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新“两课”课改中整体性观念的突现

    时间:2021-06-27 04:01: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一、传统“两课”的主要特点
      
      “两课”承载着对大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任。但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初衷却与教育的结果出现巨大偏离,表现为:许多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低,认为课程本身枯燥无味,理论只是高调的说教,难以让人信服。固然这与当代大学生更注重知识的实效性相联系,同时也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传统“两课”最主要的特点是注重课程本身的知识性,因而使得各门课程往往过于强调知识的逻辑一贯性,而忽视和弱化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性和整体性,这种情况在我国以往“两课”的历史沿革中就有明显体现。
      “两课”改革的第一阶段,从1978至1984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恢复期。这一时期开设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四门课程。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两门课侧重的是对本学科基本原理的概述,而另外两门课“中共党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则属于“史”学内容。可以说,这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主要是纠正“文革”期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教学内容,力图尽可能多地教授给学生客观的知识。因而这一阶段课程主要注重原理性的知识。
      “两课”改革的第二阶段,从1985年到1997年,是“两课”形成时期。随着改革的逐步展开,课程原来的老四门变为新四门,即“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此时“两课”课程设置,一方面保留原有的客观知识部分,如“史”和“原理”的内容;另一方面,逐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共产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如开设“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此外,还意识到应当使大学生关注中国所处的国际大环境,开设了“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这样,“两课”逐步从注重基础理论转向对共产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的倾斜。
      “两课”改革的第三阶段,从1998年到2004年,是“两课”的全面发展时期。1998年4月23日,党中央批准了“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即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后来该课程调整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文科开设)“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八门课程。此时高校“两课”的课程体系逐步纵深发展,课程不断得以细化,“两课”的知识传授功能进一步得到强化。应当说,“98方案”在知识体系的传播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由于在课时未增的前提下,过于侧重知识性,使得其德育教育功能被冲淡。因而在这种背景下,“两课”的进一步深化整合就成为情理之中的事。
      
      二、新“两课”课程体系的整体性特征
      
      其实,早在2004年1月中共中央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决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以“工程”的方式进行大规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作。与此相适应,为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将其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2005年初中共中央又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在全国范围内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进行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调研,并于2005年2月7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简称《意见》),旨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教育功能,而不单单是它的知识传授功能。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的“两课”课改就是根据《意见》确定的,可以说《意见》的发布标志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进入了崭新的阶段。我们称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化整合时期,这就是“两课”改革的第四阶段。
      根据新方案,从2006年秋季入学的“大一”新生开始,中国高校本科生的思想政治课程科目将由原来的八门减少到四门:即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最初的科学社会主义三者整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简称“原理”,占3学分;原“毛泽东思想概论”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整合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简称“概论”,占6学分;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整合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简称“基础”,占3学分;此外,还增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简称“纲要”,占2学分。而对于专科学生,只开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占4学分)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占3学分)。可以说,这是“两课”历史上课程整合最多、最为充分的一次。
      但是,这次课改也引发了一系列争论,针对“两课”课程被压缩的传言,教育部社科司负责人指出:“这是一次整合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压缩。”他说,“课程数目虽然减少了,但覆盖内容更广了,大学生应具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的基本素养都包含在其中。调整是希望提高教学的效果,明显改善教学状况,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不是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可以说,通过整合实现各个相互关联理论的一体化,即突出每门课程的“整体性”是此次课改最显著的特征。
      
      三、整体性观念在新“两课”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
      
      在此次“两课”课程培训过程中,教材编写组的专家们一再强调“整体性”观念在课改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针对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专家逄锦聚强调:“科学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关键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严谨的理论体系,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而不是人为地把马克思主义划分为几个似乎互不联系的部分。”参与新教材编写的另外几位专家华东师大教授陈锡喜、同济大学教授顾钰民,上海理工大学教授陈大文也都强调,“整合,不是‘拼盘’。”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不是将三大理论“分割”开来讲,而是将其与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发展成果结合为一个整体,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更好融合,反映其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其实,突出“两课”课改中整体性观念的最主要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宏观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并最终学会应用这一系统理论树立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以此增强“两课”的政治教育功能。具体说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突出反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特别强调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引导大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从而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总体上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帮助学生认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大理论问题,以提高大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总之,课改后新课程最突出的变化在于:它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共产主义信念,增强大学生全面了解和快速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分析和参与讨论国家社会热点政治问题的能力,这也正是当前新“两课”整体性观念的最终目标。

    推荐访问:突现 课改 性观念 两课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