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马克思、恩格斯对太平天国运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时间:2021-07-06 16:00:1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在革命生涯中撰写了许多有关中国问题的文章,以太平天国为立足点,结合当时欧洲和中国社会的实际,我们发现随着时间的变动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中国问题的论述前后存在着巨大差异,有些论断甚至是自相矛盾的。不过,这也恰恰表现了他们对中国问题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关键词】马克思 恩格斯 太平天国 认识过程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在指导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过程中,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欧洲上,对当时的欧洲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心和关注,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忽略其他地方的问题。从对二人论著的统计数目来看,他们对中国问题进行论述的文章颇多:在1853年至1862年间,他们一共撰写了大约28篇关于中国问题的论文(其中有四篇手稿轶失),文中所涉及到的内容极为广泛,涵盖了太平天国革命、中国革命对欧洲革命的影响、两次鸦片战争、中英贸易史、中美关系、沙皇俄国对中国侵略、早期中俄贸易史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等方面。在这些专著及散论中,两位革命导师详尽地阐述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并具体而深刻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将如何发展的问题。仔细研读这些文章,我们会发现两位革命导师对许多中国问题的认知与评判,前后存在极大差异,也就是说,他们对中国问题的认识有着一个不断变化、深化的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前后不同评价
      马克思、恩格斯在致力于欧洲大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同时,并没有忽视中国这块伟大的土地上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之倾注了大量的注意力,并撰写了不少相关的论述,这些论述提供了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一些基本思想,不但在当时有着深刻的意义,对今天的学术探讨和历史问题研究依然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太平天国运动,必然会引起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关注,他们分别在不同时期、不同文章中对此次运动进行了相关的论述,并表达出自己对运动的看法和观点。
      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运动,它不仅沉重地打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而且勇敢地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并强烈地震动了英国和整个欧洲。刚开始的时候,马克思对太平天国运动是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高度的评价。1853年5月20日,即太平天国在广西金田村起义两年零四个月,马克思撰写了专论中国问题的第一篇文章《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6月由《纽约每日论坛报》作为社论发表。这篇文章热情地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性质,毫不吝啬地将之称为“一个强大的革命”①,1856年10月17日,他在《欧洲的金融危机》(又名《货币流通史片段》)中,又一次称“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起义”,1858年9月10日的《中英条约》中,他再次强调了太平天国是“中国革命”的说法。
      在马克思热情肯定太平天国运动的同时,与他并肩战斗的恩格斯发表了同样的观点,说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人反对外来侵略的一次起义,并认为这场起义带有“绝灭战的性质”②,它不仅仅是为了反抗封建王朝的压迫而战,更是为了保存民族的利益、尊严和独立而战,是“保存中华民族的人民战争。”③
      但是,短短几年时间之后,马克思对太平天国的评价就发生了巨大变化,与之前的高度赞扬与肯定大相径庭,变成了否定与指责。1862年6月,马克思在最后一次涉及太平天国也是比较完整论述太平天国的文章《中国纪事》中,开头就说:“运动一开始就带着宗教的色彩”,并借用当时驻宁波的英国领事夏福礼给驻北京的英国公使普鲁斯的一封信说太平天国运动没有系统的战斗纲领与革命统筹,亦没有明确的革命目标,太平军主要是在进行一些“奇形怪状的破坏”,而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全无建设性的工作,是用破坏与腐化和愚昧作对立,他认为太天军们宛如小丑一般,利用奇装异服和迷信愚昧的行为进行恐吓,引起恐慌,而且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慌还要厉害。
      最终,马克思将太平运动的实质归结为“完全空洞的”,认为太平天国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是“停滞的社会生活之产物”。④由上述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里,马克思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一改先前的肯定与赞扬,已经是相当严厉的批判了。
      由最初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深切同情和高度赞扬、歌颂到后来严厉地的否定、批判、指责,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上,马克思、恩格斯对其的变化有着一个鲜明的转折,即不是简单地对之前的评价进行调整或者补充,而是在态度上和认识上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马克思、恩格斯对太平天国运动前后评价不同的原因
      上述相关材料分析告诉我们,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与评价前后有着极大的不同,甚至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表述。然而,我们并不能简单地由这种现象的作出作者在前期的观点是不全面的或者是作者在后期全盘推翻了前期观点、思想认识发生了大转变的推论。我们要从发生论的层面和学术研究的角度,深入探讨它背后的原因。结合当时的历史现状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的态度和看法,我们可以看到,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着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从哲学角度而言,任何事物从开始到结束,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太平天国运动也不能偏离这个规律。不管太平天国最后结局如何,也不管它在定都南京后曾经做过多少不符合民意的行为,以至性质发生根本变化,出现了高层领导腐败变质、统治集团内部醉心于勾心斗角和争权夺利、以至太天军元气大伤,当初革命性荡然无存的局面,我们绝对不可否认的是,在太平天国运动伊始,太平军确实是一支农民起义的革命队伍,有着其不可忽视的进步性与先进性。
      满清末年,随着统治者的日渐腐朽以及封建王朝不可避免的衰落,整个国家机器陷入了一种错乱的运转之中,统治者步步维艰,人民群众的生活无以为继,再加上帝国主义的侵略,天灾人祸的横行,清朝已经从康乾盛世的迷梦中跌得粉碎,处在日落西山的边缘。人祸再加上天灾,老百姓的生活已经完全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洪秀全创建了“拜上帝会”,以之团结起生活在社会底层、饱受剥削和压迫的劳苦大众,提出了响亮的“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革命口号,并制定了《天朝田亩制度》,满足了社会最底层劳动者的本能需求,为他们创建了一个理想中的美妙社会,这无疑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觉醒,是对统治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制度进行的一次大胆而彻底的反抗。与此同时,太平天国坚决地同侵略者进行英勇斗争,先后重创“常胜军”、“常安军”、“常捷军”,使此次运动不再单纯是反封建统治,而是涂抹上浓郁的反侵略色彩,成为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推荐访问:太平天国 恩格斯 马克思 深化 运动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