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的与时俱进

    时间:2021-07-12 04:00:0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引领和推动社会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发展实践历程,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理念不仅应时而变,而且不断升华,并逐步提升到新的视野、新的境界,真正实现了与时俱进。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与时俱进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1-0060-04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写进了自己的行动纲领。在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以改善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根本目的,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不断探索中国的发展之路,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不同的社会发展条件和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提出了不同的发展理念。纵观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理念的嬗变,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理念不仅应时而变,而且不断升华,并逐步提升到新的视野、新的境界,真正实现了与时俱进。
       一、发展目标:从“四个现代化”到“四位一体”
       目标是前进的方向。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不同历史时期,针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确立了不同的阶段性目标。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国内一穷二白、千疮百孔的局面和帝国主义对我国新生政权的不断颠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总结“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提出:要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进入过渡时期,党又提出并贯彻“一化三改”的总路线。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深入发展,党对中国未来的发展目标也日益明晰。1954年9月,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任务,1956年又把这一任务写入八大所通过的党章中。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党和国家领导人逐渐认识到科学文化在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中的重要性。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将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20 1960年,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毛泽东第一次完整地表达了“四个现代化”的思想。他说:“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116在1963年1月上海科技工作会议上,周恩来把农业现代化提到了工业现代化前面,把“科学文化现代化”改成了“科学技术现代化”,同时明确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四个现代化”作为我们的发展目标,为新中国发展勾画了一幅宏伟蓝图,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和劳动热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准确把握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认为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面临发展问题。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根本性、长远性、战略性问题,由此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科学论断。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继承和发扬了邓小平关于发展的理念,他从执政党兴衰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进一步作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科学论断。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和现实需要,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强调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随着我党对发展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我们党确立的社会发展目标也日臻完善。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国家”的发展目标;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发展目标;2007年党的十七大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发展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发展目标,使我国实现了由单一的经济现代化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转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发展模式:从“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如何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由于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独特的自然条件、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其发展模式的选择必须结合本国的国情和文化传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也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建国初期,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我们曾认为苏联的道路是按照历史发展规律为人类社会必走的道路,要想绕开这条道路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自然选择苏联式的由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党逐渐发现中国不能盲目照搬西方国家或其他国家现代化发展模式,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走自己的路。在借鉴了苏联发展模式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一个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发展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模式。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反思建国后中国现代化问题时认为:中国现代化出现挫折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而将苏联模式的种种弊端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附加在社会主义上,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能充分发挥。在深刻总结中国和世界现代化发展经验以及继承毛泽东有关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思想基础上,邓小平指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2]3“我们搞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2]29“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2]138由此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概念。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认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是相互协调和全面发展的事业,不但经济建设要上去,人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风气都要搞好,初步提出了相互协调发展和全面发展的模式。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新认识,为中国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三、 发展战略:由“赶超战略”到“新三步走”战略
       实现社会发展目标,必须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为此,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在社会主义制度刚刚确立之初,毛泽东等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希望缩短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低起点实现高目标,用跃进的步伐追赶欧美发达国家,提出了“赶超战略”,即用15年超英、20年赶美。结果犯了急于求成的错误,导致了“大跃进”的发生,造成了国民经济的严重混乱,使人民生活水平陷入极大困境。在总结教训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到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1963年9月中央工作会议在讨论制定国民经济长远规划时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设想。1964年12月周恩来在全国三届人大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宣布:“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的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3]为了保证贯彻落实“两步走”发展战略,党还制定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战略方针。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这个战略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推荐访问:中国共产党 与时俱进 理念 发展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