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满洲八旗驻防乌鲁木齐与满城的建立_满洲八旗

    时间:2019-04-23 03:20:1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18世纪中叶,清朝统一了新疆。为巩固统一、加强西北边防、保持社会稳定,清政府从甘肃的凉州、庄浪等地调拨满洲八旗等官兵驻防乌鲁木齐,并在乌鲁木齐建立城池,由满洲八旗官兵驻守,遂形成满城。本文主要对驻防乌鲁木齐的满洲八旗、满城的建立,发展变化及影响作了探析。
      [关键词]满洲八旗;巩宁满城;新满城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08-0010-04
      有清一代,统治者通常将满人(也常包括蒙古旗人)、汉人的聚居地予以隔离,有时是将一城分为两个部分,有时则重建新城,因其居住民族不同而分别称为满城和汉城。乾隆统一新疆后,亦仿此例,在北疆的伊犁、乌鲁木齐、古城和巴里坤等地均分设满、汉城。其意为实施民族隔离,方便驻扎军队,尤其在新疆统一之初更是如此。满城是为驻防各地的携眷满洲八旗官兵划定与修筑的,而巩宁满城的修建则是从满洲八旗驻防乌鲁木齐开始的。
      一、满洲八旗移驻乌鲁木齐
      18世纪中叶,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不懈努力,清朝统一了新疆的天山南北。鉴于新疆重要的战略地位,清政府在新疆加强驻兵有其必要性。
      清代乌鲁木齐地处新疆天山北路东部,东接哈密,西接伊犁,南接喀喇沙尔,北接塔尔巴哈台,东北接科布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乌鲁木齐扼天山南、北两路之冲,因此,成为满洲八旗驻防首选之地。清政府决定对满洲八旗采取携眷驻防兵制度,自何处调遣官兵、安置何处驻防、屯垦等具体问题,清政府多次与伊犁将军讨论并廷议,最终促成了调遣满洲官兵携眷属及安置地点等问题的解决。
      满洲八旗驻防乌鲁木齐始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朝廷调凉州、庄浪满营兵3000余名,初设参赞大臣,后以都统管辖,并辖巴里坤、古城副都统。
      乾隆三十六年(1771)初,土尔扈特蒙古渥巴锡率领部众从伏尔加河流域迁回故土。清廷对土尔扈特蒙古的回归十分重视,一面从全国各地调拨物资赈济,一面办理分地安置事宜。同时,开始重新考虑新疆天山北部的驻防布局和防务力量。同年十月初一,伊犁将军舒赫德接奉军机大臣福隆安的寄信后,具折奏称:“若于乌鲁木齐、巴里坤驻满洲兵应援,则可伊犁迤东军威相连,且地方形势甚为紧要,实于一切皆有裨益,永久巩固边疆……于此二地,务必考虑体系之完整,驻满洲兵有益。乌鲁木齐地方辽阔,土地肥沃,又相距伊犁不远,请驻满洲兵三千名。巴里坤地方无法容纳过多驻兵,请驻满洲兵二千名。”①在伊犁将军舒赫德等人察看各处地形后,最终商定满洲官兵移驻乌鲁木齐。乾隆三十六年(1771)十月,清廷决定在乌鲁木齐移驻携眷满洲八旗兵后,舒赫德奏称,这次“移驻之兵,理合就近移驻。今在凉州、庄浪二地驻兵近三千名,宁夏驻兵约四千名,凉州、庄浪之兵,原先特为防范厄鲁特而驻扎。仰赖皇上神威洪福,开拓疆域二万里,塞外各地均有驻兵,故有凉州、庄浪不必永久驻兵。即请全数移驻乌鲁木齐”。另外,“拟迁之三千名兵,若一次均起程迁往,则由地方办理,亦为不便。而视建成官兵房屋之情,于三十七年(1772)秋迁其一半,三十八年(1773)秋迁其一半,便于由内地备办送往,且可办妥在乌鲁木齐修建城池房屋、开垦屯田及通融折给银两节余粮食等事宜”。舒赫德的建议立刻得到军机大臣福隆安等人的赞同,并议奏准行。
      乾隆三十七年(1772)三月,凉州副都统德云等接到军机处咨文后,着手办理凉州和庄浪驻防八旗兵携眷移驻乌鲁木齐事宜,将“凉州、庄浪二地之官共83员,马甲2700名,步甲300名,炮手40名,工匠24名,养育兵280名”分为两起,第一起“派拨庄浪所有500名兵,补拨凉州上三旗九牛录900余名兵、正红旗蒙古牛录90余名兵”。其中,“庄浪八旗,每旗60余名兵,两旗合编一队,共编4队;凉州十牛录兵,每牛录各编一队,通共编14队”,并派遣庄浪城守尉1员、防御4员、骁骑校4名,凉州革职副都统1员、协领2员、佐领10员、防御10员、骁骑校10员,管带各队兵丁。自乾隆三十七年(1772)八月二十日起,每隔一日起程一队,至九月十六日,第一起14队官兵均已携眷起程毕。途经甘州、肃州、安西州、哈密、辟展、吐鲁番等地,于当年十月十七日至十一月十六日间,陆续抵达乌鲁木齐。第二起移驻乌鲁木齐的八旗官兵都是凉州的驻防官兵,共有14个牛录,1500余名兵,每牛录编为一队,共编14队,派遣副都统1员、协领3员、佐领14员、防御14员、骁骑校14员等官员管带。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五月二十一日起,每隔一日起程一队,至六月初六日,第二起14队官兵均已携眷起程毕。②途经甘州、肃州、安西州、哈密、巴里坤、古城等地,于当年七月十九日至八二十二日间,陆续抵达乌鲁木齐。
      以上两起28队由甘肃凉州、庄浪移驻乌鲁木齐的满洲八旗、蒙古官兵计3300余名。这些官兵皆为携眷驻防。③
      满洲八旗官兵驻防乌鲁木齐后,清政府为避免“沾染汉俗”,把保持满族固有的传统习俗作为“巩固根本”的重要措施之一,因而无论在京、在省,旗人都与当地居民分别居住,互不混同。这也是清朝统治者安置满族旗人的一个原则。满洲八旗驻防要地,需修建城池,使旗人居住其中,这就形成了满城。而乌鲁木齐的巩宁满城为携眷驻防满洲八旗官兵生活交往的专门的区域。
      二、巩宁满城的构建
      早在努尔哈赤崛起之前,女真各部奴隶主即各筑城堡以自守,满语把这种武装城堡称为“hoton”。努尔哈赤曾说:“满洲苟无城郭,蒙古岂令我等得安居哉!因我等诸国所恃,惟城池也。”④可见其对城池在战略上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修城驻兵可谓是满洲统治者的军事传统。乾隆三十六年(1771),清政府决定在北疆驻扎满营官兵,以“壮军威而隆营制”,而“移驻满兵乃万年久远之鸿规”,⑤必须建筑规模宏大的城池以资巩固。
      (一)巩宁满城的建立
      乾隆三十七年(1772)春,即由甘州、肃州、宁夏三镇标营调派年力精壮,善于铁、木、泥、水匠作之兵1500名,在乌鲁木齐旧城(迪化城)西北6里,西山以东3里,今新疆农业大学地区,动工修建兵房和城池,次年建成。该城“周九里三分,墙连垛口高二丈二尺五寸,厚一丈七尺。城外荷池周围一千九百八十九丈六尺,城壕宽二丈,深一丈。城楼、角楼、炮台、官兵衙署房间以及仓库、堆房并官铺,共计九千五百五十间”,⑥御赐城名为巩义城。“巩宁城,城门四,东曰承曦,西曰宜穑,南曰轨同,北曰枢正,书满蒙回汉四字体于门端。”⑦巩宁满城(此城后来被称为“老满城”)建成后,清廷移迪化城内满营官兵3000人驻城中。建城花销“计资帑金十万有奇,粮万二千余石”,与其他新建城池花费相比大为节省,时清政府察觉其费廉而工巨,谕令嗣后新疆工程以巩宁城作为范例核销。⑧乾隆三十八年(1773)六月,清政府考虑到“乌鲁木齐管辖地方辽阔,且距伊犁遥远,兵民聚居,应办事务繁杂”,故又改设为都统,仍受伊犁将军节制。乌鲁木齐都统“驻扎巩宁城,辖满、汉文武官员,督理八旗、绿营军务,总办地方刑钱事件……现在巴里坤、古城、吐鲁番满营事务俱属乌鲁木齐都统总理,应将巴里坤、奇台、古城地方事务全归乌鲁木齐都统办理,辖领队大臣五(本城一、吐鲁番一、巴里坤一、古城一、库尔喀喇乌苏一)”。⑨这样,以乌鲁木齐都统为中心的巩宁满城建成了。   (二)巩宁满城的整体规划
      巩宁满城的修建从其意向直至最终完成,均经过周密部署。巩宁满城作为八旗军队驻扎地,军事色彩相当浓厚。规划建成的巩宁满城为方形,筑有城墙、城壕,这既出于军事防卫的需要,也是威严权力的象征。
      巩宁满城正城楼4座各5间,瓮城楼5座各3间,角楼4座各6间,炮楼24座各1间,箭楼4座各3间,城门堆房8座各3间,鼓楼1座5间。⑩
      巩宁满城的居民以满洲八旗和蒙古八旗为主。按照满洲八旗的传统制度,各旗进行屯驻、行军、演习、狩猎、祭祀活动,均应遵守固定的方位,不准错乱。旗人按八旗方位布局特征而建。巩宁满城呈方形结构,以鼓楼为中心,城区有四条主要的大街,街区规划颇为讲究。
      都统大人衙署一所,坐落西街。领队大臣衙署一所,坐落南街。印房司员衙署一所,坐落西辕门外。粮饷处司员衙署一所,坐落西辕门外。驼马处司员衙署一所,坐落东辕门外。印房、粮饷、驼马处办事公所三处,都统照壁后。营务处公所一处,都统东辕门外。左翼、右翼义学各一所,坐落东、西街。蒙古学一所,都统照壁后。镇迪道衙署一所,坐落东街。迪化州衙署一所,坐落城东南隅。理事通判衙署一所,坐落东街。迪化州吏目衙署一所,傍州署之南,乾隆五十一年补修一次。州监一所,在州署大门内之西北隅。面仓一所,在州署围墙后,供支一切口粮面斤。城守营都司衙署一所,坐落西门内。满营转角官楼四座,每座门面四间,环抱鼓楼四隅,租与商民,按月收租。满营官当铺一所,傍带估衣铺一所,坐落北街。满营官药铺一所,内有官医四名,乾隆五十八年奏,都统考准,每立一方,给银四分,坐落西街。满营柜箱铺一所,坐落东街。满营公库一所,坐落北街。满营房租处一所,坐落西街。满营步军营厅一所,坐落鼓楼西北隅。绿营步军营厅一所,坐落都统东辕门外。11
      可见,巩宁满城四条大街上的衙署、学校、商业区规划井然有序,体现了典型的中心布局特点。
      巩宁满城城内是个相对独立的小社会。其中的设置,约略可分三部分:一是驻防都统、副都统、领队大臣、协领、佐领一整套驻防将领的衙署,即是乌鲁木齐的政治中心;巩宁满城内首要建筑是衙署,官员级别越高,拥有的衙署房间数越多。据《钦定八旗通志》记载,巩宁满城衙署构建为:都统衙署1所123间,领队大臣衙署1所75间,协领衙署6所各31间,佐领衙署24所各17间,防御衙署24所各13间,骁骑校衙署24所各10间,理事通判衙署1所14间,章京笔贴式衙署6所共66间;12二是军事设施,包括教场(训练场)、武器库、演武厅等;三是兵丁的居住区和各种文化生活场所,诸如学堂、市肆、仓库等。此外,城里建有万寿宫、关帝庙、城隍庙、文昌宫、文庙以及举行祀事活动的社稷坛、先农庙等建筑。这使驻防旗人不出城门就基本可以满足生活需要。满洲官兵是城池的主要居住者,驻兵由换防兵改为携眷永驻兵,极大地充实了人口,扩大了规模。
      满城规划时有特定的位置关系。驻防满城与所在区域其他城市之间共有三种位置关系。除少量满城外,大多数满城依附于其他城市,与它们之间形成明显的相对位置关系。“第一种:跟其他城市之间没有位置上的依附关系。这类满城位置上具有独立性,既非处于其他城市内部,也非位于其他城市外近距离处。第二种:处于府、州、厅、县等地方城市之内。第三种:位于其他城市外近距离处。”13巩宁满城属于第三种情况。
      (三)巩宁满城受创
      同治三年(1864),新疆爆发农民大起义。不久,阿古柏和布素鲁克在浩罕网罗了一批追随者,于同治四年(1865)一月侵入中国境内,南疆重镇英吉沙尔、喀什噶尔、叶尔羌、和田、阿克苏、库车相继被其攻占。同治九年(1870)三月到十一月,经过几番争夺,阿古柏军队又占据东疆战略要地吐鲁番,并于十一月下旬进据乌鲁木齐和玛纳斯。大半个新疆就沦入阿古柏的统治之下。阿古柏入侵新疆之后,沙俄也乘机于同治十年(1871)七月占据伊犁,中国西北新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边疆危机。
      在战乱之中,巩宁满城遭受了重创。同治三年(1864)春,巩宁满城都统平瑞借防饷为名,檄各州、县加征民粮,按亩勒征,严刑催逼。平瑞增收军粮的命令发出以后,各地民情激愤,纷纷表示抗拒,乌鲁木齐各乡农民抗拒增征军粮的风潮很快就波及奇台、木垒各地。各地回、汉农民团结一致,组成“团练”,开展武装反征斗争。平瑞鉴于民情激愤,派遣提督业布冲额带兵赴南山镇压,业布冲额刚走出巩宁城,就遭到团练武装的迎头狙击。平瑞、业布冲额被起义农民包围在巩宁城内,粮尽草绝,援兵不至,城陷,平瑞自戕。平瑞死后,巩宁城里的满营旗兵开城投降。农民涌进巩宁城,四处放火,显赫一时的巩宁城变成了灰烬废墟。14乌鲁木齐都统英翰曾奏报农民起义“扑犯乌鲁木齐满城,经都督平瑞督军固守,被围八十余日,粮尽援绝,力竭城陷,现经查明自该故都统以下两万余人,同时殉难”。15自此,巩宁满城所在地成为一片废墟。
      三、新满城的短暂建立
      同治初年,“二城(巩宁城、迪化城)均陷,光绪二年大军克复后,巩宁城灰烬之余,仅存废址,惟迪化城略加修葺谓之汉城,周四里五分有奇,又于城东北半里许建城,周三里三分”。161876年8月,左宗棠率领西征军3万多人,进疆收复新疆。至1881年,70岁的左宗棠光复了新疆,就在光复新疆全境前一年,刘锦棠在迪化城东(即今建国路一带)筑新满城,满营官兵进驻。原迪化城由民商居住,俗称汉城。清政府为恢复满营,于光绪六年(1880)又在迪化城东北重建新巩宁城,即新满城。竣工后,乌鲁木齐都统令驻迪化城的满营官兵及眷属迁驻新满城内。满汉两城相对。
      新满城有四条大街,城中心修建了一座鼓楼(今建国路北端与前进街交汇十字路口)。满城内西南侧为住宅区,区内有南北走向的满城中街(今前进街西端南侧一带),它的东、西两侧各有东西走向的八条小巷。南大街(建国路南中端)的东、西两侧有东西走向的24条小巷和24块住宅区。布局相同,大小统一,非常整齐。城内西门附近还有练兵的小校场、火药库等设施。
      然而,乌鲁木齐新满城建立不久,为了配合新疆建省,推行郡县制,刘锦棠首先对乌鲁木齐、巴里坤、古城的驻军体制进行改革。光绪十一年(1885),刘锦棠第三次向清中央政府上奏,由于东疆地区乌鲁木齐、巴里坤等地的旗营在战乱之后所剩无几,“旧制万难规复”,提议将巴里坤和乌鲁木齐的满洲八旗官兵移并古城,在防务上已微不足道,因而对其营制进行改造。正在此时,清政府于光绪十二年(1886)将迪化州升为府,并将迪化城(汉城)与新满城扩建为一城,周十一里三分,平面呈五边形。“新疆设省以迪化城为省会,将旧修满汉两城贯通一气,增加城垣,垛齿,各就地势修筑,城方圆二千七十四丈五尺,高二丈二尺,雉垛一千三百四十七,炮台十九座,城楼月城并旧楼共十五座,门七,曰大南门,曰小南门,曰大西门,曰小西门,曰大北门,曰大东门,曰小东门。”17   光绪十四年(1888),所剩的乌鲁木齐满洲八旗官兵被迁出省城,与古城满洲八旗官兵合并。新满城存在8年,满洲八旗官兵便从此城迁出,预示着驻防满洲八旗在乌鲁木齐的终结。迪化城(汉城)与新满城扩为一体,随着旗民与汉民的融合,新满城亦即不复存在。
      四、满洲八旗驻防乌鲁木齐及满城的影响
      首先,满城为清代八旗驻防的标志,也是满清维护其统治的军事堡垒。因八旗驻防而兴起的巩宁满城也体现了边疆城市以政治、军事城市为主的鲜明特色。满城的修建对以后整体城市规划建设也有显著影响。满城自成体系的规划格局和交通网络对所在城市的空间格局有较大影响,促使整个城市的空间格局呈现多样性。巩宁满城独特的道路交通网络对城市街道格局也有一定改变,影响以后的城市规划。如今的乌鲁木齐城市格局受巩宁满城影响很大。满城修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减少旗、民矛盾。为了减少双方冲突,清政府在满营周围调来其他地区或其他民族的人居住,促成以后城市发展成满人区、回民区、汉民区的相应设立。这些社区的建立,成为满城附近城市旗、民的缓冲地带,同时也使城市空间布局呈现多样性。
      其次,满洲八旗官兵驻防乌鲁木齐及满城的建立,对巩固新疆的统一局面,加强清中央政权对新疆的统治,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发展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强了西北边疆的防务力量,起到了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积极作用。
      再次,乌鲁木齐满城的修筑是满洲统治者实行满汉隔离统治的实证。驻防初期,满洲统治者不准驻防兵丁从事当兵以外的一切生产劳动,尤其不准经商,这使驻防满城不可能像欧洲中世纪城堡一样自给自足,独立存在的满族社区没有满族旗人经营商业,日用所需到附近汉城去购买,或者靠民间货郎贩卖日用品进城时购买。既然满人的生活用品均需仰仗当地民人,那么不与民人发生往来,当然是不可能的。满族社区的寄生性质决定了对外界的依赖性,必须与外界发生经济往来。旗、民隔绝的缺口首先从经济往来上打开。因此,自建城起,满城就成为商贾聚集之地。民人进入城中,或做贸易,或做佣工,各种酒肆、店铺、当铺等应运而生。可见,满族社区的形成促进了驻防城市经济的发展。
      最后,乌鲁木齐城市文化发展呈现多元性。满洲八旗官兵驻防乌鲁木齐后,与新疆当地民族不断互动,满族等民族文化融入了乌鲁木齐。乌鲁木齐满城的居民以满族、蒙古族、汉族为主,这些民族迁徙促成新疆城市人口民族多样化的特征。满城的建立还改变了城市人口构成及婚姻的组成形式。清廷禁止满、汉通婚,以保证满族不被汉人同化,随着满城与汉城交流的频繁,满城所在当地城市民人之女嫁于旗人为妻或为妾者增多。旗、民通婚,促进了满城与汉城的联系。以后逐渐形成满、蒙、汉等各族杂居的现象,整个城市文化也体现出多元文化格局。
      [注 释]
      ①吴元丰:《清代乌鲁木齐满营述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3期,第47页。
      ②③吴元丰:《清代乌鲁木齐满营述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3期,第49页。
      ④《满洲实录》卷8,天命十年八月初九。
      ⑤一档,朱批·军务·军事工程,乾隆三十七年四月二十八日黄廷桂奏。
      ⑥⑦11永保:《乌鲁木齐事宜》之《城池》。转引自王希隆:《新疆文献四种辑注考述》,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第99页、第100页、第100页。
      ⑧和瑛纂:《三州辑略》卷7《艺文门·巩宁城关帝庙西亭碑文》,嘉庆十年抄本。
      ⑨和瑛纂:《三州辑略》卷2,《官制门》,嘉庆十年抄本。
      ⑩12乾隆敕撰:《钦定八旗通志》卷118《营建志七·八旗驻防规制三·各省驻防三》,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3朱永杰:《“满城”特征探析》,《清史研究》,2005年第4期,第82页。
      14昝玉林:《老满城轶闻》,《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2辑,新疆青年出版社1982年版,第82页。
      15《清德宗实录》卷64,光绪三年十二月辛丑条。
      1617清·佚名撰:《新疆四道志》之《镇迪道属图说·迪化县图说·城郭》。转引自李德龙主编:《中国边疆民族地区抄稿本方志丛书》,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版,第25~26页。

    推荐访问:满洲 驻防 满城 乌鲁木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