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明中叶文化思考的缩影:右肺中叶内侧段纤维条缩影

    时间:2018-12-26 03:29:0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西游记》成书于神魔小说在中国文学苑中遍地开花的季节。作为文人有意识地整理创作的作品,无疑是可以鉴见当时社会生活状况之一、二的。它以游戏之笔大书孙悟空在三界腾挪跳跃、优游奔走的潇洒,同时又深怀对民族文化发展前景的无限忧虑:儒道释三教合一似乎是最好的出路,但均已垂垂老矣;大力张扬人的个性,又担心开了枷的人欲会膨胀至无限;在内部已趋腐朽的时候,欲向外寻求新鲜血液,可这也并非易事。
      关键词: 文化思考 西游记 儒道释
      
      一、三教合一――无意中的解构
      
      《西游记》宣扬儒道释三教合一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其中取经故事的主角孙悟空正是这一主题的代言人,作者想要通过这一角色的塑造来展示自己的文化选择趋向。
      孙悟空本是丹崖山上一块仙石孕育而成,在花果山快乐地生活。后为生存忧患困扰,不辞劳苦,远涉重洋,寻求长生不死之术,以冲破生命的极限。以求长生为诱饵的道教这时刚好迎合了他的口味。学成后不期然又与儒家的积极入世文化暗合,自封”齐天大圣”,大闹天宫,受儒道佛三家连手镇压,终被佛祖制于两界山下,并由此与佛结下不解之缘。
      从表面看来,学道、入儒,又历经种种磨难,修得“真心”,终竟成佛,是作者向人们提供的一个完满的文化选择趋向。作者要求人们向儒道释三家全面汲取营养,最好能自由出入,但在这里被大加宣扬的儒道释又是个怎样的真实面目呢?在赞语迭加的同时,那掩藏不住的暗流无法控制地从作者笔下涌出。
      先看孙悟空首先遭遇到的道教。道教除了增加了法术之外,似乎只是一片乌烟瘴气:祖师太上老君只不过是个炼丹高手;车池国的道士以迫害和尚为业……这一系列的道士形象莫不令人生厌。这样污浊的道教是可以向它寄什么希望的吗?作者在这里显然已失去了向人们推销道教的兴趣。
      再看以国家和君主为至高无上的儒家。他们所尊崇的帝王们又是怎样的货色呢?那“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弯高上帝”,看似辉煌神圣,事实上却是个无能又残忍的人:他遣人骗孙悟空上了天宫,却不知怎样安排其官职;卷帘大将沙僧只为“失手打碎了玻璃盏”就被他“打了八百,贬下界来”。天上的玉帝尚且如此,人间的君王更是不堪:像宝象国的国王因女儿失踪贬退无数官员、打死若干脾女、太监(29回),如此种种,不胜枚举。这些国君不是昏庸无能便是为一己私利草菅人命。这等“圣上”真的可以使天下人甘愿为之效犬马之劳?这条道又显然为君子所不取。
      那么只有作者花了最多笔墨渲染的佛界可做人们思想的最终归宿了。事实却并不如此。佛界并非什么理想胜地。就拿观世音菩萨的南海紫竹林来说,多的是被迫修道的兽类。那看门的、侍莲台的戴着禁、金箍的熊精和牛精,伺机便跑出去为妖作怪。这里不但没有能成功地宣传佛教教义,反倒更多地向人们展示了佛界的肮脏,那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唐僧一直向往的吗?可唐僧因为不曾备得“人事”而受了阿摊、伽叶的无字之经,及至如来授命传有字真经,阿摊还是索了唐僧的紫金钵盂,且至被羞皱了脸皮,“只是拿着钵盂不放”(98回),可见与人间是一般荒唐。
      儒道释的种种丑陋在作者笔下一一暴露出自己的嘴脸,尽管作者意在宣传三教合一以给人们指定一条文化发展的道路,但他在无意中解构了这神圣的三教。自唐以来统治了中国这么多年的文化潮流已渐失去了往日的威力,注定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二、“自明本心”――戴着镣铐的舞蹈
      
      在《西游记》之前,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过将人的主体意识发挥到如此淋漓尽致的。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热烈地追求自由,但在个性大力张扬的同时,作者又担心主体意识的无限宏扬会引起自私欲念的膨胀,所以吴承恩在肯定孙悟空的主体意识时,又不希望它心猿意马脱离道德的轨道任意驰骋,于是又给他加了紧箍咒,可谓是戴着镣铐在舞蹈。
      紧箍咒无疑是象征外在束缚对人性的制约。在紧箍咒的处理上,作者是怀着既爱又恨的心情的。他既要藉此来降住不伏管的“心猿”,又怀疑它存在的合理性,于是又借孙悟空一次次地来寻求打破这枷锁的途径。虽然最终作者还是让孙悟空在成了佛的前提下,给他去了这害人的金箍儿,但这个时候还有什么意义呢?它的存在使得作者的一切努力全部化为了虚无。非但没有能够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强烈热爱,相反使人们更对它多添了几分恐惧。
      
      三、外来文化――美丽的肥皂泡
      
      儒道释三教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整合过程中的必然。然而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它需要不断有新鲜血液的输入。在封建制度走向末路的明清之际,没有外来文化的补充,儒道释的总体发展也只能是在内部的不断腐朽。《西游记》是为大力宣扬三教合一而产生的,同时也流露了当时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困惑、焦虑和无奈。
      儒学的发展在那时算是又达到了一个高潮,尤其以王阳明的心学为代表。它以“求放心”、“致良知”的主旨要求人们能动地以伦理自省的方式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但心学终归是向着“圣贤之学”的,其“存天理,灭人欲”的先决条件是不会变的,故而又有以道德完善为宗旨的另一派的存在。然而即便是理论上再完善也挽回不了事实上的颓败局面,儒学的发展已是到了回光返照时期,吴承恩对它实是不抱多大希望了,而心学到了黄宗羲便告一段落的事实也证实了儒学的这一注定命运。
      整个取经故事,正是表达了向外寻求新鲜思想和重建社会秩序的理想,可惜又无甚把握。《西游记》中借如来之口,说着唐时故事,影射的却是明时光景:“只因天高地厚,物广人稠,多贪多杀,多欺多诈;国中既是如此不堪,当然要向外孜孜以求。唐僧师徒坚忍不拔的精神是可敬的,然而光是靠几部真经就可以救一国之民众?唐僧取经回来未及宣讲便被招去了灵山(100回),真经对东土大唐的教化作用吴承恩只字未提,这固然是因为与西游故事没什么关系,同时不也说明作者本身对外来文化也无甚信心?
      综观这洋洋一百回的巨制,其间充斥的虽是神怪,但所说无一不是人间事实,体现了作者对当时文化发展的困惑和反思,而这种困惑与反思是当时的一大社会潮流。明中后叶思想启蒙的大潮原是有指望引领中国文化走向另一个高潮的,无奈历史与我们开了一个玩笑,将探索新发展的进程搁浅了二百多年。
      
      参考文献:
      [1]马洪明.西游记的本末倒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来浩.千古文人对当时社会的探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4):86-88.
      [3]马峰同.现代主义叙事的历史性与后现代性[J].科教文汇,(6):25-27.

    推荐访问:缩影 思考 文化 明中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