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未完成的采访

    时间:2021-06-13 04:01:3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微型客车在“213”高等级公路奔驰。车窗外,清晨的秋阳十分明媚,稻菽飘香,关河上游两岸的青山绿水格外绚丽。我一边欣赏着远近高低的自然景色,一边思考着今天的采访提纲。近来这段日子,有十来位同志受县统战部及相关领导的邀请,下乡去采访我县曾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清匪反霸等经历中国革命战争和建设的部分健在的老一辈农村复员退伍军人。其目的是要把他们过去的战斗历程和英雄业绩收集整理,编辑成一本文集,留传后世,发扬光大。这个任务是光荣而有意义的。今天要采访的对象是1952年入伍的胡云华,住玉灰村丫口社。8点半钟,手机响了,对方传来热情,清亮的中年男人语音:“老刘,你好,很对不起,因为忙,我先下社办些事,在新桥沟社学校等你,好吗?”“可以的,我来找你。”我回答时刚好到了公路旁边的石灰村境内。下车后走上了村野小道。
      山村的早晨空气特好,仿佛进入了绿色的大氧吧,绿茵茵的玉米正挂着硕大的苞米,那亮晶晶的红缨格外耀眼,间种的红薯、芝麻、海椒、苏子长得青幽幽的,还有那些大大小小的南瓜、丝瓜、黄瓜,在花和叶下的藤蔓上更是可爱极了。放眼望去,一幢幢红白相间的砖楼民居在群山之中自然地散落着,晨晖下,有勤劳的人们在收摘园中果实,清溪头时见着装艳丽的小顽童在嘻戏,哼着歌儿:“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景色诱人,步履轻快,顺着水泥路梯上坡一段后,却迷了路。那梯步引我走到了两三户农家平房之间,忙打听路径,走出门来的几个人都关切我去哪里?一位50来岁的女人热心地给我指路说:“这点是瓦房社,你进来吃了饭再走,何支书在上边的新桥社,再过20分钟就到了。”主人好客,我心温暖,心中忙事,便道谢辞过。久违了的新桥小学,我在20多年前任翠华区教研员时是到过的,方位明确。干脆走毛坡路找去算了,我拿出相机,把那些心仪的景观拍下来。
      在新桥学校旁的社长家,何支书刚好开完一个自然村的社员会,他抱歉地说:“本该等你一起来的,但今天我要在关河这边的新桥、白杉、金竹、丫口四社分别的召开急时会议,现在还有三个社没有去,我先陪你到胡之华家采访,开完会我来接你回村上,可以吗?”“好的,给你添麻烦了,谢谢你。”我说。四十来岁的村支书兼村长是个精明、健壮、办事干净利落的人。可能是多年做民政工作的习惯,现在退休了还会那样,一路上与何俊权支书聊起了他们村的工作及其它。
      上坡的路越来越窄了,接近中午,太阳火辣辣的,弯曲崎岖的山路中乱石有些绊脚,我显得有些累,背心出汗了,粘乎乎地贴紧着肌肤。走过白杉、金竹两社,跨过进入丫口社的岩沟,越走越陡的小路边长满了荆棘杂草,好几个坡坎是抓住岩草爬上去的。我问支书:“你挂勾的片区在河这边,这路你走得多吧?”他淡淡地笑,说:“习惯了,老刘,你可要走稳点。”“这种路,以前走的还是多,只是现在好像老了,赶不上年轻人快当。”我说。我们在岩沟边捧了些凉水喝,又抖起精神赶路。
      这一坡路赶了两个多钟头,进入丫口社,在一户姓胡的家门口站住。这房子在一个岩咀头上的小坪子头,屋后约300米处矗立起一座高大的山巅,这山巅左右方均隔着仅100米的沟壑,又矗立起两座岩头。岩上岩下虽显出刀削的岩壁,但山头的树、岩脚的草、村坡的庄稼和核桃、吊杉等大树相衬着天上的白云,几只飞旋的鸟儿鸣过,伴着茅草房前“汪汪”叫唤的小狗和衣衫略旧的孩童那惊疑的眼睛……热情的胡家连声请支书和我进屋。攀谈中,认识了主妇也姓刘,更是有说有笑的亲热。他们忙着烧水、做饭、倒茶、斟酒,温暖备至。饭后,胡云华的老伴下坡来接我们,她很高兴,说想不到你们又来了,这回我叫他好好地说给你们听。
      胡云华今年83岁了,瘦削偏矮,身上衣衫褴褛,黝黑的脸上堆满了皱纹,头发苍白,眼神有些呆滞,行走略显迟缓,耳很背,记忆力减退。当知道我的来意后,很是激动,但说起过去的革命经历却断续而不能清楚叙述,大意是:该老同志于1952年正月间应征入伍,从大关县到本市的镇雄县武装部工作,参加了当地清匪反霸后期的艰苦斗争,1954年春复员回家,在家乡曾多次参加民兵作训,后务农至今。我今天热罗罗的心情,此时真有些许失望,因为这样,2000字以上的采访文稿肯定是泡汤了。忽而,感到自己不该这样想,人总是会老的嘛,而且我面对的是一位值得我敬重的人。我问他们:你现在有什么想法没有?他们说:感谢党和政府,每月都发给一些钱补助生活,何支书他们时不时还来看我。平淡的回答,我的心着实酸酸的。临别,便留给老胡一件不算旧的T恤衫和100元钱。
      顺着下山的坡路,找到丫口社下边的白杉社谢社长家,支书说我在丫口采访那会儿,他开完了金竹社的会议。白杉社的社员正等着他,他也刚到。社长家的小平房背坡向坝,坐落在一片土地肥沃、庄稼茂盛的绿坪之中。屋里的摆设精致清爽,沙发、茶几、电视、冰箱、灶具、厨柜一概如新。坐满了老的、年轻的男子、妇女和姑娘们,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何支书身上,他传达了近来县、乡领导的农村工作精神,提出了今天要做的工作:①新农合(医疗);②新农保(养老保险);③最低生活保障及残疾人工作;④计生宣传及妇女医学监护;⑤秋收、秋种准备工作;⑥草改、坡改及粮补政策解释;⑦农村安全防范(水灾、火灾、防盗、饮食卫生等);⑧农村经济收入状况调查;⑨党团员组织生活及发展;⑩植被及野生动物保护;?輥?輯?訛动员新生入学,关心和支持教育教学工作(石灰全村有在校生320人,今年有5名学生考上大学)。其中对最低生活保障情况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评议,大家一致认为去年已纳入的14户都较为合理,今年有4户困难户中的4人也应该给予低保补助。有人问:山林野猪现在比以前多了,经常出没遭塌苞谷、红薯、洋芋,怎么办?村支书说:国家野生动物一定要保护,你们不能伤害它,但是可以由社长带几个核实一下庄稼受损情况报给村上,以后适当弥补你们的损失。大家还讨论了好多社里的其它问题才散会。
      谢社长一定要留我们吃晚饭,还说:老刘同志是第一次到他家。盛情难却。席间,那些着实新鲜的南瓜、四季豆、洋芋丝、洋荷、苞谷及香菇、腊肉做满了一大桌,社长敬酒,大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不经意间,支书、社长向我摆起了村里的一些发展变化。
      石灰村属玉碗镇,24个社,有人口3746人,部份苗彝杂居,多为汉族。该村自古居滇川五尺古道要冲,距县城五公里。高等级公路经中线沿关河通过,东岸的11个社已通乡村公路,县内早有名气的大坪子五星煤矿就在东岸山麓。李子坪公路沿线占有较好的自然优势,上世纪60-80年代盛产石灰,曾为县城及周边的房屋建筑作出很大贡献。所以,村东一带的经济状况较好。民风朴实。石灰小街历史悠久,自古就是古道上的驿站之一。约在1968年前小街南头尚有一座十分精致、高大的石质节孝牌坊,据说为前清年代所建,现存遗迹,是该村人们的骄傲。现在的小街上重新修建了村委会办公楼、学校。水泥地板街道两边还铺了地砖,种上了桂花树,显得整洁、清幽。民居楼房鳞次栉比,商铺连接家家户户,开着电视、打着手机……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了。今年,县乡领导联系了云南省老干局挂勾石灰村,正在规划一些新的经济发展项目。
      当谈到村西一带13个社的问题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提到公路没有通到的10个社。三十来岁的谢社长说:这些年上级对我们的支持是很多的,但我现在最想办的一件大事是早日修通上坡来的小公路,如果哪一天公路通了,我们就抓紧改造旧房,农用物资上得来,农特产品出得去,再办起农家乐,搞起旅游业,还想搞起生猪基地、土鸡基地,种植粽粑叶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何支书说:“我们村上已经有这个想法,很快会写一个报告上去。”我相信,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实现!
      我和支书在回村委会的小路上走黑了,他坚持要用摩托车送我回县城。公路边我招呼到了小车,我很感谢这位作风实在、精明能干的村干部和我一起经历的一天。“谢谢!”“再见!”我目送着慢慢地穿行在夜幕中的他和摩托车及车灯……
      作者简介:刘子发,原大关县残联副主席、理事长,退休干部,云南南学学会会员。昭通大关人,1990年毕业于辽宁刊授党校,当过中小学教师,曾在《云南民政》、《云南南学》、《昭通报》、《大关文学》、《大关南学》等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近百篇。
      【责任编辑 杨恩智】

    推荐访问:未完成 采访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