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高职旅游类专业礼仪教学渗透人格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1-07-13 12:02:4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作为旅游类专业的学生,其未来的职业特点决定了礼仪必然是其重要的职业素质之一。旅游职业礼仪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及今后工作的导游服务、酒店服务与管理、航空服务相关服务中具备良好的礼仪道德修养、得体的言谈举止、良好的接人待物行为等,对于学生毕业后以良好的个人形象迅速立足于社会,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旅游类专业学生服务礼仪教育,分析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研究解决的对策,对于旅游类专业实现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 礼仪教学 人格教育
      一、高职旅游类专业礼仪教学的意义与现状
      1.高职旅游类专业礼仪教学的意义。
      1.1礼仪教育是旅游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入学!”旅游业礼仪教育既要从旅游类从业人员的外部人手,强化旅游职业道德意识,加强服务意识的培养,又要结合实践,要求旅游类从业人员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尤其是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类专业的学生将来面临的是最基层的旅游服务工作。如果他们在進入旅游类行业之前没有接受一定的系统的基础礼仪训练,则可能在工作中表现出待人接物的不规范,无礼仪现象,那么必然会引起客人的投诉,旅游职业道德建设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对于高职这种“以能力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而言,礼仪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以能力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既要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会做事;又要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礼仪教育,会做人。
      1.2礼仪教育是培养个人风度与气质的重要手段。孔夫子曾经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礼仪教育对培养一个人的风度和气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风度是一个人精神、气质、举止、行为以及姿态的外在表现,是以内在素质为基础的长期生活习惯、性格、品质、文化、道德和修养的流露,它通过一个人的言谈举止、衣帽服饰、作风态度等形式表露;而气质则是人们所讲的某个人所具有的魅力,一个人的气质美,才是美的全部表现。我们可以通过对旅游类专业学生的站、立、行、走、坐等各个细节的培养强化礼仪教育,达到风度和气质的完美结合,从而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推波助澜。
      1.3礼仪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中国传统教育历来重视对人的礼仪教育。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学生的教育内容“礼、乐、射、御、书、数”中,将礼放在首位。当然,孔子定义的“礼”和我们今天的“礼仪”有差异,但从广义的角度看,还是有相通的地方。礼仪是学生进入职场和社会的前置课程,礼仪是一种行为规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孔子针对礼仪与个人行为的制约关系提出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标准,使人的言行举止受到礼仪的规范,这样才能在社会上立足,为社会所接受。故孔子又提出:不学礼,无以立。因此,礼仪既是社会人伦规范原则,也是理想人格的塑造,反映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
      2.高职旅游类专业礼仪教学的现状。礼仪课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强调理论与训练实践的有机结合,训练内容主要包括职业标准的坐、立、行等举止体态、仪态仪表、职业用语、旅游业各岗位的规范服务礼仪等等。但从实际教学调查方面来看,笔者以武汉几所开设服务礼仪课程的高职院校调查为例,发现服务礼仪课程基本都安排1—2学期,每周两课时,在教学模式上,基本上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授或专题讲座的基本方式,“教”始终是整个课堂活动的中心,学期中安排1—3次实训课。实践教学的缺乏使得学生掌握的礼仪理论知识很难在工作中自如地应用,经常“左耳进右耳出”。教师在课堂上的简单礼仪示范很难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长期看来,学生在仪容仪表、言谈举止等方面变化不大。事实上,不少学校礼仪课和学生礼仪的养成是相关性不高的。其主要原因是理论和实践的脱节。这种知行分离的礼仪教学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旅游类专业礼仪教学渗透人格教育的必要性
      旅游礼仪就是在旅游行业工作中约定俗成的,符合礼的要求,维护礼的精神,指导、协调人际关系的行为方式和活动形式的总和,它的表现形式有:礼节、礼貌、仪容仪表、语言沟通、文化等。礼仪以人际交往为特征,以敬人和律己为内容,以协调人际关系为目的,反映的是深刻的精神内涵,是世界范围内受到人们普遍支持的价值观。人格,就是人的信仰和情操、态度和兴趣、气质和习惯以及价值观的总和,它是人的内在素质与外在素质的有机统一。作为认识社会、改造社会主体的人,其人格发展状况、人格所呈现的面貌,不仅直接影响着社会生活的质量,而且也间接地关系着整个人类社会是否能得到和谐的发展。人格是道德的核心,良心的支柱,如果没有健康的人格作基础,任何严密的法律体系,完善的道德规范都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一个高素质人才的首要标志是人格发展上的和谐,而人格和谐与发展又与礼仪规范唇齿相依,紧密相联。
      首先,礼仪文化能唤醒人性的“尊严”,从而使人更具“人性”。儒家思想对礼仪文化最精彩、最得意的解释即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懂得尊敬别人,“恭敬之心,礼也”。 而尊重正是旅游礼仪的核心。礼仪的内容很广泛,但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尊重的原则,尊重是人与人交往中最重要的美德。如,礼仪中讲究等级秩序,要求下级对上级、主人对客人、晚辈对长辈等都要尊敬恭敬;而反过来,上级对下级要礼贤下士,客人对主人要客随主便,长辈对晚辈要关怀尊重,任何一方都把对方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当人们首先对对方表示出尊敬时,就会收获友好和尊重,从而感受到人的尊严。凡是认同、遵从礼仪规范的人们都能在礼仪实践活动中体验到人的尊严。而人的“尊严”是人格的支柱,只有人格尊严的觉醒,才能使人更具人性,才能把现存社会的伦理规范和道德转化为能持久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其次,礼仪倡导自律,这是人格的最高境界。礼仪实践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自律,要求每个人在自己的心中树起一种内在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并以此来约束自己。社会规范包括法律规范和非法律规范,法律规范从外部强制性地约束人的行为,而礼仪规范属于非法律规范,不具有强制性,它通过唤起人内心的自我约束来指导自身的行为。人真正的责任感出自道德自律。礼仪是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完善与时俱进的,是被人们所认同和尊崇的规则、价值和美好的事物,而认同和遵从礼仪规范的人,会把自己变成行为的警察,礼仪文化就是通过感化与修养来使人们摆脱自己的丑陋、欠缺和低级趣味,从而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再次,礼仪文化从审美的角度来达到人格的塑造。礼仪注重形象和形式的美。任何礼仪规范都包含着审美的要求,反映着人类共同的审美情趣和欣赏习惯,无论任何国家、地区和种族的礼仪,都推崇外在形象和形式的美。这种对美的追求,源于人类的精神需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了对美的追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美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它是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礼仪对人的言谈、举止、仪态、仪表都有形象和形式上的规范,这一切综合地体现在一个人的气质、风度和魅力上。它们并非指人的某一个动作,而是人的全部生活姿态提供给人的综合印象,包括思想品德、性格情操等内在品质,但表现在言谈、举止、仪态、仪表这些外在素质的东西更多。也就是说人的气质、风度和魅力是各自心理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只有心灵美好,才会行为美好,但礼仪的内涵要通过外在形象和形式的美表现出来。礼仪文化能够唤醒和激发人们对美的追求。 别林斯基说:“美和道德是亲姊妹”,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 追求美,会使人精神美好,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礼仪文化就是从审美的角度来感染人、吸引人,把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巧妙地结合,使人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从而影响到他的思维方式、行为态度和行为方式,达到人格的完美。这是礼仪的魅力之所在。最后,礼仪的实践性使人格的塑造具有可操作性。单纯的道德教育,比较注重理性教化,是从宏观层面解决人的三观问题,而思想的渗透是艰难的,行为的改变是缓慢的。而礼仪文化的教育不但重视理性教化,更侧重于从微观的角度,从具体的言谈、举止、仪容仪表、待人接物、饮食起居等日常生活中的事务来规范人的行为,通过榜样示范、模仿、强化等一系列方式,提升人的修养,优化人的行为,塑造完美人格。礼仪教育是标,人格教育才是本。礼仪教育强调人的显性的行为举止,人格教育则内化到人的心灵。使得教育效果更加长效保持下去。因此,高职旅游类学生行为举止缺乏礼仪规范根本原因在于礼仪教育中缺乏人格教育的渗透。

    推荐访问:高职 渗透 类专业 人格 礼仪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