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后现代语境中思想道德教育课程教学的困境与创新

    时间:2021-06-19 16:03:2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后现代思潮在对传统知识论二元认识结构、主客关系进行结构的同时,倡导一种知识多元化、不确定性、生成性认知方式,对传统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后现代语境中重新建构教学中师生主客关系,从传授知识到强调知识的生成性,采取更加多元的教学方式,对于提升当代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吸引力和课程的实践性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后现代  思想政治道德修养  课程教学  创新
      [作者简介]袁杰(1981- ),男,河南柘城人,郑州轻工业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河南  郑州  45000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7-0100-03
      大学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思想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相关课程的教学,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行为方式,并构成坚定的政治觉悟和理想信念,从而实现大学生自我的品质、意志、知识教育,为大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成为合格的“社会化的人”奠定基础。后现代思潮的兴起对传统的知识观进行了解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受到的冲击相对于其他课程更加明显,构成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诸如知识、师生关系等基础性的概念受到冲击,在后现代语境中,需要对其进行重新的构建,以构建更加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体系,完成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目标。
      一、后现代思潮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的冲击
      后现代思潮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所谓的后现代源于其对现代各种社会价值、思维方式以及基本观念等“现代性”的反思,这种反思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已经深入到西方社会的各个领域,并成为一种社会思潮。在后现代学者看来,西方现代社会是建立在一些基本的“现代性”理念基础上,这种理念包括理性观念、二元对立、本质主义、基础主义、中心主义等“宏大叙事”。知识和社会的合理性都来源于这些基本的“宏大叙事”,在这种“宏大叙事”基础上构建了西方整个社会体系。但一直以来对“宏大叙事”本身却缺乏反思,后现代学者对现代性的批判就是从反思“宏大叙事”开始。
      与现代社会对理性的强调不同,后现代学者认为理性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建构,即使被认为是现代理性代表的现代科学,其本质上也是非理性的,科学知识本身是一种“社会建构”的结果。科学理性仅仅是科学家为科学建构的一种“标签”,在这种科学理性支配下,科学、技术成为压制人本身的工具。后现代学者通过对科学这个理性代表的反思,解构了理性本身,强调了非理性的价值。在反思理性的同时,后现代学者也对“宏大叙事”中同一性进行批判。在后现代学者看开,世界本身应该是多元的,充满着差异性、多元性和不确定性,而不是现代性塑造的同一性的世界,在这个同一的世界中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人与自然是二元对立的,客体存在的价值是被主体认识。在这种二元的对立中,现代性又建构了主体相对于客体、理性相对于感性、人相对于自然的基础地位。后现代学者通过对这些最基本的“元知识”的反思,以此来解构整个“现代性”。
      后现代在解构传统社会知识论观念的同时,也对现代教育进行了解构,但由于后现代思潮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流派,其思想体系也较为复杂,因此对现代教育的观念解构路径也不尽相同。后现代对现代教育的解构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课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虽然是在现代社会批判基础上产生的,但与后现代对现代性的彻底解构不同。后现代对理性、本质主义、知识观的解读容易导致大学生对信念、理想的科学性的本质产生模糊的倾向,对二元结构以及中心主义的解读动摇大学生政治立场,多元化的倾向也造成大学生人生价值模糊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这些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相背离。后现代思潮对确定性的解读使得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产生了虚无主义的倾向,对政治意识、政治立场的坚定性产生动摇。
      这些都是后现代思潮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产生极大的影响,但正如上述而言,后现代思潮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思想体系,对现代性的解读仅仅是后现代思潮观念的一部分,除了解构主义后现代对现代性彻底的解构之外,后现代思潮中还有建设性后现代。建设性后现代坚持了对现代性批判的立场,但其更加注重对现代性批评之后的建设,在对现代教育进行批评的同时,更加强调建设一种与现代教育不同的“后现代教育”。如果说解构性后现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过于负面的话,建设性后现代较为温和的一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形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重建提供借鉴,从而能够实现思想政治课程体系改革,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效能的提升。
      二、后现代语境对教育目的的解构与重建
      知识在现代性社会中被界定了主体对客体存在的真实表征,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课程教学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种知识体系,从而实现学生的社会化,知识的传授是现代社会教育的目的所在。但在后现代学者视野中,由于解构了知识的确定性,知识合理性基础的“宏大叙事”也被解构。在这种解构中,知识的真理性被解构,知识并不再是对客体存在的反映,只是主体建构的片面的、零碎的碎片。后现代学者利奥塔将知识界定为“迅速变化和局部的语言游戏”,知识在个体与客体、社会等外在环境的交互中不断“生成”的“片段”。后现代学者对知识的完全否定是不科学的,但对知识生成性的强调是符合知识发展规律的,这也是现代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教育目的所需要关注的。教育的目的不再局限在固定知识的传授,而是通过课程教学建构知识生产的课堂环境,使学生能够保有创造性,在与环境的互动中“生成”知识。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同样是通过知识的传授,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对客观知识确定性的解构要求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知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在传统教学中,知识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一种工具,是个体成为改造自我思想和自我世界的工具,而忽视了课程教学、知识本身对学生思想、观念发展的价值引领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他通过知识的传统,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样要关注学生本身的意识和人生价值状态。这实际上与后现代对理性的结构相似,后现代学者对理性解构的同时,强调感性在认识中的作用,批判工具理性呼唤价值理性的回归,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目的应该是更加强调价值理性,发挥其对大学生价值引领和信仰构建方面的作用,强调个体的存在,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推荐访问:语境 后现代 困境 课程教学 思想道德教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