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规范社会化缺陷与个人犯罪行为

    时间:2021-06-16 12:02:3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规范社会化是社会化中与个人相关的至关重要的部分,指个人克服自然属性或消极的社会属性,在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上趋同于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过程和程度,包括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的社会化等内容。本文认为规范社会化的缺陷必然负面影响着接触、感受它的社会个人的观念和行为等,增加社会个体犯罪的概率。规范社会化出现了缺陷或错误,则个体将否定甚至有意违背规范内容和要求,冲破社会各种规范的约束,趋向悖德、违法犯罪。文中就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等方面的缺陷与个人犯罪行为关系展开论述,阐述了哪些规范社会化缺陷影响了个人犯罪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关键词规范社会化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中图分类号:D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1-013-02
      
      个体从出生开始,就与社会和自然界不断的相互作用着,开始不断的认识世界、反映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开始改造世界。在这个学习成长的过程中,个体意识逐渐形成和发展,个人的人格特征和社会品性也逐渐形成、完善、定型。
      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社会环境(包括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要求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的过程,即个体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如果说社会化意味着人格的成熟,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正确、完善的社会化。即使大多数人的社会化过程会是基本顺利的,但也有少数人在此过程中会出现或轻微或严重的缺陷,即出现了不完全社会化甚至错误的社会化,造成适应社会困难,人格缺陷严重,走向了违反犯罪道路。
      在不完全社会化或错误社会化进程中,规范社会化的缺陷至关重要。规范社会化,指个人克服自然属性或消极的社会属性,在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上趋同于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过程和程度。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短、程度高,那么其克服消极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矛盾运动的能力就越强,就会自觉地接受社会规范的指导。反之,个人社会化过程长、程度低,规范社会化就会出现缺陷甚至是失败。现实的社会规范被越多的社会成员所接受,而且接受的过程越短,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即越轨、违反、犯罪等行为就会越少发生。现实的社会规范被个人逐渐接受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
      社会的规范有很多种,个人的规范社会化的范围同样很大,如法律和道德规范、公司章程、学校制度、单位规章等都是人的行为规范,而且从犯罪学角度看,其中法律和道德规范尤为重要。
      一、道德规范社会化的缺陷与个人犯罪行为
      道德规范社会化是指社会成员通过互动、学习,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价值、道德意识,并按照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来支配自己的社会行为的过程。
      个体的道德社会化应该以自己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中的主流道德意识为参照,道德规范社会化的方向是由社会舆论来导向的。道德规范社会化的结果,是人具有明确的道德观念,如果个体遵守了社会的道德标准,就会感到心安理得并且得到社会舆论和他人心理支持;反之,如果个体做了破坏道德标准的事情,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否定、谴责并使自己感到内疚。个人道德规范社会化成功了,行为就会受到良好道德价值观的引导,远离悖德甚至违法犯罪等行为,时刻遵守社会舆论主流方向,坚持正确的道德观念、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但是,对于不同的社会人来说,道德规范是否成功内化会因人而异、因人所处及成长环境而异,总会有少数人道德规范内化不完全、错误、甚至失败,然后走向悖德、违法、犯罪……道德社会化缺陷对于一个犯罪意识的形成作用,不在于其道德内容的善于恶、美与丑比例的多少,而在于为犯罪意念、动机、目的的形成扫清了主观约束的障碍,并且提供了精神支柱。
      道德规范社会化的缺陷则导致最后的内心行为准则防线也被攻破,个人不再受道德规范约束力作用,加上内心深处已形成的反道德价值观,行为更加随意乃至肆意,个体趋向或必然发生错误、悖德、违规、违法、犯罪等社会所不认同甚至法律法规明文禁止的行为。
      所以,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道德规范社会化(内化)的成功与否和个人的犯罪行为发生、严重与否都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始终仍不能理解和遵守道德规范,则表明了他在道德规范化方面出现了障碍或错误,个人的人格和行为方式将会与社会主流格格不入甚至截然相反。而这些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无论从个人发展来说,还是从国家进步来说,道德规范社会化都应该是以成功内化到个人为最终目的的。
      二、法律规范社会化缺陷与个人犯罪行为
      法律规范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认识、学习、理解法律法规,来具有法律意识、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坚持遵守法律规范的行为的这一过程。
      具体地讲,法律规范社会化是指个体把法律这一体现统治阶级和国家意志的、具有强制性的特殊社会规范,变成自己所理解和接受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进而内化为个人心理品质的过程。法律规范社会化的结果,使个体不仅形成法律意识、学习掌握法律知识,而且能够按照法律法规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遵守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法律规范。在法律规范社会化中,个体法律规范意识化是至关重要的前提和环节,因为一旦形成了法律规范意识,就会具有守法行为素养,实质上便具备了个体的抵抗诱惑能力、行为自控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其完善与否,代表了个体法律规范社会化的成熟程度,是防止违法犯罪的重要关口。因此,法律规范意识实际上是社会有序发展的基本要求,是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意识,也不乏是统治阶级维护其利益的意识反映。
      法律规范社会化与道德规范社会化相辅相成,在社会化中深刻影响着个人的行为选择,它们有相同之处的同时却有着根本的区别:道德规范化的不成功和缺陷导致个人趋向违反道德标准,但由于道德规范是一种社会文化和主流意识的积累和精华,且并无强制的约束力,更无具体而严厉的惩罚措施,悖德行为的结局只是社会和他人的指责、唾弃等;而法律规范化若出现了缺陷,行为违法法律法规,则必然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因为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若行为人违法了刑法规范,则受到更严厉的刑罚惩罚,这远不同于悖德行为的结局。犯罪是对法律规范的极端藐视和践踏行为,也是法律规范社会化失败的极端表现,而强制力保障下的法律制裁正是维护社会法律规范权威的武器。
      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法律规范,是遏止违法犯罪倾向人走向错误深渊的最后一道防线,规范的社会化错误或不成功将导致个人违法犯罪的出现甚至整体社会犯罪行为的增多。所以,法律规范的社会化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在个人成长过程中,个人、学校、家庭都应该重视法律规范的教育和引导,使每个人都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的意识。
      三、家庭中规范社会化缺陷与个人犯罪行为
      家庭是指建立在婚姻、血缘、以及收养关系基础上的共同生产、生活组织形式。它是个体与外界进行交流与发生关系的最初的、最重要的方式,是构成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如果说社会病态产生了犯罪,社会产生了犯罪;那么,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基本细胞也是产生犯罪的“温床”之一。
      人从一生下来就是一个脆弱的生物个体,对父母和家人有较大的生活依赖感和较长依赖期,而这个依赖时期也正是他们从父母和他人那里接受社会规范、文化之时。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家庭成员的相处互动中,规范、文化意识和行为方式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彼此,这是一个不知不觉却对人影响深刻的社会化过程。

    推荐访问:社会化 犯罪行为 缺陷 规范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