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如何培养自我同一性【论闲暇教育对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培养】

    时间:2019-02-07 03:14: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中学生一直被认为是个体开始探索并努力寻求符合自我的发展方向的群体,但同时又是个体极为脆弱、容易受伤的群体,所以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被认为是中学生发展的最主要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拥有了更多的闲暇,同时,中学生的闲暇也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日益增多。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中学生的闲暇教育来培养中学生的自我同一性,通过闲暇教育使其形成正确的闲暇价值观,提高心理免疫力,引导和帮助发展自我意识,从而为自我同一性的培养奠定的基础,能够使中学生能够更加健康地生活和学习。
      关键词:闲暇教育;中学生;自我同一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047-02
      
      自从我国1995年5月1日开始实行每周两天休息日的制度,学生每年在校学习时间减少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闲暇时间会越来越多。因此,学生的学习负担相对减轻,闲暇时间的增多,使中学生能够利用闲暇时间充分自由的发展。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学生此时正处在自我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阶段,而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中学生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性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如果中学生不能整合这些方面和各种选择,或者他们根本无法在其中进行选择,就会导致角色混乱,从而引发一些心理问题。正是在这种严重的现实面前,中学生闲暇教育研究逐渐引起了人们关注和重视,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实施闲暇教育来培养中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引导他们健康地发展。
      一、闲暇与闲暇教育及同一性理论概念辨析
      (一)闲暇的内涵。关于闲暇,不同的时代从不同的角度都会有不同的理解。《现代汉语词典》对闲暇的解释是“空闲”、“闲工夫”、即是“没有事情要做的时间”或“没有事的时候”[1]。这是人们关于闲暇最基础的理解。我们认为,关于闲暇,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加以界定,既可以从量的角度来定义,也可以从质的角度来定义。按照量的定义,即是我们所指的闲暇时间;按照质的定义,强调的是作为活动的闲暇的个体本质特征,它包括个体的生活方式、内心态度和心理状态。[2]
      1.闲暇时间
      关于闲暇时间的界定,我们选用庞桂美在《闲暇教育论》中提及的瑞典教育家托尔斯泰・胡森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对闲暇时间的界定:“按照量的定义,闲暇就是指所有规定的其他基本要求,诸如应付工作和睡眠、社会义务和社会约束以外,个体的一段自由的、无责任的或娱乐性的时间。”[3]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理解的闲暇大体包括学习、看报纸杂志、看电视、听广播、户内户外活动、无事休息等等,英美等国的社会学家们把上述活动概括成四大项:“娱乐”、“休息”、“学习”、“交往”。
      2.闲暇活动
      闲暇不仅仅是一个时间范畴,也是一个活动范畴,在闲暇时间里,总会有一些活动,而这些活动就是闲暇活动。闲暇活动是指个体在闲暇时间里所从事的所有自由、自主和自决的活动。[4]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闲暇包括使人身心愉悦的活动、自由地发展个人才能的活动、陶冶性情的活动等等。
      (二)闲暇教育的内涵。美国是20世纪以来较早开展闲暇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国家,1918年的全美教育协会就把闲暇教育列入中等教育目标中。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版了许多关于闲暇和闲暇教育的著作,其中关于闲暇教育的解释也有很多,其中有:
      一次帮助人们提高闲暇生活质量的全面的社会运动。
      帮助人们认识和确定自己的闲暇价值观念、闲暇态度和闲暇目标的一个过程。
      帮助人们在闲暇生活方面做到自我决断、自我充实和积极进取的一个途径。
      ……[5]
      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理论界才开始关注闲暇教育,我国学者们参照国外学者的研究以及自己的理解,归纳了三种不同的理解,但是都不全面,不能兼顾闲暇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此,《闲暇教育论》中把闲暇教育定义为:“闲暇教育是指通过传授闲暇知识、技能和技巧,帮助人们确立科学的闲暇价值观,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提高闲暇生活质量,促进个性全面发展的终生的、连续的教育活动。”[6]
      (三)同一性理论。“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分为八个既相互联系又各不相同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中都存在着某种危机或冲突,这些危机或冲突是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随着个体生理的成熟和社会任务的改变而相继出现的,是每一个发展阶段的标志。”[7]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为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提供了教育内容的理论依据,由于任何一阶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人的发展带来终生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埃里克森划分的不同阶段对人进行相应的教育。中学阶段正是中学生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教师要始终给学生有关其自身状况的真实信息,以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的、适当的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埃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指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的思考和选择。那么确立自我同一性就意味着个体对自身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做出思考。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依赖于我们经历过的所有不同的自己的综合,可感受为对自身发展的一种强烈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它不是稳固的定型,而是一个动力结构,随着贯穿整个生命周期的连续自我的重新合成而逐渐建立。”[8]
      这个阶段发生在十二岁到二十岁左右,自我同一性的感觉是一种不断增长的信念,即一种一个人在过去经历中形成的内在的同一感。在这个阶段中,中学生必须仔细思考他们积累起来的有关他们自己及社会的知识。如果这样做,他们就会获得一种同一性,就会感觉到自己长大成人了。获得同一性就标志着这个发展阶段取得了满意的结局。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积极的解决,那么中学生获得的是消极的同一性,即形成同一性混乱。
      二、闲暇教育对培养中学生同一性的意义
      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独一无二的骚动时期,在这一阶段中,个体的身体和心理上都经历着巨大的变化,每个中学生都会体验到不稳定的情绪。这一时期的压力常常使他们在寻求自我同一性过程中失败,可能会引起今后发展的各种心理问题。所以,引导中学生建构自我同一性,使他们能够更加健康地成长已成为当前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和家长不仅要在中学生正规学习过程中引导其培养自我同一性,更要发挥闲暇教育的作用,使中学生能够在闲暇中轻松愉快地建构自我同一性,从而更加健康地成长。
      (一)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免疫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生活条件变得更加优越了。这种优越的生活条件在给孩子们带来幸福的同时,也使他们失去了体验挫折的人生经历。因此,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应该引起教师和家长的广泛关注。“有调查发现,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9]虽然事实并不完全如此,但这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经受一些挫折和痛苦的必要。教师和家长在闲暇时间里对中学生进行一些挫折教育,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心理免疫力。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挫折的态度。而挫折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引导孩子在经历挫折的过程中培养独立的意识和坚忍不拔的品质。因此,利用闲暇教育对中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心理免疫力。
      (二)有利于中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自我同一性对中学生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它有利于中学生更加客观地去认识自我及其周围的世界,使自身在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更好地发展。自我同一性可以使中学生对自身有更加充分的理解,能够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统合成一个有机的连续体。同时,也使理想的自我、现实的自我、虚假的自我、真实的自我、精神的自我、物质的自我得到整合,使中学生向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并获得积极的人格特征,比如说信任、独立、勤奋等等。
      三、中学生闲暇教育中同一性的培养途径
      (一)学校教师和家长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中学的教师主要以中青年为主,他们也要处理自身发展遇到的危机,如果教师的自我同一性没有确立,或者正处于目前的发展危机中,将会影响到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而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因而,教师要明确“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并在教学和生活中积极地应付各种危机,让中学生在学校的闲暇生活看到一个了解自我、心理素质良好的榜样,从而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帮助中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同一性。
      在家庭闲暇教育中,家长也应该给中学生树立好榜样。通过各种闲暇活动使中学生能够在家庭闲暇教育中正确认识父母树立的榜样,从而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同一性。并且通过家庭中的闲暇教育,比如通过引导孩子在书海中畅游,培养他们阅读课外读物的兴趣;带孩子参加一些劳动,使孩子在劳动中体验幸福;鼓励孩子多运动,让他们在运动中感受快乐;带孩子参加野外郊游,使孩子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徜徉等,让他们学会自主支配课外时间,这样既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人际关系的培养,又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使中学生从闲暇教育中学会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在学校和家庭中增强挫折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免疫力。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从认同到同一要经历一个“形成”的过程,必须依靠个体从认同经验中选择、补充、排列、组合,然后再重组之后做出自我选择。中学生要寻找自我、肯定自我就必须经过同一性形成这一过程。但是,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注定要经历很多的挫折。而我国的中学生们在抵抗挫折等方面存在着缺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子女都是家庭中的宝贝,父母对他们的过分地关爱,使他们过多地依赖于他人,独立自主地管理自己的机会却很少,这样就会使他们在遇到挫折时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教师与家长应该通过不同的方式对中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在学校与家庭的闲暇中培养学生抵抗挫折的能力。例如,通过适当地为中学生提供适当的挫折磨练,使中学生认识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通过挫折的磨练,使中学生领悟到生活的艰辛,并通过积极的心理调节方法,使中学生在不断的挫折教育中走向成熟,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免疫力。
      (三)教师和家长要引导学生发展自我意识。青年初期最有价值的心理成果就是发现了自己的内部世界,对中学生来说,这种发现对他们自身的发展及其以后的影响至关重要。教师与家长要帮助没有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学生了解埃里克森提出的自我同一性时期,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同一性,并给自己一些时间去形成自我同一性。因此,在闲暇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家长要引导中学生发展自我意识,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最终确立自我同一性。
      四、结语
      人的一生都在努力寻求自我同一性的整合,在中学这一时期是最为突出的。在这一时期,中学生会通过克服与自我同一性相关的自我意识、社会适应、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扰来达到自我同一。对于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培养,教师和家长应该不断努力,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对中学生进行教育,应该给他们树立良好的榜样,增强挫折教育,也要帮助他们发展自我意识,从而使中学生能够顺利地度过这一时期,迎接风雨后的彩虹。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8:235.
      [2][4][6]庞桂美.闲暇教育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7-8,13,62.
      [3]托尔斯泰・胡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M].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第654页.
      [5][美]J・曼蒂.闲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春秋出版社,1989.
      [7]张万敏.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中小学教育的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2).
      [8]陈红艳.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对中职教育的启示[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职教版).2006(2).
      [9]房阳洋、关阿津、汤海清.观念决定成长――影响世界的30个教育新观念[M].团结出版社,2005:101.

    推荐访问:闲暇 对中 培养 自我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