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让课堂结尾有趣、有力、有效 有趣的课堂结尾

    时间:2018-12-23 19:41:0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课堂教学结尾(即结课)是教师结束课堂教学采用的教学方式。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大家往往注重课堂的引入与展开,而忽视课堂的结尾,教学存在随意性,即“讲到哪里是哪里”。这是因为不少教师对课堂教学结尾的意义与作用认识不到位。其实结尾绝不是简单地说一句“这节课就到这里”就可以完事的,相反,它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衔接前后内容、联系课堂内外的纽带,应起到深化题旨、再激新疑、耐人寻味的作用,使学生产生“剧终情不尽”之感。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精心设计好结语,使学生产生余兴未消、意犹未尽之感。
      一、课堂教学结尾的作用
      1.归纳整理知识方法。
      在一堂课的结尾,教师要有意识地穿针引线,既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又进一步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便于学生总览全课,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促进对知识的总体认识,使之在学生头脑里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让学生体验到掌握新知识的喜悦并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2.反馈教学信息。
      学生对教师所教新知识的理解往往只是表面的,若在课堂结尾时,从不同的角度精心设计几个针对新知识的小问题让学生回答,则可充分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有利于教师及时进行教学调控,为下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和教学方法改进提供研究素材。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评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和理解新知识,从而真正圆满地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
      3.迁移知识。
      教学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决定了教学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有序过程。在课堂教学将结束时,提出与本节和后续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对活跃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都是很有价值的。联系课堂内外,因势利导,把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使学生充分探究、深入分析直至最终解决问题,并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学生把好的学习方法迁移到新的知识上。
      二、课堂教学结尾的一般形式
      俗话说:“编筐编篓,难在收口。”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该如何“收口”,才能达到“有如品尝香茗,令人回味”的效果呢?在教学中,我一般采取以下形式。
      1.概括性总结――总结全课,归纳要点。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方法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认识,教师往往在课堂结尾时利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文字、表格或图示将一堂课(或包括前几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归纳。如,在教学“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可总结为:(1)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2)比较金属活动性的方法。
      上述总结中,既有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总结,又有方法上的总结。概括性总结要简明扼要、画龙点睛。这样做,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检验性练习――设计习题,及时反馈。
      新课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和传授的内容,抓住重点难点,精心设计一些习题,通过组织学生练习的形式结束本节课。这样,既能使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得到应用和强化,又可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便于教师具体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如在教学“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一课的最后,让学生做以下习题:
      物质是由原子等粒子构成的。请在右图方框中填写粒子名称,表示各种粒子是怎样构成物质的。
      3.串联性比较――新旧联系,融会贯通。
      串联性的结尾方法,一般是将教学内容中那些意义相近或相异的内容进行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如学习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知识后,我在小结时让学生通过对比,比较两者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差异以便于记忆。这样的串联,理顺了思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学会了整理知识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运用,以及学生求知、探索的兴趣的激发。
      4.悬念性实验――埋下伏笔,引申课外。
      好的结尾,可以像章回小说,当情节发展到关键时刻时戛然而止,给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在教学结尾时老师运用此法,效果颇佳,比如,教学几种常见的碱的第一课时需要小结的知识不多,而第二课时准备学习碱的化学性质。碱和非金属氧化物反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这时可充分利用第一课时的小结,做一个有趣的实验――以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为反应物的喷泉实验,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收到“课虽尽而趣无穷”的效果。这样的课堂总结,不仅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而且为课后的思考和以后的学习做一些必要的铺垫,起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作用。
      5.探究性问题――活学活用,提高能力。
      在课堂结束时,老师充分利用课堂,让学生适量进行问题探究。问题探究,既是学生思维的制高点,又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最高体现。如,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后,学生可能会感觉教学内容比较简单,临近下课,如果只用知识归纳的形式进行课堂小结,学生就容易松懈。此时,教师需要将所教内容巧妙地化为富有思考性的探究问题进行小结。例如,可以设置以下探究问题:你有多少种合理的方法把一支燃着的蜡烛熄灭?对应的灭火原理是什么?这样能自然而然地使学生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知识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灵活的应用。
      6.交流评价式结尾――互相启发,沟通了解。
      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思考和活动,要让学生有机会畅谈他们的体验、感受和收获,有机会表达学习困惑和喜悦,提出建议和见解。因此,课堂小结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和体验。如,教学“质量守恒定律”的课堂结尾可以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在学习过程中,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你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这样的结尾具有开放性,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设计课堂结尾时应注意的问题
      好的结尾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但绝不是教师灵机一动就能做到的,而应该增强对结尾的设计意识。因此,教师进行教学结尾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简明扼要。
      “没有结束语的结尾平乏无力,但是没完没了的结尾则令人生畏”。结尾语言不可冗长,更不能“老调重弹”,而应高度浓缩、画龙点睛,在短暂的时间内用简明扼要的方式使授课主题得到升华。结尾一般以三四分钟为宜,不能拖沓。在内容上,要牢牢把握住本节课的重点。
      2.服务整体。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具体采用什么方法结尾,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要求决定。结尾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其具体方法的选择要服务于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以保证获得既定的教学效果或将学生的认识活动引导到既定的方向。
      3.引导激励。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习的内因,决定了学生学习的质量。结尾要有目标,但教师不是目标的“复述者”,不能包办代替,而要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上。只有想方设法让学生多思考、多分析、多讨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发挥课堂结尾的作用。
      课堂结尾,不应是简单的知识和方法的再现,而应把学生引向新的目标,鼓励学生开展归纳和概括,尝试和探究。教师通过给出问题,将本节课的内容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把问题作为课外研究的小课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良好情感态度。
      总之,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而这种艺术的表现手法没有固定的公式可循,化学课教学的结尾也是如此。用好课堂的最后几分钟,可以巩固内容,升华情感,拓宽视野,挖掘潜能,训练思维,体现结课的情境性、趣味性、归纳性、思辨性、延伸性,充分提高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乔建中.课堂教学心理学[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2]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结尾 课堂 有趣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