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扫黑除恶 > 正文

    职业院校评估自评报告-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时间:2020-09-30 13:27:2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1

     (2018)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 2018 年 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8〕17 号) 和《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开展 2018 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 的通知》(甘教职成函〔2018〕8 号)等文件精神,对照《高 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中所列评估内 容和指标,我校从硬件建设和内涵发展两个维度,从办学基 础能力、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等四个方 面,对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进行了自查评估,对学校内涵建 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 会和行业发展需要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不足和改革发 展方向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总结。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办学能力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 2003年 4 月经教育部批准,在 原成县师范学校(创建于 1937 年)和礼县师范学校(创建 于 1973 年)合并为陇南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建立的一所全 日制普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2013年,陇南农校和成县职业 中专整体并入陇南师专。2015年学校加挂陇南电子商务职业 学院牌子。

     2

     近年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 193 项(其中:

     国家级项目 3 项、省(部)级项目 9 项、市(厅)级项目 82 项);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2360 篇(其中:中文核 心期刊 203篇、CSSCI期刊 83篇、SCI期刊 7 篇、EI期刊 4 篇);出版学术著作 38 部(其中:专著 24 部、合著 4 部、 主编 10部),主编参编各类教材 64种(部);授权发明专 利 1 项、外观设计专利 3 项;获甘肃省社科成果奖、甘肃省 高校科技进步奖等各类科研奖项 374项(其中:省(部)级 21项 、市(厅)级 353项)。学校在白马藏族、早期秦文化、 陇蜀古道及特色产业、资源开发等地域经济文化研究领域成 果较为丰硕,形成了一定优势。

     学校在近 80年的办学历程中,培养了近 5 万名优秀的中 小学教师和其他专门人才,被誉为陇南基础教育的母机和基 层干部的摇篮,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 来,学校在省委、省政府以及陇南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 与大力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把握高等教 育的办学方向,坚持人才质量中心地位,立足实际,着眼未 来,改革创新,夯实基础,提升内涵,取得了规模与结构、 质量与效益的协调发展。2014年学校成为全国承担教育部卓 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的唯一一所专科学校。

     (一)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 3

     学校是陇南市政府主办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实行收支 两条线管理模式,财政全额拨付“人员经费”,学校组织的 事业收入上缴财政后全额返还学校。2015年地方政府拨款总 额 9097.21万元,2016年地方政府拨款总额 9554.60万元, 2017年地方政府拨款总额 9359.07万元,生均办学经费已完 全落实。

     (二)生均教学仪器设备配置 截止 2017 年,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综合)为 5191.17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8,547.25元,能够充分 满足学生的理论及实践教学要求。

     (三)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 校园总占地面积 69.0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27.79万平 方米。其中: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 13.4 万平方米,行政办 公用房 0.64万平方米。校园内建有教学楼 10栋、实验实训 楼 4 栋、学生宿舍楼 10栋、餐饮服务楼 1 栋、行政办公楼 1 栋、图书大楼 1 栋,建有 400米标准塑胶跑道的室外运动场 和 0.86 万平方米的室内体育馆,办学设施完备。生均教学 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 23.12 平方米,校园绿树成荫, 环境优雅,是莘莘学子理想的求学之地。

     (四)信息化教学条件 实现校园网建设以万兆以太网技术为基础,即主干交换 机至各楼层交换机采用千兆链路,楼层交换机至用户端采用 4

     100M交换到桌面,核心层设备支持 IPV6等前沿技术。同时, 要求高速、安全、可靠和可扩展,能实现网络设备集中远程 管理等网络应用。

     学校校园互联网出口带宽 232M,教学终端计算机 969台, 网络信息点 1729 个,教学资源总量 519879.4GB,目前上网 课程数 65 门,能够满足教学、科研、办公等需要。2017 年 6 月,学校启动“信息化应用基础平台“项目,拟投入金额 1500 万元。站在全局的视角,以服务师生、提升服务体验、 规范教学管理工作、优化增效为核心目标,建设整合的、一 站式的、高效稳定的统一综合教学服务管理一体化平台。

     目前学校通过网络基础设施、信息化基础服务平台、信 息化管理服务平台、网络教学与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实现了 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力争形成体系完善、技术先进、覆盖广 泛、应用突出的数字化、智能化校园环境。

     (五)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校外实训实习时间 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教学硬件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实 践教学条件。每年对校内实验、实训中心进行全面升级改造, 合理有序地添置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以充分满足实践教学 的需要。目前学校建有省级重点实验室 1 个,校内设有机电、 农林、电商、艺术、生化 5 个综合实验实训中心,又有基础 实验室 95 个,校内实践教学工位 2147 个,与事业、企业、 行业合作共建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271个。拥有 2 个职 5

     业技能鉴定站,设立全国计算机、英语、普通话考点。2016~ 2017学年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时总量达 31.5万。

     学校一直坚持师范类专业学生教育见习 3 天,教育实习 半年。非师范专业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半年的培养模式。

     (六)“双师型”教师队伍 近年来,我校根据专业发展需要,通过加强培训、人才 引进、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等一系列加强师资队 伍建设的制度、办法,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升教师素 质和教学水平,已逐步建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 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学校教职工额定编制数 659人,截止 2017年底,全校教 职工 585人,有专任教师 381人,其中专业教师 330人,生 师比约 15:1(教师包含校内专任教师数和校外兼职教师数 共计 535人)。“双师型”教师 134人,占校内专任教师总 数的 35.17%;专任教师中教授 21人,副教授 121人,讲师 167人,助教 60人,研究生学历教师 157人,高职比和高学 历比分别为 37.3%和 41.2%。有全国优秀教师 3 人,省级教 学名师 2 人,甘肃省特级教师 1 人,甘肃省优秀专家、领军 人才 1 人,入选 555 创新人才工程 1 人,甘肃省“园丁奖” 优秀教师 7 人,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 2 人,外籍教师 3 人,聘请客座教授 35名,特聘教授 6 名。

     6

     学校现有省级特色专业 5 个(初等教育、学前教育、语 文教育、美术教育、音乐教育),省级精品课程 4 门,省级 精品资源共享课 1 门,校级精品课程 15门、重点课程 36门, 省级教学团队 2 个,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 1 项、厅级教学成 果奖 6 项,校级教学成果奖 19 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结项 64项。校级教学名师 20人,中青年骨干教师 100人。

     二、专业人才培养 近年来,学校继承和发扬优良的办学传统,确立了“养 正育德,博学新民”的新校训,坚持“科学建校、质量立校、 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创新活校、从严治校”的办学宗旨, 确立了“立足陇南,服务全省,为陇南及周边地区基础教育、 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定位,逐步形成了具有区 位办学优势和特色、以师范教育为主、高等职业教育和继续 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大胆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近 三年来在广泛调研、交流研讨的基础上,学校确定了专业培 养目标、服务面向,通过细化人才培养规格,修订完善人才 培养方案 80 余份。比如在“美术教育”专业的基础上,根 据基层学校的需要,设立了“书法方向班”;“体育教育” 专业根据社会需求,设立了“体育保健与康复”方向班;“英 语教育”专业根据市场前景设立了“学前英语方向班”;机 7

     电、农林、旅游类的专业实施辅修“电子商务”专业方向等, 为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2.构建“卓越教师”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社会对人才 素质的要求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初等教育和学前教 育专业设置了实验班,积极探索“实践取向、综合培养”的 卓越人才培养新模式。

     3.积极探索实施“分级教学、分层培养”的教学改革。

     “公共英语”按照学生入学实际水平实行分级教学,确保基 础合格,重点培养教学目标的实现。“公共体育”按照专业 和学生实际,实行“基础+选项”的教学改革,确保学生体 育兴趣和特长的充分发展。“大学语文”“思想政治理论课” 也按照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及评价方 式,保证了教学效果。

     4.积极探索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我校“艺术设计” “计算机应用技术”“旅游管理”“机电一体化”“电子商 务”等应用型专业大胆尝试“目标市场化导向、课程模块化 设置、教学项目化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引进企业行 业人员参与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通过项目争取、任务驱动, 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了人才培养 与市场的零对接。

     (二)加快专业建设 8

     根据中央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及《陇南师专“十三五” 改革和发展规划》等文件,2016年学校编写了“十三五(2016 —2020年)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进一步理清了“一体两 翼”专业发展思路,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初步建成了教育类、 管理类、农林类、机电工程类、艺术类等五大专业群。学校 现有 36 个专业。2015~2016 年,学校新增设食品营养与检 测、电子商务、酒店管理、艺术设计、体育保健与康复等 5 个专业。新批音乐教育为省级特色建设专业。

     (三)深化课程改革 1.健全课程体系。一是围绕专业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 教学改革、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和基于学习过程的学生质量 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以“必须、够用”为度,按照拓宽学 科基础课,突出专业主干课,加强实践课的原则进行课程体 系改革,加强课程的优化、整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充分 体现课程改革的实用性。二是增设综合素养通识类课程,加 大选修课中传统文化和文学素养类课程比重。三是将创新创 业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所有专业均开设四门创新创业必 修课程(共计 64学时):第 1 学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 第 2 学期开设《创新创业素养和意识》、第 3 学期开设《创 业政策和创业能力》、第 4 学期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 课程教学均由学校职业指导教师等完成授课。此外, 我校 教师还组织编写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程》校本特色教材, 9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将“晨读、午练、晚唱”课程列入 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继续坚持《读书笔记》活动, 将自学阅读纳入在校学生第二课堂学分,规定学生在校期间 每学期均需开展阅读完成不少于 20 篇的读书笔记,极大地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2.探索课程内容改革。按照“必备、够用、实用、创新” 的原则将课程内容与相关专业职业标准和执业资格对接,基 本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比例 达到 50%以上。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将职业资格证书 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师范类专业毕业生教师资格证获取率达 80%以上。

     3.推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探索启发式教学、推广项 目化教学,翻转课堂及案例教学,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多媒 体、云教学等信息化教学手段,通过专题讨论、案例分析、 课堂辩论等形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 动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各级教学管理人员随机进入常态 课堂听课,授课教师、听课人员、学生进行三个层次评价, 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数字化)资源、手段和实践教学条件, 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积极开展网络课程教学,进一步推进 我校信息化教学跨上新台阶。

     4.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 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协同 10

     育人效应,根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工程实施纲 要》和《加强高校课堂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 学校启动实施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按规定确保《形势 与政策》《思想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语文》等课程的学时学分; 大幅度引进优质网络课程,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人文学 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优势,全面提高学生的政 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开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系列选修课程 如“西狹文化”“白马文化”“乞巧文化”“三国文化”“红 色文化”“茶马文华”等,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传承 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挖掘通识与专 业课思政元素,使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 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计划从 2018~2019 年,全校遴选 10 门课程作为改革试点,创造成功经验,并 逐步推广,力争到 2020 年实现所有全部通识与专业课思政 教学的规范化建设,整体提高育人效果。

     5.积极组织参与职业技能大赛。通过积极组织和参与省 级、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体现了师范及 职业教育“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教育特 色,体现了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 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形成了“以赛促 11

     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良好局面,推动了我校职业教 育教学改革。近 3 年来师生积极参与各级职业技能大赛,学 生在国家级技能竞赛中获奖 5 项,省级技能竞赛中获奖 100 余项。我校教师在省级高校教师教学比赛中获奖 5 人次。

     三、学生发展 随着我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入推进, 内涵建设日益加强,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考生 和家长对学校的认可度增强。在当前招生形势日益严峻的情 况下,我校整体招生形势良好;就业态势总体平稳,平均薪 酬水平整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就业质量和岗位匹配度逐步 提高,就业满意度连年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一)招生情况 陇南师专 2015—2017年招生录取及报到情况统计表 年 份 招生计划 录取人数 录取率 报到率 2015年 2300 2300 100% 90.8% 2016年 2350 2350 100% 89.5% 2017年 2579 2579 100% 91.0% (二)在校生人数 近三年, 我校在校生人数呈现显著增长态势,2015年、 2016年、2017年在校生人数分别为 5936、6133、6419。

     (三)就业情况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坚持以服务为宗 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努力提高人才 12

     培养质量,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 力为目标,不断加强就业指导,强化就业服务,强化就业基 地建设,积极拓展就业空间,畅通就业信息,鼓励和引导毕 业生积极参加“新疆招聘”“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三 支一扶”等基层就业项目,鼓励毕业生参军入伍、继续求学 深造,鼓励毕业生到小微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 多途径、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毕业生广泛就业。用人 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 95%以上。

     陇南师专 2015—2017年毕业、就业及职业资格证书情况统计

     年份

     毕业 人数

     毕业生 直接升 学数

     直接 就业 人数

     就业 率

     职业资格证书获得 职业资格证书 获取率

      数(国家、行业)

     师范类 高职类 师范 高职 2015年 1855 28 654 35% 1533 102 82.64% 31.97% 2016年 1841 25 1390 76% 1475 80 80.12% 21.74% 2017年 1957 46 1627 83% 1150 250 82.9% 34.25% 2015—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分别为 749万、756 万和 795万人,甘肃高校毕业生总数分别为 33.85万、36万、 33.79万。我校毕业生分别为 1855、1841、1957。近两年来, 学校高度重视并着力强化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建设,大力加强 就业指导教育,努力提升毕业生职业综合素养。同时积极加 强就业基地建设,强化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联系,着力挖掘 符合毕业生岗位需求的职业岗位,毕业生就业岗位匹配度逐 步提高。调查数据显示,近三届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发展前

     13

     景、工作环境、管理机制、福利待遇、生活条件、工资待遇 等满意度逐年上升。

     四、社会服务能力 学校长期坚持立足陇南,服务全省的办学目标,紧紧围 绕陇南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战略,为当地各行各业培养了 5 万多名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为陇南及周边社会经济的发展 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促进农村中小学及幼儿园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2016~2017年,在陇南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由我校 牵头,联合市内 10 多所优质小学组建的陇南市初等教育研 究会,相继在宕昌南阳一小、武都江南小学、成县西关小学 成功举办了三届主题学术年会。通过省内外专家引领、校本 课程及校园文化活动展示、主题研讨交流等系列活动,极大 地促进了陇南小学教育教学改革。

     2017年,我校学前教育学院组织召开了陇南市师范幼儿 园院长论坛,积极筹备组建陇南幼教联盟,以促进陇南学前 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近年来,学校整合资源,组建了多个研究团队,先后成 立了初等教育研究中心、陇南文史研究中心、陇南方言研究 中心、陇南特色农业生物资源研究开发中心等科研机构,筹 建了陇南自然博物馆、陇南历史博物馆、校史馆等,开展了 14

     以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乞巧文化、“祖脉文化”研究、王 仁裕笔记小说研究等为特色的科学研究,逐渐形成特色科研, 在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科学服务上不断取得新突破,成为 推动陇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地”。陇南特色农业生物 资源研究开发中心立足陇南特色产业实际,在核桃树黑斑病 防治、油用牡丹及道地中药材栽培技术、油橄榄相关药理研 究等方面涌现出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为陇南特色产业 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发挥了智库作用。

     继续教育学院大力争取各类培训项目,积极开展成人学 历教育和农村电商人才、劳动力转移、国培计划等培训活动,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农林技术学院积极开展校 企合作,争取横向科研项目,助力地方经济发展。近三年来 通过“集中面授”“送教到县”“网络培训”等方式,完成 各种社会培训共计近 1.2万余人次。2015年 、2016年、2017 年培训服务到款分别为 286.48 万元、801.98 万元、923.72 万元。

     (三)积极助力陇南市农村贫困村精准脱贫 学校党委把脱贫攻坚作为检验服务、回报社会的试金石, 锻炼干部、锤炼作风的练兵场,促进教学、提升科研的实训 基地,创新方式开展脱贫攻坚。

     1.积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进课堂进学堂”工作 15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和《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做好乡村振兴战略进课堂进学堂的有 关工作通知》(甘教高[2018]19号)文件精神,学校立了 “陇南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通过积极组织各类培训、 开发建设相关选修课、开办相关专业、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 实践活动等措施,努力成为服务于陇南“三农”政策咨询和 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的重要平台。

     2、认真实施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支教行动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扎实推进精 准扶贫工作的意见》、省教育厅《关于精准扶贫教育支持计 划的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为了充分发挥教育在扶贫攻坚 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整 体水平,提升陇南市农村偏远地区小学的教学质量,更好发 挥高校师范院校学生乡村支教在推进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 用。学校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陇南 市委“433”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专业人才聚集、智力资源 丰富的特点与优势,在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中提供 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我校与礼县县委县政府、教育 局积极协商,与 2016、2017 年两年时间里,开展了 4 期的 礼县“精准扶贫乡村教育爱心支教陪伴成长”活动。

     2017年 9 月,省教研所受省教育厅委托,对我校和礼县 开展的该活动进行了充分调研,并予以肯定。2018年,省委、 16

     省政府为推动教育精准扶贫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以此为样 板,将“深度贫困县农村学校支教行动方案”作为为民办实 事项目,在 8 所高校和 23个深度贫困县中大面积推广开展。

     我校继续承担了陇南市礼县、文县、西和县的支教工作,现 已开展第二批,共派遣 480余人次支教。

     3、扎实开展当地贫困村精准扶贫工作。

     按照省市要求,学校充分发挥智力资源优势,深度参与 当地精准扶贫帮扶活动,用心用情用力聚焦扶贫点,找“贫 根”、寻“困源”,真帮实促助力精准脱贫。近三年来,学 校先后为成县、康县、武都区的 10 个贫困村共建幼儿园、 兴建图书室、捐赠课座椅、硬化乡村道路,开展核桃树嫁接 换优、农技培训、政策宣传、文化下乡等活动,共计投入资 金 182.35 万元。从 2015 年至 2017 年,统筹推进精准扶贫 “六大任务”、精心打造“三大工程”,做到了单位联系贫 困村、驻村工作队帮扶贫困村、帮扶责任人联系贫困户三个 “全覆盖”。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先后在成县鸡峰 镇左山村和麒麟村、康县周家坝镇李坝村、武都区武库乡上 坝、下坝、沙坝、能干四个村,积极建设文化广场、修筑河 堤、购置村级活动室办公设施、购买经济林果苗木、购买春 节慰问品等。同时还实施了“暖冬行动”,为留守儿童和孤 寡老人送去保暖内衣、棉鞋手套、暖水袋、保温杯、学生学 习用具等物资,为五保户捐赠被褥 100套,床单 200条。目 17

     前左山村有 43户脱贫,麒麟村有 4 户脱贫,李坝村有 10户 脱贫。

     每年暑假期间,校团委都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 小分队奔赴陇南武都、文县、成县、康县及甘南州卓尼县等 县区开展实践活动。实践项目包括助力精准扶贫、“喜迎陇 师校庆,我为母校添彩”、爱心支教、美丽乡村建设实践调 研、党的十九大精神与乡村振兴战略宣讲、征信知识普及宣 讲、乡村旅游现状调研等。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 长才干、做贡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有理想、有追求, 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优秀青年品格。校团 委荣获“2017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 实践活动优秀单位”荣誉称号。

     4.全面落实国家保障贫困学生学习成长政策。

     为了把国家的惠民政策落实到真正有困难的学生身上, 本着“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理念,学 校进一步修订完善了以“奖、勤、贷、助、减、免”为主体 的助学体系。在工作中积极发挥资助育人功能,对受助学生 开展励志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节俭教育和社会责任 感教育,将经济资助和精神扶持相结合,通过资助工作宣传 党和国家的政策,从资金支持、学业规划、就业帮扶和心理 援助上帮助同学们解决实际困难,努力让受助学生实现从 18

     “他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转变,推进我校学生资 助工作的的规范化、特色化发展。

     2015年起,全力开展建档立卡户的摸底工作,共计建“档 立卡”户学生 1254人,占在校学生的 21%。校内设置勤工助 学用工单位 6 个,每月学生勤助达 100多人次。

     2016 年,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3371 人,占在校 生的 55%;办理申请助学贷款手续 1791 人,占在校生人数 29.2%;办理各种困难申请手续 310 人,发放补助 26 万元; 减免 5 名家庭困难学生学费 17400 元,住宿费 2700 元,共 20100元;设校内勤工助学固定岗 181个,有 1033人次参加 了勤工助学工作,发放补助 20.16万元。

     2017 年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3654 人,占在校生人数 的 55%;特困生 635 人,占 9.8%;学生处摸底“建档立卡” 户学生 1899人,占在校学生的 29.3%。为 2031名学生办理 了申请助学贷款手续,为 407名学生办理了各种困难申请手 续,发放补助 29万元;减免 8 名家庭困难学生学费共 3.28 万元;给在校学生发放开水费 9.6945 万元;设校内勤工助 学固定岗 176个,发放勤工助学资金 23.29万元。

     五、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作为一所地方专科学校,对照省内外高职高专院校的发 展,我们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

     19

     一是学校贷款还本付息压力较大,办学经费紧张,省级 财政对学校的支持微乎其微; 二是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应用型专业发展不均衡,主体 专业特色不够鲜明; 三是现代大学管理体制还未完全建立,办学理念、内涵 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比较传统; 四是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着紧缺专业教师数量不足、 结构不合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双师素质”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五是在校企深度合作方面,学校地处经济欠发达、工业 企业、支柱产业优势不明显的特殊地域,产学研深度合作难 度较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六、改进措施与建设目标 一是以一流学校和一流专业建设为目标,积极争取省、 市政府对学校的资金支持,以师范类专业认证为抓手,坚持 “立德树人”,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加强专业内 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陇 南乃至甘肃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是采取内培外引,大力改善师资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实施教学新秀、教学名师、学术带头人、教学团队、师德标 兵建设工程,重点抓好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

     开拓更多的培训渠道,发挥好行业企业在培养“双师型”教 20

     师中的作用。增加创新教育内容,培养教师的团队合作与创 新意识。

     三是深入学习现代职教理念,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继 续争取公费培养政策,改进人才培养,重点办好学前教育和 小学教育专业。根据陇南社会服务业转型升级,扎实做好产 业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调研,积极培育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 要的的新专业、特色专业,促进和带动学校各相关专业均衡 可持续发展。

     四是加强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提高教师的科技服务能 力。引导和鼓励农林、机电、电商、旅游、文史类专业教师 主动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积极开展科研攻关,促进创新成果 向生产实践的转化和运用。鼓励教师面向行业、企业开展结 对帮扶和技术指导服务,帮助企业技术改良革新,增产增收; 五是强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主动争取省市政府 对学校的政策支持,积极参加省内及秦巴地区职教联盟,密 切与周边职业院校的联系,加强与有关企业的深度联系,深 化产教融合,努力构建“政府、企业、高校”三位一体的合 作育人新格局。

     2018年 11月 15日 21

    推荐访问:陇南 自评 评估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