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再考“洗出徐熙落墨花”_徐熙的落寞花

    时间:2018-12-25 03:37:0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五代至北宋时期的所谓“徐熙野逸”,可谓代表了传统文人花鸟画的审美趋向。由于徐熙真迹的失传,从而导致后世对其作品的画法特色存在诸多揣测和误解,特别是前人所留下的史料及诗文品评,今人亦多有争议。本文主要从陈传席先生对苏轼题《徐熙杏花》诗的考释谈起。
      关键词: 徐熙 苏轼 梅雨 洗
      
      余曾拜读陈传席先生《西山论道集》中一文《“洗出徐熙落墨花”考释――兼谈徐熙的画法》,颇有些许不同之看法,虽不自量力,奈心有所思,不吐不快,亦想在此与陈先生商榷之。
      本文的焦点之处,其实就是对苏轼题《徐熙杏花》的理解问题。因此,特将原诗摘录如下:
      江左风流王谢家,尽携书画到天涯。
      却因梅雨丹青暗,洗出徐熙落墨花。
      陈先生文中第一部分特别标题为:中国画能用水冲洗吗?主要是在批驳“南谢北徐”两位老鉴定家的观点,是说苏东坡题《徐熙杏花》中“洗出徐熙落墨花”句,徐熙之画绝不可能是因梅雨冲洗才显出落墨花。当然,笔者也认同此观点,只是对陈先生所论尚有疑惑不解之处。那就是徐邦达、谢稚柳二老之本意真的是说王进叔“故意”让梅雨冲洗徐熙之画吗?
      陈先生原文中说:“根据徐邦达等人的解释(几乎所有学者都是如此解释),王进叔把他宝藏的徐熙名画和其他名画一起放在室外的梅雨中,让梅雨去冲洗这些画。”①我想任何一个收藏书画的人都不会干此蠢事,那么王进叔当然也绝不会。如此常识性的问题作为著名学者、鉴定家的徐邦达等岂能不知?谁又能相信徐、谢等学者会断定王进叔故意将徐熙之画放在雨中冲洗?当然没有人会如此想了!既然如此,陈传席先生此论则似有故意曲解徐、谢等诸位学者本义之嫌了。那么,徐、谢等学者之本意又是怎样的呢?以我揣度,徐、谢所谓经梅雨冲洗之意,是说藏画之人(也许是先于王进叔收藏徐熙画作之人)将画挂于屋内时,或因梅雨季节长时间下雨导致屋漏,或因未关好门窗而致风雨侵袭于画面,从而使画上颜色剥落,即所谓“冲洗”出落墨花了。我想这应是徐、谢等诸位学者解释“冲洗”之本意吧。不过,笔者为诸位前辈学者解读之目的,并非是赞同此一观点。笔者之论,俟后言之。
      
      一、苏轼是在梅雨时节观画题诗吗
      
      陈先生在其文章的第二部分“王进叔和苏诗考”中,十分详细地考证了苏轼两次去王进叔家或观琴,或看王峡中石刻诸诗,并推断其《徐熙杏花》诗应是在这两次中的某一次所题。可在第三部分“释苏诗《徐熙杏花》”中,因苏轼诗中一句“却因梅雨丹青暗”而断然否定自己前面所做的推论,原因是前两次去王家观琴看诗都不是梅雨时节。且不论这前后矛盾之误,先来分析一下陈先生对苏轼在“梅雨时节”观画题诗的可能性以及对“洗出徐熙落墨花”的诠释。
      对于本文关键一词“洗”字的解释,陈先生认为是“相比之下,显得特别突出之意”。他认为是苏轼于海南的某个梅雨时节去王进叔家观画,因天色昏暗,光线不佳,“因而以颜色为主的画也显得昏暗(看不出其神妙处),而相比之下,徐熙的落墨花则显得特别突出。因为水墨画‘殊草草’,不靠微妙的色彩而显其长,故也不因天暗而失色”。②对于此论,我们暂不讨论陈先生关于“洗”字之解释是否合理?先来讨论一下阴雨天室内观画时的一些细节问题吧。
      其一,阴雨天气室内观画真的是水墨画比重彩画(假设为黄筌一派颜色艳丽的作品)更清晰可辨吗?我看未必。笔者写此文时,身在广西,恰值连阴雨天气,故而亲身做了一些尝试。结果发现,如在窗前或门口看画,有色彩之画与水墨画都可看得十分清楚,毫厘可辨。如果关上门窗,或天气更阴沉黑暗些,有色彩之画固然难辨细微之处,但水墨画更显昏暗,笔墨变化同样看不清楚,并不存在比重彩画清晰之处。
      其二,陈先生原文说,因为水墨画“殊草草”,不靠微妙的色彩而显其长,故也不因天暗而失色。这里就有个问题了:徐熙之画是水墨画吗?沈括说:“徐熙以墨笔画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③刘道醇《圣朝名画评》亦说:“……必先以墨定其枝叶蕊萼等,而后傅之以色……”④由此可知,徐熙之画并非纯水墨画,而是“落墨为格,杂彩副之”。也就是说,较之黄筌工细富丽之重彩作品,徐熙的画应是“落墨为格”的工笔淡彩一类作品。既然其作品有色彩,又何以“不因天暗而失色”呢?我想陈先生可能是为了说明“水墨画”能在阴暗光线下突出,而故意省略了沈括原话中的后半句“略施丹粉而已”吧。前面已经说过,无论水墨画或重彩画,在同等光线条件下观看效果并无明显之不同。因此,即使陈先生有断章取义之嫌,此论也同样难以令人信服。
      其三,我们再翻回头看看关于苏轼去王进叔家看画所选的时间是否合乎情理?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中首先言道:“非好事者,不可妄传书画。”⑤也就是说,不是真正懂书画的人,是不可能鉴识收藏书画的。进而又特别说明观赏书画的诸多注意事项:“近火烛不可观书画,向风日、正�饮、唾涕、不洗手并不可观书画。”⑥这也正是说明赏鉴书画作品时一定要选择天气光线适合之时,且要注意自身保持清洁干净才可赏玩。那么,苏轼当然是一位真正的“好事者”了,否则王进叔也不会专门请他来鉴赏自己多年收藏的书画名迹了。既然二人都是书画方面的鉴识专家,却何以要选择在阴雨光线不好的条件下赏鉴品题呢?想必当时雨天道路泥泞难行,而已近暮年(按:苏轼当时已64岁左右)的大文豪苏东坡也不太会愿意冒雨去拜访这位有名无实的“部刺史”王进叔吧,况且他又不是苏轼挚友如黄鲁直、秦少游或佛印之流,史书上亦无此人之名。若非苏轼为其藏品题诗,自是无人知晓其人了。如此说来,苏轼于“梅雨”时节去王家赏书画也是不太可能的,就更遑论“因天气而失色”了。
      因此,综上所论,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陈先生对于“洗出徐熙落墨花”的解释都是说不通的。
      
      二、再议“洗出徐熙落墨花”
      
      通过以上分析,以笔者愚见,陈先生关于苏诗“却因梅雨丹青暗,洗出徐熙落墨花”之解释的确有些欠妥。笔者以为“却因梅雨丹青暗”中的“梅雨”之意并非是说苏轼在“梅雨”时节去看画题诗,当然,也不是徐、谢等学者所说的是梅雨“冲洗”了画面,而是说因为梅雨季节的潮湿致使画面发霉,颜色剥落,因此才致使“丹青暗”的。试想之,徐熙为五代十国时南唐钟陵人,也就是现在的南京人,而南京又处江南梅雨之区域。其作品的产生至苏轼在海南见到并为之题跋之时,至少应在150年左右。这一百多年的时间,其作品当然无可避免地会受到梅雨的影响而发霉脱色了。明白了“梅雨”这一层之实指,那么,“洗出徐熙落墨花”就很好理解了:正是由于梅雨的影响而使画面颜色脱落,从而显露出颜色之下的笔痕墨迹。北宋梅尧臣咏徐熙所画《夹竹桃花》等图,诗曰:“年深粉剥见墨踪,描写功夫始惊俗。”⑦可以说,此诗正可谓是苏诗的绝好解释。梅尧臣所说的“年深粉剥”其实就是苏轼所言“梅雨丹青暗”之。试想,因年久保存不当而“粉剥”(颜色脱落)之后,自然就是显得“丹青”暗淡了。而“见墨踪”不正是“洗出徐熙落墨花”之意吗?由此可知,苏诗之“洗”正是梅诗之“见(现)”之意,即“显露出”的意思。
      苏轼为何要用一“洗”字呢?笔者以为,这个“洗”字用得极其神妙,正是此诗的点睛之笔,更是苏轼本人文人审美思想的集中体现。相比于其另一首题画诗《题王伯扬所藏赵昌花四首》之《山茶》:“赵叟得其妙,一洗胶粉空。”⑧余以为此诗中之“洗”字则逊色很多,不过是“相比之下”或“显得”之意,较为平淡。而本文所论之“洗”,除了按诗中理解为“显露出”之意外,还有更深一层意义。《辞海》注:“洗,涤也,凡除垢令洁,皆曰洗。”⑨笔者以为,“洗”字除本身有“去除污垢”、“洁净”之意外,暗含“脱俗”,即洗去俗气的意思。众所周知,苏轼乃是北宋文人画及理论的代表人物,自然对徐熙“野逸”之风倍加欣赏。文人画崇尚水墨而轻颜色,徐熙此幅杏花作品本来是因“年深粉剥”而呈古旧之貌,露出“墨踪”的,而苏轼却能以其文人画家之审美角度,以一个“洗”字不但掩盖了“年深粉剥”的斑驳厚重之感,更给人以一种清新、淡雅的野逸萧疏之意,从而凸显出徐熙之“落墨花”在去掉颜色(雕饰)之后的“清水出芙蓉”之美感,由此也更体现了苏轼所追求的文人笔墨之意境。
      综以上论之,笔者认为这才应是苏轼关于“洗出徐熙落墨花”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
      
      注释:
      ①②⑥陈传席著.西山论道集.辽宁美术出版社,2004年1月,第11版,第324页.
      ③俞剑华编.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第1026页.
      ④于安澜编.画品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3月,第1版,第140页.
      ⑤于安澜编.画史丛书・历代名画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10月,第1版,第28页.
      ⑦俞剑华标注.宣和画谱.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1月,第1版,第272页.
      ⑧王文诰标注.苏轼诗集.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年,第1336页.
      ⑨辞海(合订本).中华书局出版社,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十月再版,第786页.

    推荐访问:落墨 洗出徐熙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