓“传记”也仅仅是根据赛林格的一些书信及对赛林格的侧面了解写的,离真正的传记相距甚远,而玛格丽特和梅纳德女士的作品仅仅是借赛林格来写自己的成长过程,所触及的也仅仅是赛林格的冰上一角。因而,赛林格的一切始终成了一个迷,他的世界被刻意与外界隔离开。
      赛林格式的言谈举止则使得他的迷更复杂、难解,而他的“迷”性人格也更增加了小说的诡异感。有别于卡夫卡、博尔赫斯在小说中“卖弄”的语言、时空迷宫,赛林格所呈现给我们的是其更为复杂的人性迷宫。他所创作的小说中,无论是霍耳顿、泰迪、弗兰妮还是西摩、巴迪,都使人感到若即若离、似有似无,既感到似曾相识、无比熟悉,却又感到相当陌生、难以理解;有宛若邻家小妹的天真、单纯,也有成人的污浊、市侩;有感人至深的精神恋情,也有赤裸裸的肉欲,更有扭曲、变态的感情;一个个形体丰满、个性鲜明,又迷离朦胧、曲折离奇、光怪陆离,使人仿佛是雾里看花,似有却无,撩拨你的心弦,挑逗你的好奇心,让你深陷其中,久久盘旋,徘徊不前。赛林格的迷般个性也形成了他的小说迷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霍耳顿似疯非疯,似妥协又似继续抗争,他守望着麦田,发出如鲁迅《狂人日记》般的喃喃自语,发出救救孩子的嚎叫,赛林格式的开放式小说结尾,给他的小说迷宫注入了无限的活力,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延伸的一条条纵横交错、枝节盘亘的小径中,读者眼花缭乱却又仿佛颇有心得。
      正如米歇尔・傅科所说的:迷宫不是让人不知所措的地方,而是让人从那里出来时永远迷惘的所在。每一次读完都会有截然不同的体会,想来这也是赛林格小说保持艺术魅力,长盛不衰,读者执着于对赛林格窥探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赛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译林出版社,1998年版.
      [2]亚历山大(Alexander,P)著.孙仲旭译.塞林格传.译林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3]乔伊斯・梅纳德著.袁凤珠,郭莉芳译.我曾是赛林格的情人.译林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4]E・弗罗姆.逃避自由.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推荐访问:迷宫 解析 人性 世界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