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巧借综合性活动课,指导学生应对海量信息】 如何应对海量信息

    时间:2019-01-08 03:15:4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当今是知识和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语文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第四阶段(7―9)年级综合性活动明确提出:“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互相讨论,能用文字、图表、照片展示学习成果。”虽然因特网高效、快速、大量的信息,使学生搜集资料变得简单、便捷,但网上大量重复、过时、错误、污秽的信息,使学生或应接不暇,或盲目照搬,出现了一些负面效应,因此对学生搜集资料、整理、应对海量信息能力的培养,引起了语文教师的广泛关注。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通过分析综合性学习课中存在的处理信息误区,对如何指导学生应对信息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关探究。
      一、值得忧思的两个误区
      (一)综合性学习课上成资料展示课,而非成果汇报课。
      资料展示课是资料没有经过再加工的展示,是材料的堆砌。它与成果汇报课的最大区别在于成果的形成需要围绕一定的主题,资料要经过筛选、提炼、再加工,它包含了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形成的观点,从而完成从材料到知识的转化。学生搜集信息可能出现以下不尽如人意的情况:A带一本与之有关的书籍或资料,在与活动主题相关的内容上随便勾画一两句,为完成任务而查找资料。B回家将有关活动的主题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查找,大致浏览一下,匆匆下载,表示完成查找资料任务。C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主题,分工,有目的地搜索,面对大量与之相关的信息,看了都觉得好,觉得有用,至于看懂看不懂是另外一回事,统统拿下。前两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纯粹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这些资料连学生本人都稀里糊涂的,所谓的综合活动课上成资料展示课,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二)材料被堆砌或简单地“粘贴”+“组合”。
      网络海量的信息非常容易使学生陷入“信息迷航”,结果是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网络搜索上,搜到的信息与学习内容关联不大,或者毫无用处。对信息的处理往往采用简单的“粘贴”+“组合”,未能深入思考,形成独立的见解,这种形式化的信息量,掩盖了语文实际内容的流失。下面是一位学生在《我也追星》中对明星组合“SHE”中的“Selina”资料信息的搜取:
      中文姓名:任家萱
      英文名字:Selina
      生日:1981年10月31日
      籍贯:四川
      出生地:台北市
      星座:天蝎座
      血型:A
      身高:163cm
      体重:45kg(出道时)46.5kg(现在)
      个性:开朗、活泼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妹妹(任容萱)、Pinky(Selina的小狗)、小宾
      就读小学:台北市雨农国民小学
      ……
      据了解,这次活动课的目的应该是对学生的“追星”现象加以正确引导,使其树立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上面这份学生的搜查信息报告就实在令人堪忧。通过此案例看出学生面对信息,不知道如何取舍,致使这些信息成了垃圾,也就是前面提到的C类学生。由此可见,学生的筛选、整合能力极度缺乏,教师的指导势在必行。
      二、应对策略
      (一)利用好教材提供的“参考资料”。
      教科书上提供的参考资料,是编者从大量信息中筛选出的精华,集科学性、思想性和文学性为一体,不仅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而且有益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对加深理解和掌握教材起到一定的作用。教师可以将教材提供的“参考资料”作为范例,对其详加分析,教给学生取舍信息的技巧,培养其查找、筛选信息的能力。
      (二)做好“信息导航”工作。
      教师可以根据课标和内容的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处理,使之成为学习者的资源,提供给学习者共享。(1)把搜索到的信息保存在特定的文件夹或教师博客、学生博客等内部网站上,让学生通过访问该文件夹来获取信息。(2)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等,由自己去搜集素材。相比较来说,后者比前者更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三)教会学生管理“信息”。
      1.化“信息”为“知识”。在整合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核心问题”和“相关问题”,组织学生把各种信息与学习内容跟自身联系起来。这一联系起来的过程就是化“信息”为“知识”的过程。
      2.化“知识”为“智慧”。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等信息加工工具对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即“知识重构”,经历合作、探究、思考,从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四)取舍有法,加强不同资源的筛选和动态生成。
      1.围绕主题,突出重点原则。围绕教学重点,选择有代表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最好能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例如南京一中的朱刚老师在《说不尽的桥》一课中设计了如下环节:(1)谈桥论名。围绕南京地区的桥名来谈的,如四象桥、老虎桥等。(2)桥与文学。以桥为题的谜语、与桥有关的诗歌,一些众所周知的桥对联。(3)听听桥故事。要求故事的取材或为民间传说,或出自历史典籍。(4)桥意新释。在前面知识的积累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整节课学生围绕主题选取大家感兴趣的资料,通过身边的素材挖掘信息,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给予取舍,内容充实而有序,由浅入深。
      2.不追求面面俱到的原则。如中国曲艺艺术博大精深,曲目繁多,各地方剧种异彩纷呈,资料不胜枚举。《戏曲大舞台》是七年级下册的一堂活动课,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剧种给学生一一介绍,也不可能将所有的唱腔让学生欣赏一遍,但可以选择有代表性或学生感兴趣的剧种进行介绍。
      3.可延伸信息原则。在综合性活动前面出现的某些课文的材料恰好可以支撑后面的综合性活动,与前面课文相联系,是省时、省力的办法。如上文提到的《我也追星》之前的课文,主要讲述邓稼先、贝多芬等人的经历、故事,也是很好的素材。这样,既是对以前内容的拓展、延伸,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推荐访问:海量 指导学生 综合性 活动课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