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浅议独立学院学分制培养方案的修订

    时间:2021-06-01 00:03:1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独立学院是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学分制是以选课为前提,以学分为计量单位,以取得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独立学院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首要任务就是学分制培养方案的修订。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性人才,如何围绕培养目标制定学分制培养方案,并根据独立学院的现状制定学分制培养方案修订的实施步骤和实施学分制培养方案的配套措施,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分制;培养方案;配套措施
      
      2008年4月1日开始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6号《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中指出:“本办法所称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学分制是以选课为前提,以学分为计量单位,以取得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已经实行了学分制。自1999年独立学院创办以来,距今已有10余年的发展历程,随着独立学院的壮大与成熟,实行学分制势在必行。实行学分制的关键就是制定学分制培养方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知识宽、综合素质高,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围绕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学分制培养方案,为实现目标服务。
      
      一、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
      
      独立学院是普通高等学校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与非国家财政性经费相结合的民办高等学校。独立学院的产生就是市场经济的需要,是为了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独立学院的定位
      独立学院在性质上属于民办高校,是由民营资本与普通高校共同举办的三本院校。学院三本定位和民办性质决定了其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优秀的人才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独立学院作为普通高等教育,也不例外。因此,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首先必须考虑社会需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四种能力:即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作为一个以民营机制运作的独立学院,其更应该随时把握市场的脉搏,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尤其要注重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
      (三)独立学院的生源基础
      独立学院作为第三批本科录取,生源基础可想而知。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不如一本、二本的统招学生,但在组织和协调能力、交往和沟通能力、甚至创新能力方面,不比公办高校一本、二本的学生差。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应该从实际出发,不培养研究型人才,而是根据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等情况,在保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础上,着重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应用型人才。
      
      二、学分制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贯彻独立学院办学指导思想,努力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拓展素质教育,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基础性原则。培养方案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稳定数学、外语、计算机、写作等公共基础课的课时,深化公共基础课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严格以一级学科为单位编排各专业的学科基础课。
      2.应用性原则。培养方案体现“重应用”的要求,并在培养方案中具体列明实验教学课的内容与组织方式。
      3.创新性原则。培养方案体现“求创新”的要求。尽可能减少单纯知识传授型的课程,增加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课程;积极开设有助于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知识竞赛、科技活动和创造发明的课程。
      4.个性化原则。培养方案体现个性发展的要求。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因材施教,实施分类型、分级教学,把共性与个性、统一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
      5.综合素质教育原则。培养方案体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加强模块课程建设,增加课程数量,丰富课程内容,体现学科渗透,构筑外语综合能力训练体系、创业能力教育体系、信息应用能力教育体系;设立课外教学学分并作为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减少课内学习总量,压缩课内学时,增加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的学时。
      6.整体优化原则。培养方案体现整体协调的要求。立足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妥善处理德智体美、基础与专业、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主干学科与相邻学科、教与学等方面的关系,按照拓宽基础、更新内容、整体优化、加强能力、提高素质的思路精心设计新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
      
      三、学分制培养方案的基本构成
      
      (一)学分制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
      1.培养目标、专业特色与培养要求。确定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阐述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专业面向、可适应的工作环境和岗位以及本专业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2.学制与学位。阐述独立学院本科教育的学制及本专业的学士学位授予情况。独立学院本科专业实行学分制管理,统一实行4年的基本学制和3到6年的弹性学制。学生在3到6年内修完培养方案要求的全部课程并取得相应学分,可以毕业,同时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可以授予学士学位。
      3.教学环节类别及学分要求。阐述专业基本学制内设置的各个教学环节及课程的类别、学生毕业应修满的各个教学环节、各类课程的学分及总学分。
      4.指导性教学计划表。介绍专业必修、选修及实践类课程的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考核方式、开课单位等内容。
      (二)学分制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
      学分制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基本构成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公共限选课和公共任选课七个部分。
      1.公共基础课。属性为公共基础必修课,原则上所有专业都必须开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军事理论课、英语课、数学课、体育课、计算机课、写作课、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
      2.学科基础课。属性学科基础必修课,要求相同学科大类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各专业必须将教育部各专业指导委员会明确要求的专业核心课程作为学科基础课完全开设;部分专业学科基础课主要按一级学科设课,并适当兼顾学科门类课程。
      3.专业必修课。属性为专业基础必修课,要求同一专业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专业必修课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应理论与实践并重,要注意设置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或在课程内容中注意实践环节的设计。
      4.专业限选课。属性为专业方向课程。专业限选课的开设原则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开设的课程门数要尽可能的多;鼓励在专业限选课中设置“专题讲座课”;鼓励学院积极探索与改革专业限选课的授课方式与考核方式。
      5.公共限选课。属性为公共基础选修课,要求学生从固定模块中修读固定学分。公共限选课,四年全程面向各专业学生通开通设,共设6个课程模块,即:人文素质教育、艺美体卫教育、专门史、信息技术与信息检索、外语综合能力训练、职业发展与创业教育。
      6.公共任选课。属性为学科基础选修课,要求学生从课程数目不固定的学科大类模块中选择其中某些课程修读。各专业可以面向外专业开设的选修课,除列入公共限选课程外,其余均可列入公共任选课;公共任选课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等大类设置公共任选课模块,由学生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个人发展需要自主选择;公共任选课一般为每门课程2学分,鼓励任课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长联合开设学科前沿课程或专题讲座。

    推荐访问:学分制 修订 独立学院 培养 方案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