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墨韵教主 “墨韵”论

    时间:2018-12-26 03:25:2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中国画既要“有笔”,又要“有墨”。所谓“有墨”就是要做到“墨韵”生动。通过水与墨的巧妙配合,运用正侧、顺逆、裹散,提按、疾徐、顿挫、柔摆,泼墨、破墨、积墨等不同笔锋、笔法和运墨法的变化,可以创造出浓、淡、干、湿、实、虚等极其丰富,千姿百态的墨象效果。这些不同的墨迹貌相产生不同的墨意感和墨律美,墨意感与墨律美的有机结合就形成了“墨韵”。“墨韵”是中国画画家描绘客观物象形神和表达作者主观情思的一种强有力的绘画艺术手段。
      色彩学表明,一切色光之和为白光,一切色彩之和为黑色。因此,只有黑白二色才能作为一切光色的概括色。原始时代,在陶器上用黑色概括物象;春秋战国时在素帛上用黑线勾画白描;唐代在白色的绢素上用浓淡、干湿创造了水墨画法。水墨画以笔取形、以墨取色,用墨的各种变化表现景物的色彩、明暗、起伏、空间、质量、意境气氛等,其表现力并不亚于色彩画,故“画训云:墨韵既足,设色可,不设色亦可,”(清戴熙《习苦斋絮》)中国画的写意画或纯以水墨,或以墨兼色都十分讲究用墨的方法。古人曾总结出用墨有“五色”、“六彩”,运墨有“泼、破、积”等方法,并提出“墨韵”一词,用以概括对用墨的要求。
      所谓“墨韵”我认为就是指墨的“气韵”。“气韵”一词,在画论中最早见于南齐谢赫《古画品录》论画“六法”的第一法“气韵生动”。后来成为一切绘画作品总的要求。在古代画论中,“气韵”往往被说得很玄奥,甚至被说成是“其如气韵,必在生知。固不可以巧密得,复不可以岁月到”(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的东西。其实,我认为“气韵”的内涵无非指两个方面,一是指作品反映出来的作者主观情思和客观物象“迹化”了的神、情、意、态之内容美;二是指表现这种神、情、意、态的绘画技巧、风格、韵律之形式美。“气韵生动”就是要求作品做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美的高度统一,达到生动感人的艺术效果。所谓“墨韵”生动,就是用墨也要“气韵生动”,使墨通过不同的迹象变化,既能表达出不同感觉情绪内容的墨意效果,又能使各种不同的墨象重叠交错,组成像书法般既有节奏变化,又有统一墨调的韵律之美。这种墨的墨意感与墨律美的高度统一就形成了“墨韵”。
      一、墨意是墨象形式美的语言
      绘画用笔要讲“笔意”,用墨也要讲墨意。古人虽没明确地提出墨意一词,但在一些著作中对其内涵已有所触及。如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曾提出“运墨而五色具”,就可“谓之得意”,从其看来,张彦远的这个“意”是指用墨的浓淡变化的“五色”代替景物的黑、青、赤、黄、白五色,也就是以墨代色之意。墨的各种变化,除能表现色彩变化之外,还能表现空间远近、明暗对比、干燥湿润以至人品、性情等更丰富复杂的内容。
      近代论墨常与用笔一起来谈,故,总是强调“墨随笔运”,一般讲笔多,论墨少,更没有人单对墨的问题进行专门论述。当然,中国画用笔比用墨更为重要,“骨法用笔”是用墨的基础,墨意也往往是由“笔意”而决定的,然而,在绘画中要做到“笔精而墨妙”,不去深刻研究墨法,用笔的精到也不能体现出来。从绘画的一般经验来看,用浓墨给人浓郁沉雄感,淡墨柔素雅逸,枯墨荒古苍茫,干墨苍老冥蒙,湿墨湿润华滋,漓墨淋漓酣畅,实墨坦荡明豁,虚墨灵动舒爽,等。墨象的变化是无穷的,墨意的感觉也是无尽的。
      墨意是画家心灵与外界客观生机融化于墨象中的统一体。它不仅可以表达出绘画景物客观的某种神趣意味,而且可以表现出画家主观的人品、气质、性格、好恶和情思。清刘熙载曰:“笔情墨性,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提出了“笔情墨性”与“其人之性情”间的关系。清初,画家朱耷(八大山人)的画,多以浓湿墨画出,勾线如“折股”,泼墨似乌云,一股浓郁傲岸之气跃然纸上,紧密配合造型,章法等艺术手段,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画者对现实“墨点无多泪点多”的忧郁愤懑的情绪。古人如此,今人也如此。细审近代画家的画,都往往对不同的墨有所偏爱。有的喜用实墨,有的喜用虚墨,有的喜用淡干墨,有的喜用湿漓墨,有的喜用枯焦墨,有的喜用浓润墨等等,这些不同的用墨偏爱,就形成了画家个人的用墨风格。在中国画中,不同画家同时表现一处景物,由于画家主观情思存在差异,在立意、造型、用笔上就有所不同,在用墨上也往往存在差异。现代画家,要表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要突出主题,描绘意境,就不能只凭个人的偏爱来作画,在用墨上,也就应该把个人的用墨风格和表现内容紧密的结合,既能在总体上保持个人用墨风格,又能在具体画面的处理上掌握运用多种墨象的墨意效果。
      二、墨律是墨象形式美的节律
      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由矛盾变化形成,并在不断变化重复着向前运动发展,这种矛盾变化和变化的重复又永远统一在天地宇宙之中。中国的一切传统的艺术无不遵循这一形式美的准则,既要求一切表现形式都要在重复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中国画中墨的节律同样遵循这一形式美的准则。墨象重复出现在中国画中十分重要。墨的重复出现不要完全相同,要在面积大小、不同墨彩、墨阶上有所变化。如同样是浓墨,要一处是干浓,一处是淡浓,一处是大面积的湿浓,一处是小面积的湿浓等等;又如,一块淡墨中,有干湿变化、浓清变化、虚实变化,他们虽属淡墨,却各不相同。这就形成了在同一块淡墨的墨象重复中变化的墨律美。故变化的差异大了就产生了对比。古人所谓“淡无浓不玄,浓无淡不显”,就是指不同的墨象都要通过对比作用才可鲜明跃眼,一幅画中,对比不可太强,也不可太弱,太强则生硬死板,太弱则无神平淡。对比太强可用中间墨削弱,对比太弱可用画中墨象的对比强的墨强调。中国画中不同墨象在重复中变化,在变化中对比、相间、相重叠、相间隔、疏疏密密、大大小小有节奏排列、组合等,就形成了墨律的变化节奏美。墨的变化节奏分平面节奏和空间节奏两种。平面节奏是画面上下左右的墨象节奏变化。空间节奏是画面所经营的近中远空间中的墨象节奏变化。无论是平面节奏,还是空间节奏,其变化的层次都应明确,不可变化过多微妙。用墨的空间节奏一般处理为两个、三个层次,山水画的层次较多,但不宜超过五个层次。空间节奏由近及远的景象变化阶次一般采用近处实、浓、干,远处虚、淡、湿的方法。一幅画中,墨的各种变化节奏,都要统一在表现主题意境的整体墨调之中。整体墨调由画中主要墨象或几种墨象的综合视觉形成,它决定了画面的整体墨意感觉。如李可染的《杏花春雨江南》则是淡湿而虚的调子,决定了画面清润迷离的整体墨意;又如潘天寿的《雨后千山铁铸成》是用浓墨而实的整体墨调,决定了画面“铁铸成”的凝重明秀的整体墨意。在这里需要强调的,墨的各种变化如果破坏了画面整体墨调,势必改变画面的整体墨意,影响作品主题意境的表达。在以一种墨象为主的画面中,主墨是构成画面整体墨调的决定因素,这时要注意次要墨象不可喧宾夺主,在多种墨象较平均组合的画面中,这些墨象的综合视觉效果构成画面的整体墨调,这就要时刻调整各墨象的比例关系,达到预想的整体统一墨调效果。
      综上所述,运用不同笔法和墨法产生的各种墨象,可以表达不同的墨意和墨律,墨意感和墨律美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墨韵”。故“墨韵”是形式也是内容,它是墨的内容美和形式美的高度统一。墨意是墨象形式美的语言;墨律是墨象的形式美的节律。“墨韵”是中国画画家描绘客观物象形神和表达作者主观情思的一种强有力的绘画艺术手段。

    推荐访问:墨韵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