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刍论贞观时期的教化思想

    时间:2021-06-23 08:01:4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贞观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鼎盛时期,它的统一与繁荣跟当时的经济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连。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思想基础,二者相辅相成,最终成就出“贞观之治”。文章对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化思想进行讨论,以期找出其中的优秀成分,为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贞观时期;教化;教化思想
      所谓教化,根据《古今汉字字典》的解释,“教”是指导,启发之意;而“化”有两个意思:一是改变,二是使人的思想行为向某个方面变化。可以看出,“教”与“化”合在一起,具有通过指导和启发使人的思想行为向某个方面变化的意思。唐太宗在自己的政治论著《帝范》中,多处论及教化,如“君德之宏,唯资博达。设分县教,以术化人。”(《帝范·建亲》)从其论述可以看出,他认为教化就是“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贞观政要·仁义》),即用仁义和诚信教育百姓,通过道德的弘扬移风易俗。然而,教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因此,教化可以界定为:统治阶级借助一定的载体进行的有目的、有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一、贞观时期的教化思想
      (一)实施德政
      贞观统治者鉴于隋朝统治者“不恤民事”,“民叛国亡”的教训,强调“君依于国,国依于民”,主张实施德政以“安人宁国”,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其“德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仁义为治国之本。“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贞观政要·仁义》)二是重民。“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贞观政要·君道》)德政的本质是统治者通过对自身的调节与控制来争取民心,以稳定政治秩序、让国家长治久安。实施德政不仅稳定了政治局面,也稳定了民心,可以看出,实施德政不仅是一种政治方略,更是一种化民之术。它对当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劝课农桑
      所谓劝课农桑,就是“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人民化育,农业茂而万姓安居。”①在《帝范·务农》中记载:“莫若禁绝浮华,劝课耕织,使人还其本,俗反其真,则竞怀仁义之心,永绝贪残之路,此务农之本也。斯二者,制俗之机。”贞观统治者认为务农和赏罚一样,具有制驭风俗,消除浮华风气的功用。劝课农桑在贞观时期以前就已被统治者所使用。只是贞观时期位于唐初,国家初定,经济发展变得尤为重要,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作为一个农业国家,经济发展与农业发展又密切相关,因此贞观统治者主张以农立国,并把教化手段应用到劝农政策实施的过程之中,在带领人民致富的同时,也移风易俗,教化人民。总之,劝课农桑使劝农政策和劝农实践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发展了经济,又使民众被驯服,巩固了统治。劝课农桑并非单纯的国家经济政策,更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政策,具有教化性质。
      (三)儒、释、道三教政治化
      贞观年间,儒、释、道并立的文化格局已经形成。统治者奉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加之三教又各有所长,故采取三教并行的策略,促使三教政治化,使它们逐步变为自己实施教化的工具。儒学“可以正君臣,明贵贱,美教化,移风俗,莫若于此焉”(《旧唐书·儒学传》),其宣扬的思想更符合统治者的需要,因此,贞观统治者极力推崇儒学。根据《贞观政要·崇儒学》的记载,他先是“诏停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稽式旧典,以仲尼为先圣,颜子为先师”。然后命孔颖达等诸儒编撰《五经正义》,并把这本书定为国学的教材。更为重要的是,贞观统治者沿袭隋朝的科举制度,增加科举选官的数量,提高科举选官的地位,使科举制度成为国家选拔任用官吏的主要途径。这就让全天下的仕子都学习儒学,用儒家的纲常名教等思想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以稳定和巩固统治秩序。道教的政治化主要通过道教理论家对道教教义的修改、补充以及李唐统治者的大肆宣扬而逐步实现的。成玄英等道教理论家从理论上明确道教的政治参与性,把治国之术与修道之义结合起来,让道教担当起道德劝导的角色。而李唐统治者则宣称自己是老子的后裔,尊老子为圣祖。道教政治化发挥了多重作用:一是以君权神授来号召民众,二是以道教的修道成仙、劝善诫恶、遵循纲常的说教来教化世人,三是以老子后代来提高名望,四是以黄老思想来治理国家,五是以道教抑制佛教的过度膨胀。这几点也是贞观统治者促使道教政治化的根本目的。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贞观统治者采取两方面的措施促使其政治化。一方面采取严格的措施管理寺院和僧尼,限制寺院和僧尼的数量过于膨胀;另一方面修建佛寺,大力支持玄奘译经。这二者看似矛盾,却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佛教为“异方之教”,“恐为理体之弊”(《贞观政要·赦令》),然而佛教所宣扬的孝亲忠君观念与统治者的忠孝观相契合,轮回业报论又有助于麻痹人民,巩固统治。贞观统治者促使儒释道政治化,既顺应了当时的思想文化格局,又使得儒、道、佛之间相互牵制,形成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繁荣多样的文化环境。
      二、贞观时期教化思想的现代思考
      (一)“以德治国”对“德政”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德政”思想是由先秦儒家提出来的,其核心内容是以道德来约束统治者的权力,规范统治者的行为。但是,它在先秦时期没有被应用于政治实践。贞观统治者鉴于隋亡的教训,把“德政”视为决定国家兴亡的要素,“德政”思想在贞观时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而“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它的提出指出了道德建设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地位。“德政”与“以德治国”存在着历史的继承性,二者都“符合‘内因是决定的因素’、‘治根重于治表’的原理,都注重道德教化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地位。”②然而,二者又有本质的区别。“德政”建立在自然经济和宗法等级制度的基础之上,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统治;“以德治国”建立在社会主义伦理关系之上,其目的是为了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规范,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因此,“德政”是人治下的“德政”,“以德治国”是法治下的“以德治国”,后者是前者在治国理念上的继承与创新。
      (二)“劝课农桑”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2011年2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笔者认为,“劝课农桑”的教化思想能够为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劝课农桑”的实质就是将教化手段应用于劝农政策之中,在带领人民致富的同时,也移风易俗,教化人民。我们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应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一方面用思想政治教育来提高农民群众的认识水平,推进农村的思想建设;另一方面扎实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各种群众文化活动,推进农村的文化建设,使思想政治教育涵化到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之中,使农村的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既相互渗透,又相互促进。总而言之,就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三)以适当的方式整合、引导社会多元价值观
      贞观初期,儒释道三教并存,它们为争夺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而不断发生冲突。贞观统治者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促使儒、释、道三教政治化,就是为了整合当时的思想文化格局,缓减三教的冲突。而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的局面,这不仅是市场经济中主体利益多元化的表现,也是经济全球化对人们价值观形成的冲击。面对多元并存的价值观,我们理应进行科学分析,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采取尊重与包容并举的态度整合与引导多元价值观,使表面看上去截然对立的价值观从冲突走向和解,达到一种相互制衡的状态。
      注释:
      ①《千秋教化》,完颜绍元著,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版,第74页。
      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刘新庚著,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第51页。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推荐访问:贞观 教化 时期 思想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