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高中数学《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说课稿5篇

    时间:2023-12-26 12:45: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高中数学《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所选用的教材为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说课稿5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数学《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说课稿5篇

    高中数学《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说课稿篇1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所选用的教材为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第一册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与函数、三角、不等式等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既是等差数列的概念的延续,又为后续研究等差数列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对于进一步探索、研究等比数列无论在知识上,还是方法上都有很强的启发与示范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认知方面基本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初步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数形结合的意识和思维的深刻性需要进一步加强培养,多数学生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主动参与探究,少数学生的主动性,还需要通过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带动。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学情的分析,结合本节内容的特点,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理解、推导与应用;

    难点确定为:获得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的思路及公式的简单应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借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掌握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能较熟练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2.经历公式的推导,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学会观察、归纳、反思;

    3、通过合作交流、主动探究,体会数学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展开。根据这一教学理念,本节课我采用引导发现法、问题驱动教学法,以问题的提出及解决为主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分析和解决问题,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在学法方面,主要采用联系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法,自主性学习,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给出历史上有名的实例,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进入思考状态。设计意图:以问题的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为学习新内容做好准备。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已经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此时将学生带入下一个环节。)

    (二)探究讨论,发现问题(本节课的重点)

    首先给出探索发现1,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逐步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及归纳能力。

    接着给出探索发现2,由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2,从而归纳整理出求和公式1。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探索1的解决,已经积累了解决此类问题的经验,此时给出探索2,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同时顺利解决问题。

    最后给出探索发现3,此时提出问题3,学生结合前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归纳出求和公式一和二。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以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方式,运用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降低了知识的梯度,从而突出重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带入第三个阶段。)

    (三)公式应用,加深理解

    本环节主要是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难点。解决引入时候设置的问题,处理方法是引导学生从首项、末项及项数出发,使用公式

    (一)求和;(2)引导学生从首项、项数及公差出发,使用公式

    (二)求和。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提示学生应根据信息选择合适的公式。

    设计意图:反馈体验,解决引入时候设置的问题,使得学生体会到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实用性,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五)小结归纳,感知深化

    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习的知识、方法、体验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问题的处理,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堂结构,从而优化认知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布置作业,拓展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设计了A和B两种题目,作业A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作业B是对本节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板书设计:这样安排版面,使得本节课内容重难点突出,层次分明。

    五、教学评价:

    这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理念,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学习效果最优化。

    高中数学《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说课稿篇2

    课题: §2.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授课类型:新授课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其获取思路;会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前n项和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运用,使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规律,初步形成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通过公式推导的过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灵活性与广阔性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展现数学中的对称美。

    ●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n项和公式的理解、推导及应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小故事”:

    高斯是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高斯十岁时,有一次老师出了一道题目,老师说: “现在给大家出道题目:

    1+2+„100=?”

    过了两分钟,正当大家在:1+2=3;3+3=6;4+6=10„算得不亦乐乎时,高斯站起来回答说:

    “1+2+3+„+100=5050。

    教师问:“你是如何算出答案的?

    高斯回答说:因为1+100=101;

    2+99=101;„50+51=101,所以

    101×50=5050”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1)作为数学王子的高斯从小就善于观察,敢于思考,所以他能从一些简单的事物中发现和寻找出某些规

    律性的东西。

    (2)该故事还告诉我们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一种很重要的思想方法,这就是下面我们要介绍的“倒序相加”法。

    Ⅱ。讲授新课

    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1:Snn(a1an)

    2证明:Sna1a2a3an1an①

    Snanan1an2a2a1②

    ①+②:2Sn(a1an)(a2an1)(a3an2)(anan)

    ∵a1ana2an1a3an2

    ∴2Snn(a1an)由此得:Snn(a1an) 2

    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2:Snna1n(n1)d2

    用上述公式要求Sn必须具备三个条件:n,a1,an

    但ana1(n1)d代入公式1即得: Snna1n(n1)d 2

    此公式要求Sn必须已知三个条件:n,a1,d (有时比较有用)

    [范例讲解]

    课本P43-44的例

    1、例

    2、例3.由例3得与an之间的关系:

    由Sn的定义可知,当n=1时,S1=a1;当n≥2时,an=Sn-Sn1,即an=

    Ⅲ。课堂练习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1:SnS1(n1)。 SS(n2)n1nn(a1an)

    2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2:Snna1

    Ⅴ。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授后记

    n(n1)d2

    课题: §2.3等差数列的前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了解等差数列的一些性质,并会用它n项和 授课类型:新授课

    们解决一些相关问题;会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 项和的公式研究的最值;

    过程与方法:经历公式应用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有关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再一次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实用性,引导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数学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求和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首先回忆一下上一节课所学主要内容:

    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1:Snn(a1an)2

    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2:Snna1

    Ⅱ。讲授新课

    探究:——课本P45的探究活动 n(n1)d 2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pnqnr,其中p、q、r为常数,且p0,那

    2么这个数列一定是等差数列吗?如果是,它的首项与公差分别是多少?

    由Snpnqnr,得S1a1pqr 2

    当n2时,anSnSn

    1(pn2qnr)[p(n1)2q(n1)r]

    2pn(pq)

    则danan1

    [2pn(pq)][2p(n1)(pq)]

    2p.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2:Snna1 n(n1)d可化成式子: 2

    Snd2dn(a1)n,当d≠0,是一个常数项为零的二次式 22

    [范例讲解]

    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最值问题

    对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最值问题有两种方法:

    (1) 利用an:

    当a1>0,d0,d

    高中数学《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说课稿篇3

    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理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几何意义,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其求和。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获得发现的成就感,优化思维品质,提高代数的推导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掌握及灵活运用。2.难点:诱导学生用“倒序相加法”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采用“诱导启发,自主探究式”学法为主,讲练结合为辅的教学方法。

    2、学法分析:采用“自主探究式学习法”和“主动学习法”。

    四.课时安排:

    1个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等差数列的定义an+1-an=d(n属于正整数),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等差数列的等差中项2an=an-1+an+1,还有:若m+n=p+q,则am+an=ap+aq.我们应该怎样求a1+a2+„+an,其中{an}为等差数列,记Sn=a1+a2+„+an

    我们知道200多年前高斯的老师给他们出了一道题目,让他们计算1+2+就算出来了„+100=?当时10岁的高斯很快。高斯是怎样做出来的呢?他使用了什么简单高明的方法?

    1+2+„+100=(1+100)+(2+99)+„+(50+51)=50*101,所以1+2+„+100=5050,这就是著名的高斯算法,到后来,人们就从高斯算法中得到启发,求出了等差数列1+2+„+n的前n项和的算法

    (二)探究新知,发现规律

    从高斯算法中,人们怎样求出首项为1,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1+2+3+„+n的和? 首先1+2+„+n(1)n+(n-1)+„+1(2)

    2Sn=(n+1)+(n+1)+„+(n+1)(n个(n+1))所以 1+2+„+n=n*(n+1)/2 我们把上面的方法称为“倒序相加法”,也就是说高斯当时用的就是“倒序相加法”算出了1+2+„+100的和

    然而这个方法可以推广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定义:一般地,我们把a1+a2+„+an叫做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用Sn表示

    即Sn=a1+a2+„+an

    从高斯算法中得到的启示,对于一般的等差数列,其中a1是首项,d是公差,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表示

    Sn=a1+a2+„+an

    =a1+(a1+d)+„++[ a1+(n-1)d](3)Sn=an+ an-1+„+a1

    =an+(an-d)+„+[an-(n-1)d](4)两式相加得2Sn=(a1+an)+(a1+an)+„+(a1+an),有n个(a1+an)所以Sn=n(a1+an)/2(5)将an=a1+(n-1)d带入Sn=n(a1+an)/2中即可得到Sn=na1+n(n-1)d/2(6)(5)与(6)区别:第一个公式反映了等差数列的首项与末项之和跟第n项与倒数第n项之和是相等的;第二个公式反映了等差数列的首项与公差d之间的关系,而且是关于n的“二次函数”,可以与二次函数作比较。

    联系:将an=a1+(n-1)d带入Sn=n(a1+an)/2中即可得到 Sn=na1+n(n-1)d/2

    (三)知识应用,反思,提高强化知识

    例1:已知等差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2n+3,求Sn 解:因为an=2n+3

    所以a1=5, 即Sn=n(a1+an)/2

    =n^2+4n 例2:已知等差数列前10项的和是310,前20项的和是1220,求前n项和公式Sn 解:因为S10=10* a1+10*9*d/2=310

    S20=20* a1+20*19*d/2=1220 所以Sn=n* a1+n(n-1)d/2

    =4n+n(n-1)*6/2 =3n^2+n 习题1:设Sn为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若S9=72,求a2+a4+ a9=?

    解:因为S9=9a1+8*9*d/2=9a1+36d=9(a1+4d)=72

    所以a1+4d=8

    又因为a2+a4+a9=a1+d+a1+2d+a1+8d

    =3a1+12d =3(a1+4d)=3*8 =24

    (四)归纳总结

    对Sn=n(a1+an)/2 与 Sn=na1+n(n-1)d/2两个公式的熟练运用:注:已知条件不同时,公式的选择要依据已知条件,有利于很快的解决问题。

    (五)作业布置

    P45,1,2

    高中数学《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说课稿篇4

    一。新课引入

    提出问题(播放媒体资料):一个堆放铅笔的V形架的最下面一层放一支铅笔,往上每一层都比它下面一层多放一支,最上面一层放100支。这个V形架上共放着多少支铅笔?(课件设计见课件展示)

    问题就是(板书)“”

    这是小学时就知道的一个故事,高斯的算法非常高明,回忆他是怎样算的。(由一名学生回答,再由学生讨论其高明之处)高斯算法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发现这100个数可以分为50组,第一个数与最后一个数一组,第二个数与倒数第二个数一组,第三个数与倒数第三个数一组,…,每组数的和均相等,都等于101,50个101就等于5050了。高斯算法将加法问题转化为乘法运算,迅速准确得到了结果。

    我们希望求一般的等差数列的和,高斯算法对我们有何启发?

    二。讲解新课

    (板书)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

    1、公式推导(板书)

    问题(幻灯片):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公差为,由学生讨论,研究高斯算法对一般等差数列求和的指导意义。

    思路一:运用基本量思想,将各项用和表示,得

    ,有以下等式

    ,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似乎与的奇偶有关。这个思路似乎进行不下去了。

    思路二:

    上面的等式其实就是,为回避个数问题,做一个改写,,两式左右分别相加,得

    于是有:。这就是倒序相加法。

    思路三:受思路二的启发,重新调整思路一,可得,于是。

    于是得到了两个公式(投影片):和。

    2、公式记忆

    用梯形面积公式记忆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这里对图形进行了割、补两种处理,对应着等差数列前项和的两个公式。

    3、公式的应用

    公式中含有四个量,运用方程的思想,知三求一。

    例1.求和:(1);

    (2)(结果用表示)

    解题的关键是数清项数,小结数项数的方法。

    例2.等差数列中前多少项的和是9900?

    本题实质是反用公式,解一个关于的一元二次函数,注意得到的项数必须是正整数。

    三。小结

    1、推导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思路;

    2、公式的应用中的数学思想。

    四。板书设计

    高中数学《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说课稿篇5

    等差数列及其前n项和

    (一)D

    一、知识点梳理 1 等差数列的定义和判定方法 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3 等差数列的性质 4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5 等差数列前n项和以及各项和的有关性质

    二、 基础自测P95/1—5

    三、 典型例题:

    例1 、P92/例1及变式

    1例2】

    已知数列a1

    n的前n项和为Sn,且满足a1=2,an=-2SnSn-1(n2).

    1数列{

    1S是否为等差数列,请证明你的结论;

    n

    2求an的通项公式.、变式练习2】

    已知数列an,Sn是其前n项和,且Sn+1=4an+2(nN*

    ),a1=1.1设bn=an+1-2an(nN*),求bn;2设cann=

    2n,求证:cn是等差数列;

    3求an.

    3、 P92/例2及变式

    2练习:

    1、已知等差数列{an}中,a3a7=-16,a4+a6=0,求{an}的前n项和Sn. 2.等差数列{an}前n项的和为Sn,若S19=95,则a3+a17= __________

    3、P93/例3及变式

    3例4】

    已知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S4=2S2+4,bann=

    1a.n

    1求公差d的值;2若a1=-

    52,求数列bn中的最大项和最小项的值.

    5、数列{an}中,a1=8,a4=2,且满足an+2-2an+1+an=0(n∈N*).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设Sn=|a1|+|a2|+…+|an|,求Sn.四、课内练习 1.(2010·扬州一模卷)等差数列{an}中,若a1+a2=4,a9+a10=36,则S10=______.

    2、正整数按下列方法分组:{1},{2,3,4},{5,6,7,8,9},{10,11,12,13,14,15,16},…,记第n组中各数之和为An;由自然数的立方构成下列数组:{03,13},{13,23},{23,33},{33,43},…,记第n组中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为Bn,则An+Bn=________.3. 已知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2,若a1,a3,a4成等比数列, 则a2=()

    【【【

    A.3B.11C.13D.31 8242472等差数列及前n项和

    (二)DA.–4B.–6C. –8D.–10

    13、若一个等差数列前3项的和为34,最后三项的和为146,且所有项的4. 已知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a4=18-a5,则S8等于和为390,则这个数列有项;

    A.18B.36C.54D.72

    14、等差数列前m项和是30,前2m项和是100,则它的前3m项和

    5、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12,a2a313,则a4a5a6等于

    A、40B、42C、43D、456、等差数列aa

    n中,已知113,a2a54,an33,试求n的值

    7、已知数列an的首项为a1=3,通项an与前n项和sn之间满足2an=sn·sn1(n≥2)。

    1(1)求证:

    S

    n是等差数列,并求公差;

    (2)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8、an是等差数列,如果a1f(x1),a22,a3f(x1),其中f(x)3x2,求通项公式an9、已知6,a,b,48成等差数列,6,c,d,48成等比数列,则abcd的值为_________.10、已知等差数列共有10项,其中奇数项之和15,偶数项之和为30,则其公差是()

    A、5B、4C、 3D、211、设{an}是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a1a4a7a9750,则a3a6a9a99等于 ()

    A.-50 B.50 C.16 D.8212、若关于x的方程x2-x+a=0和x2-x+b=0(a≠b)的四个根可组成首项为1

    4的等差数列,则a+b的值是 是.

    推荐访问:等差数列 公式 高中数学 等差数列前n项和说课简短 等差数列前n项和说课稿一等奖 高中数学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案 高中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案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优秀教案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教案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教学目标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教材分析 等差数列前n项和说课稿ppt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