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从“中国关键词”看中国特色政治话语的对外传播

    时间:2021-07-05 12:03:3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2016年8月至12月,笔者在美国明德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短期访学期间,采访了在该院任教的华裔老师鲍川运教授。鲍川运教授在日内瓦联合国总部从事专职口译工作多年,后来到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从事翻译教学和研究工作。他参与了中国外文局高端翻译人才培养、“中国关键词”多语对外传播平台等多个项目的策划、研修活动组织或审定稿工作。本访谈以“中国关键词”项目实施为例,探讨中国政治话语对外传播所应秉持的理念、路径和方法。
      杨平:鲍川运老师,您好!很荣幸我能有机会在蒙特雷与您面对面交流。“中国关键词”多语对外传播平台作为中国外文局、中国翻译研究院、中国翻译协会承担的国家项目,经过短短两年多的努力,已构建起集外宣图书期刊、互联网、移动社交媒体为一体的中国特色政治话语多语种、多媒体、多形态的对外传播平台,成为向国际社会解读、阐释当代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思想文化核心话语的窗口,受到国内外受众的关注和好评。您虽身处国外,但却直接参与了关键词词条的英文翻译审稿工作,同时组织多名外籍专家对关键词的英文翻译问题进行专题研讨。我很想借此机会请您从中国特色政治话语对外传播的角度谈谈对此项目的具体看法。
      鲍川运:谢谢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对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我觉得“中国关键词”这个项目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现在外宣工作得到很大的重视,各种各样的研讨会、座谈会很多,也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思路、建议。宏观的和理论的讨论已经进行得很多,但是如何做,还是得落到实处。
      具体来说,我觉得这个项目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中国关键词”项目是外宣的一个具体实践。通过关键词看中国,让世人了解中国。这些关键词,每一个都有很深的内涵,是中国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理念、思想、实践的浓缩,通过关键词词条以及词条的说明,对中国政治、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可以管窥一斑。
      第二,“中国关键词”是政治话语体系构建的一个具体尝试。一个完整的话语体系,它的内涵应该是全面而丰富的。既有正式的对外宣讲,也有轻松活泼的故事,各种不同的方式构成一个完整的话语体系。关键词短小精简,一个词可以说出一大堆事情来,容易学,容易记,非常适合现代信息社会的节奏和学习习惯。再配上互联网和移动社交媒体的传播模式,比较适合现在碎片化的学习方式。
      第三,这个项目有助于实现中国特色政治话语翻译的统一和标准化。关键词之所以称为关键词,是因为这些词表达的基本上是中国政治社会中重要的概念、思想。这些词在中文本身就有它们的权威性,翻译自然也应该是权威性的翻译。再加上又是中译外,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与其让各个机构自行翻译,不如组织力量,提出准确适当的翻译,作为可参考的标准。过去比较成功的例子是新华社译名室编写的《英語姓名译名手册》和中国地名委员会编写的《外国地名译名手册》。例如前不久当选的美国总统Trump,他的名字在各种媒体中有的翻译成为“川普”,有的翻译成“特朗普”。但是用译名手册一查,就没有什么争议了,主流媒体一律翻译成为“特朗普”。中国关键词的翻译当然不可能像姓名或地名那样与原文高度对应,但需要更准确、更规范、更权威的外文表达。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研究院这些年一直举行的中译外研讨会,加上现在组织实施的“中国关键词”项目,为特色政治话语翻译的统一和标准化正在做出重要的贡献。这些翻译不一定成为绝对的标准,但是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第一批关键词的实际效果也已经显现,例如外交部网站和联合国口译部门已经正式采纳了关键词提供的译法,将“命运共同体”翻译为“a c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 而不是最初的译文:“a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杨平:在组织实施关键词项目之初,我们一直以为多语种翻译工作是难题和瓶颈,但后来在操作过程中发现,中文词条的编写实则是项目能否顺利推进和保证项目内容高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政治话语无疑代表了党和国家执政思想理念和方针政策。由于中外思维语言、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如果完全按照官方正式发布的报告内容的字面意思翻译出去,有很多内容国外受众可能难以理解甚至误解;但如果按照国外受众的思维文化及语言阅读习惯对中文进行重新改写和编辑加工,那么对这些代表党和国家声音的大政方针进行改写和编辑加工的自由度能有多大,项目组对此一直在讨论,但至今没有形成共识、找到答案。这些问题表象上看是话语形成、翻译转换和传播的方法问题,但从深层次看,我认为这涉及到话语体系构建和对外传播的理念问题。您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和问题的,在您看来,政治话语体系的构建和对外传播应该具有怎样的理念和视野?
      鲍川运:我同意你的看法,关键词的翻译固然很重要,但是中文词条的编写却是项目成功的关键。首先,我觉得这里有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我们先不说外宣,就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有两个基本原则非常重要:“适应对象”和“同一信息以多种方式传达”。思想、理念、大政方针是要往下传达和宣传的。有的时候确实需要“原封不动”地传达,以避免传达过程中的误解和歪曲,但大多数情况下,传达的目的是要让老百姓都知道,都明白。因此,需要考虑针对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同样的信息。原封不动地传达,表面上看是对原文的尊重和忠实,但实际上是一种不求甚解、不负责任的做法,是在以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进行传播,而不考虑受众的接受程度和传播效果。国家的大政方针是不能改写或编辑的,但是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大政方针,通过官方的正式报告发表出来,往往是一种高度浓缩的形式,出现很多“关键词”。对这些关键词深入地理解分析,可以发现里面实际上蕴含很多意思,而且很接地气。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如果照葫芦画瓢,受众不仅不感兴趣,而且还可能产生厌倦的情绪。注重受众接受效果,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理论上也有很多研究,但是实践好像与理论严重脱节。这种现象在其他方面也有表现。
      政治话语的对外传播应该遵循传播学的一些重要的科学理念和原则。在传播的过程中注意适应对象,用不同的方式或语言表达同样的信息,这样就不存在担心对原文进行改写或编辑的顾虑。简单地说,根据传播的对象和目的,该正式的地方正式,该通俗的地方通俗,应该有一个上下可以调整的范围,这样才是对外传播一种务实的做法。现在外宣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从讲道理,到讲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如果还是按照原来的理念去讲故事,这个故事仍旧会讲不好。我觉得“中国关键词”可以从自身做起,探索一个切实有效的特色政治话语传播方式。

    推荐访问:中国 看中 话语 关键词 对外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