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试探法治社会形成的基础

    时间:2021-04-06 16:02:3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相继提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重大课题,加快推进法治社会形成,是依法治国方略向由国家和政府层面向社会层面的深化,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法治工作的具体落实。法治社会的形成是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取得成功的关键,探讨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以及法治社会形成的基础与前提,有助于法治社会的加快形成。
      关键词 法治社会 法治政府 法治国家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0.071
      现实社会是法治社会形成的土壤,只有加快社会自治能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才可能使法治国家建设突破困僵,取得全面成功。倘若多数国民或者社会组织都不尊奉法律,不信仰法律,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我们不可能建成法治国家。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着重从不同领域实行法治化,法治社会是三者中基础性最强、参与性最广泛的领域,是对法治理论认识的升华。
      一、 法治社会概述
      (一)法治社会的含义
      亚里士多德将“法治”解释为,良法的制订及对它的服从。法治社会相对法治国家而言,是指社会主体依靠法律与规则,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人人参与的一种社会运行状态。法治社会建设是法治理念在社会领域的具体落实。“一体建设”不是三者一并建设,也不是齐头并进式同步推进,而是相互协作、各有重点的建设模式。法治社会的形成体现了法治的现代化。公权压制的语境下,了解法治社会的特征,有利于进一步认识法治社会的含义。
      (二)法治社会的特征
      1. 公民参与性:
      法治社会反正皇权专制,摒弃臣民及奴化思想。法治社会里的公民是宪法确认的公民权享有的主体,是政府服务的对象,通过参加各种合法社会组织,对政府进行监督。法治社会里,公民拥有较强的法治意识,以利益相关的社会主体身份,参与到立法、司法、行政过程中,并且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通过参与互动,进一步深入法治社会中,形成法治共识,构成法治社会良好的群众基础和法治基础。
      2.社会组织自治性:
      法治社会强调自治,社会自治组织确认和保护社会权利,充分发挥社会自治功能。各种社会自治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自治能力,促进社会自治环境形成。利用法律和行业规则来保障各种社会自治组织形成自我发展。
      在法治社会里,国家无须垄断所有权力,法治建设不能单独依靠国家和政府,要调动行业自治、社团自治,部分公权力向社會转移,个人与社会团体能够自主决定和自律管理、市场能够有效调节的领域,公权力都要有序退出,给社会组织自治创造条件。很多事情社会组织可以自我管理。社会与国家相分离,社会组织成为主体,构成法治社会的基础。社会组织在秩序与权利间寻找平衡,相互间寻求合作,培育出更符合民众、更乐于接受的社会秩序。法治进入现代,民间社会规范与国家法实行共治,法治社会与法治国家相互促进。
      3.政府导控性:
      马克思认为,国家是社会发展中的阶段性产物,国家最终消亡,社会自治成为最优选择。但是我们不能超越阶段,公权力对社会的监管和引导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法治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社会离开一定的国家及政府的导控,任由社会既得利益无限发展,社会必然会失去秩序,甚至出现动乱。
      法治社会强调社会组织、公民团体等参与主体的多元治理。在对话、合作中形成资源共享、互惠合作的机制与组织结构时,遵循的最低标准是国家制度和法律。国家在各种社会关系、经济秩序发挥引导作用。合理划分国家和社会组织自治权限,才能形成共嬴局面。完全脱离国家公权力视线的社会自治,是脱离实际的幻想,必将失败,最终可能由国家收回社会权力,回到单一控制模式。
      4.法律至上:
      法治社会里,国家和社会组织都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宪法和法律处于最高地位,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一个规则系统,既包括法律,也包括自治规范、商业习惯,规则与法律具有一致性。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法律不仅得到广泛宣传并且深入人心,法律至上还落实在社会生活中。只要是存在财产私有的社会,就有存在冲突的可能,其实冲突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有合理解决的途径。法律至上,意味着法律是纠纷解决的最后一道防线,冲突最终由法律解决,一旦纠纷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那么结果就是法律的特物,其结果是至上的,需要得到任何组织及个人的尊重与认可。
      二、法治社会形成的基础
      原始社会由社会法和习惯调整,随着国家的产生和强大,国家法挤压社会法,由国家法进行绝对统治。法治进入现代,国家法开始与民间社会规范实行共治,法治社会与法治国家相互促进,我国法治社会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基础条件。
      (一)市场经济的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形成并保持了“国家—社会”一体化传统,法治观念淡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附庸于政治生活,公权力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层面,严重干预私权领域,个人的社会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同一。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发展打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完全掌控社会的局面被摒弃,人不再仅仅只拥有政治生活,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导致个人出现政治和社会两重身份,各种经济成分不断发展,民间组织发展壮大,社会逐渐从政治国家中分离出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法治社会的经济基础。市场经济的实践,导致经济和政治分离,法治越来越受关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法治社会建设提供可能,国家社会关系由 “家族管理”、“国家高度管控”转型为 “国家-社会共治”。
      市场经济催生了法治社会。法治社会形成后,市场主体自觉遵守法律,社会组织活力被充分调动起来,不断保障市场经济不受破坏,而且还会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
      (二) 社会自治空间的形成
      法治社会形成具有内发性,推进法治社会形成必须要有一个自由平等的社会自治空间。建设法治社会的提出,就意味承认社会空间的存在,一个国家包揽一切社会事务的环境下,政治社会占据一切,行政命令主导一切,法治社会建设根本无必要,也无存在可能。

    推荐访问:试探 法治 基础 社会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