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还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澄明遮蔽】 海德格尔澄明与遮蔽

    时间:2018-12-25 03:30:2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当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大多被遮蔽,具体表现为:“教学目标”桎梏了语文教学活动,“课堂导语”阻断了语文教学活动,“问题设计”分割了语文教学活动,“德育教育”标签化了语文教学活动。因此,我们应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澄明遮蔽,还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开创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本色 对话教学 民主教学
      
      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通过语文课堂的教学,学生获得“语”和“文”的体验,从而提高语文素养。但是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出现了教学上的偏差,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被遮蔽了。其中就有如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的那样:“较长时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重分析轻积累,有的文章甚至分析得碎尸万段,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严重的失误。”这种“碎尸万段”不只体现在把文章肢解层面上,还体现在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上。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应该表现为学习上――把学生置于对教科书和学习材料的兴趣、态度、方式、方法效果的处理上,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能动的一个完整体过程。因此有必要澄明遮蔽,还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
      
      一、被遮蔽了的语文课堂教学本色
      
      1.“教学目标”桎梏了语文教学活动
      语文教学活动是个能动的过程,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习惯性地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把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大目标下的若干小目标,制定目标后又将教学过程分成几个课时,每课时的教学内容又分为一二三等,一一照应前面所列的教学目标。原本完整的学习内容被机械分解成不同时段的“教”学任务。这就是目前很多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教什么”的本色。也就是说,上课“教”什么,是“一清二楚、明明白白”的,并且还要求学生能和教师一样清楚,以便于在课堂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换句话说,学生“学什么”是从教师“教什么”出发的,或者说师生都是从“目标”出发的。在学习资料尚未进入学生视线、学生思维活动之前,教师便用目标给学生定下了指标――学习任务,不许离开教师事先圈好的范围。套用一句“教有法,但教无定法”的话,那就是“教有标,但教无定标”。明确大的目标是有必要的,那就是提高语文素养、学习和应用语言。但过于细化的目标束缚了课堂的教学能动性,颠倒了教学的主体本色,也大大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对语文教学活动不可谓不是一种桎梏。
      2.“课堂导语”阻断了语文教学活动
      追求课堂的精致巧妙、先声夺人,精心设计的导语往往功不可没。实际教学中为了达到先声夺人的目的,部分教师把导语当成一节课的一大卖点,以致于出现脱离文本的导语现象也屡见不鲜。导语之所以会被这么多人“首选”并“首发出场”,这与当前的优质课评比评价标准有很大关系,为了迎合评委,其结果是上课的教师都会将导语精心设计一番。导语的功能无非就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导向学习任务。反思一下,这首先是以学生不愿、不想学习为假设初衷的,结果是导语阻断了学生“怎么学”的本色。就如教师布置作业是为了巩固提高学生所学知识,出发点是正确的,到最后却变味成了为分数而布置作业。以至于布置作业竟成为教育部门“减负”的一项重要任务。“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点还是人”。实际教学中应该倡导水到渠成,“学什么”、“怎么学”的本色,尽量减少使用细化的目标和无关的导语。
      3.“问题设计”分割了语文教学活动
      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疑解惑,提出问题,引导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经常可以听到一些课堂中教师的提问变成了任务式的教学,这些问题往往是从课文某几段或某句某词中“提炼”出来的,学生找出来的答案便是一个个知识点,“问题”引导下的学习活动便成了师生共同肢解课文的过程,离语言文字本身的学习与运用这一语文学习的主旨相距甚远,并造成这样的影响:教师“讲”得深、“讲”得透,学生方能记得牢;不会“讲”的教师成了没水平的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也乐意接受这样“会讲”的教师。大概是这样的教师可以直入考试的“道”,会熟练运用“题海战术”。这种“问题驱动法”以牺牲学生独立思考为代价,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思维有其内在特点,“问题”不能成为积极开发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本色的“刽子手”。
      4.“德育教育”标签化了语文教学活动
      语文承载着人类文明的传递任务,其思想性、艺术性并不矛盾。可是语文教学长期以来把“文以载道”走向了标签化。教学评价把每节课是否进行德育“渗透”作为一堂成功课的标准之一,要求每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必须写上“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且课堂教学中必须有思想教育环节,讲课时要精心地“恰到好处”地引出这个话题,让学生慷慨陈词一番。比如在一次说课活动中,有三位教师教同一课题《谁是最可爱的人》,板书竟惊人地相似:
      松骨峰战斗――革命英雄主义
      火中救出朝鲜儿童――国际主义
      防空洞中吃雪――爱国主义
      语文教学就这样给“准确”定义了。细想一下就会明白每节课中隔靴搔痒式地设计这么一个问题,思想教育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思想教育不应成为一根弦悬在语文学习头上。学生听、说、读、写等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实践本身就是最美最有效的思想熏陶。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说过:“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言实践。而对语言材料的感受领悟积累运用,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条正确途径。”这实在是值得广大教师反思并努力实践的。
      
      二、语文课堂教学本色的澄明
      
      如何澄明语文课堂教学遮蔽,还语文课堂教学本色,还需以学生为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更新教学目标观念
      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多年下来还学不好语文,对课堂教学本色的破坏就是原因之一。现实中“固守观”的中心理论是:“万紫千红是春天,分数低了难开颜。”教师的担心不无道理,他们承认教学中的种种弊端,也想要去改变,但现实迫使他们去维护现状,避免变革的风险把自己处在浪尖上,甚至丢失得以“养家糊口,安身立命”的基础乃至荣誉花环。他们心中的中心是“分数”,没有从尊重语文学习本色和学生学习本色出发,只以分数来衡量学生语文的学习,破坏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里所论述的仅是对“课堂”的学习而言。要使学生学习课文有趣、得法,教学有效并呈可持续发展局面,决非“放羊式”的教学。山东杜郎口中学的升学率高得全国有名,是与其教学观念息息相关的。试看其教学理念之一二:“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这些理念表明了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却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本色。学生是会学习的,是有主动性的能动的人,决非等待灌输的容器;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在于讲,退到第二线也并非削弱了指导作用。从现代教育新理念出发,从魏书生班级管理的奇迹出发,从杜郎口中学的经验出发,那些系列的“明之又明”的“教”学目标,就应该重新审视并做出调整,那些固守的分数观就更要好好反思。
      2.从与学生直接对话入手
      从与学生直接对话入手,将精力放在学生的能动的学习过程上,而不必“为了教好而努力”,这时课堂教学就是活的、能动的。教学展开可从课文学习任意点入手,而不一定循规蹈矩一成不变地遵从“字词句段篇”的教学程序。一位教师在教学《背影》时,他一上课就放朗诵带,没有交待任何任务,也没有说引导大家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去听之类的话,但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文中所透露出的悲痛、深沉。朴实的真情不需要再插什么“话外音”,直接地听足以打动学生。学生从教师的举止、神情融入文本的对话,从听朗诵的学习活动中有了收获。这是一个很好的欣赏课文的学习活动的开始。比任何精心设计的“导语”好得多。
      当然,课堂的开始方式不一而足,但目标是一致的,为的是能和学生直接对话,用眼神、用心灵去和学生沟通,共同走进课文中,去寻找作者的心路历程。
      3.促进学习活动的拓展、深化
      课堂教学的过程不是为完成“任务”而学习的过程,而应该是师、生、文本交互对话的互动过程,应该是有所创造的过程。课堂学习活动开始后,学生学习的本色处于“待接”状态。教师的组织、指导需求立即产生了。这时需要与学生学习的本色对接,展开学生、教师、文本交互对话的学习活动。
      比如学习《背影》一课,在听朗读带的过程中,学生自读的本色已经展开了与朗诵的对话,并再次与文本、作者展开了对话。教师紧接着指导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
      听了《背影》,在父亲送别儿子的途中,父亲哪一个形象使作者的心灵瞬时间起了极大的震颤?这震颤中包含了什么?
      学生经过多次类似这样的交互对话,一定能够不断汲取营养,从而使阅读能力得以有效的提高。
      再比如学习《故乡》这篇小说,教师在教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与学生直接“对接”:
      “我”回到故乡后,见到的少年闰土已经变成了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描述一下。(待学生们发言后)这一形象有普遍意义(即当时的农村有很多这样的农民)吗?试找出文中对他们所处环境的实况描写,认为有普遍意义的谈谈理由,不知道的听一听,认为没有普遍性的说说原因,想补充的最后做小结。
      这样的学习活动,直接抓住了“龙头”,顺利实现了与学生学习心理的“对接”,要比一成不变的教学程序效果好得多。学生认真读过课文也好,没认真读过课文也好,他们能立即展开与文本中人物的对话、与作者的沟通。这样做能有效地使语文教学活动得以深化、拓展。
      4.开发语文基础知识学习本身的情意空间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是指治学需要付出汗水和心血,决非学习是苦事之谓。如果这样,终身学习观念就是号召人们终身受苦了。学习活动几乎等同于生活,在校读书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没有理由让我们的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过早过多地接受这样的思想教育:每课时设计好的什么精神,或与什么人比较,或忆苦思甜表决心等。实际上这样的思想教育效果并不好,多年的学习下来,部分学生到最后连刻苦学习的劲头都没有了,祖国的语言文字都没学好,这能否就说他们没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就是不爱国的呢?答案是不能。因此,还是应该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本身。开发语文基础知识学习本身的情感空间意义,就是还原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本色。语文基础知识字、词、句、段、篇等是砌成语文大厦基础,都是必不可少的材料。学习这些内容,也需要改变通常的教学方式。可以把这些“细活”灵活安排,如放在第二课时中学习。一位教师是这样做的:
      教《背影》:这课时哪些字妨碍了你正常的阅读速度呢?回忆一下,找一找,点上黑点,标出来。
      从转变教学目标观开始,把课堂教学视为一个完整体,调整教学思路和方式,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澄明遮蔽,还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才能开创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周立群.语文新课程教学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魏国良.现代语文教育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曹明海.语文教学本体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推荐访问:澄明 遮蔽 课堂教学 本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