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不是今师,胜过今师】 胜过百万之师

    时间:2019-02-09 03:28:1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许多独创的见解在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有着重大影响,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等教育理念经过千年的检验证明是具备真理性的。本文主要从孔子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来论证孔子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 孔子 教育思想 教育方法 创新
      
      孔子长期从事教育活动。他弟子三千,身通“六艺”的有七十多人,有一整套完整的教育理论,这些理论中都包含着创新教育的思想因素,他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是空前绝后的。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在长达四十年的教育生涯中所积累起来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经过两千多年社会实践的检验,直到今天仍然散发出熠熠的光辉。
      一、教育思想的创新
      教育思想指人们对人类特有的教育活动现象的一种理解和认识,这种理解和认识常常以某种方式加以组织并表达出来,其主旨是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
      孔子之前的古代教育制度是官学,可以说是一种贵族教育。他生活于春秋晚期,那个时候礼崩乐坏,世衰道微,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完全被打乱了,“学在四夷”。孔子以“存亡继绝”的历史使命感,抢救并整理了濒临散失的上古文化典籍,同时以此为教本,创办私学。孔子的学生中既有鲁国的子路、伯牛、颜渊、仲弓、樊迟,又有卫国的子贡、陈国的陈子禽、吴国的子游;既有比孔子小4岁的秦商,又有比孔子小53岁的公孙龙;既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颜渊,又有“以私车五乘从孔子”的公良孺;既有“闻一知十”的颜回,又有“闻一知二”的子贡。子曰:“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总之,孔子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把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他一手把官学转为私学,将贵族垄断的知识才艺传授给庶民百姓,使教育由贵族化走向了平民化。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虽说今日早已把“有教无类”这一教育思想落到实处,但在2500年前,这一思想毫无疑问掀起滔天巨浪。这种敢于打破世俗独创教育思想的做法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二、教育方法的创新
      (一)“夫子教人,各因其才”。
      孔子弟子众多,素质各不相同,因此孔子针对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的教育。具体情况可以由以下两则事例说明。
      1.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孔子对自己学生的性格为人、资质才艺十分了解,对他们的优长与缺点也非常清楚。子路直率、胆大过人、自以为是,他行事处世比较鲁莽,容易犯冒进主义错误。冉有谦虚、懦弱,做事无主见,善退缩,胆小怕事。鉴于两人性格不同,孔子给子路泼点冷水,告诫他凡事要谨慎考虑,多听他人意见行动;给冉有加油打气,鼓励他更加果敢大胆地行动。
      2.众弟子问仁。颜渊问仁,孔子以“克己复礼为仁”教之;樊迟问仁,他以“爱人”答之;仲弓问仁,他以“己所不为,勿施于人”应之。孔子认为颜渊能实行孝悌、忠恕等道德;樊迟天生愚钝;仲弓,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三人水平不一,三个答案深浅不同。
      所以,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后来,朱熹在《论语注》中总结孔子一生“施教”理论,归纳出八个大字:“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高度概括出“因材施教”这一伟大的教育思想。孔子的这一思想传承至今,已经成为尊重学生个性、促进主动学习、实现各展所长的一剂良药,在当时是具有超前意识的。
      (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则不复也。”孔子认为启发诱导学生思考问题,也要看火候,不到想求通又无法弄通的地步,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出又说不出来的地步,不去启发他;举一例不能类推出其他几例就不要再教下去了。这就更说明孔子采用的启发式教学也具有创意意识,这与传统的生填硬灌式的教学方式有根本区别。这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这个教育的精神就是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
      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这段话再次验证了孔子具有创新性的教育方法是正确可行的。
      (三)教学相长。
      子贡请教孔子说:“穷而无诌,富而无骄,何如?”孔子说:“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于是说:“《诗经》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孔子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学而》)由此可见,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在教学上是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的。孔子认为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启发,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反过来,颜回在孔子面前从来不提相反意见,孔子就批评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孔子提倡“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认为求学者要有强烈的主体精神和求学要求。孔子虚怀若谷,善于从每个弟子身上吸取所长,弥补不足,“回之信”“赐之敏”“由之勇”“师之庄”“贤于丘”,做到取长补短,教学相长。这与以往的一味维护师道尊严有本质的区别,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同时提高老师和学生的水平。
      现行素质教育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获得发展。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的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
      [2]杨伯俊.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

    推荐访问:胜过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