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关注民生你\我\他

    时间:2021-07-11 00:02:1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背景材料]
      
      2010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报告时指出,着力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困难情况下,我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1)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2)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3)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4)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知识链接]
      
      一、孙中山“三民主义”之民生主义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召开成立大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理,通过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这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华民国建立的思想基础。其中,“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就是通过改革土地制度,解除劳动者的贫困,做到“家给人足”,办法是核定全国地价,国家通过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民生主义的局限性是,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真正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不可能吸引广大农民去参加革命,最终资产阶级革命也不可能成功。
      
      二、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1 土地改革运动。
      (1)历史背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实施: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3)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 农业合作化运动。
      (1)原因:土地改革以后,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这就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目的: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3)过程:农业合作化的优越陸,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绝大多数农民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4)意义: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变为公有,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 人民公社化运动。
      (1)原因: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2)过程:1958年,党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紧接着,党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就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3)严重后果:“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次严重失误,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1959-1961年,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4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目的: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主要内容:坚持土地公有制,改变经营方式,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3)过程:安徽凤阳小岗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农业获得了大丰收。这种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随后,在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4)意义: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三、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
      (1)基础教育的发展。1986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增加了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办学。各地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出现了一些设备先进的中小学校。到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我国小学、初中发展水平,已居于发展中人口大国的前列。
      (2)高等教育的发展。从整体上看,高等教育已形成相当的规模,学校数量大大增加,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布局结构日趋合理。在教育质量、办学效益、办学条件上也有明显提高。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启动了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若干所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工作。高等学校的科学技术工作成绩显著:高等学校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占1/3以上;获得的国家发明奖,占全国1/3左右;在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上,有些已达到和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科技方面的重要主力军。
      
      四、就业和社会保障
      
      (1)就业制度的变化。从前的“铁饭碗”逐渐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选择职业。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公开招聘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就业制度的改革也要求人们不断地学习,提高适应就业变化的能力。
      (2)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普遍得到了加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也迈出了步伐。
      
      [高效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毛泽东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据此可知。让毛泽东高兴的是 ( )
      A 新中国的成立 B 抗美援朝的胜利
      C 土地改革的完成 D “一五”计划的完成
      2 “斗地主”是人们生活中经常玩的一种扑克游戏。地主阶级在中国被彻底消灭的时代背景是 ( )
      A 中华民国成立 B 抗日战争胜利
      C 解放战争胜利 D 新中国成立
      3 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完成,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 土地归集体所有 B 土地归国家所有
      C 土地归农民所有 D 土地归人民所有
      4 广大农民纷纷要求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有的农民还说:“不让人社,挤也要挤进去!”促使农民积极报名人社的直接原因是
      ( )
      A 农业合作社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
      B 分配土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各级政府命令农民加入合作社

    推荐访问:民生 关注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