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著名书法家刘艺的博大精深

    时间:2021-06-06 16:04:1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yhsj/yhsj201005/yhsj20100528-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yhsj/yhsj201005/yhsj20100528-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yhsj/yhsj201005/yhsj20100528-3-l.jpg
      刘艺先生是一位集书法组织、书法创作、书法研究于一身的中国书坛风云人物。他的书法精于今草及章草,并擅行、楷、隶诸体。法度严谨、风格清健秀逸,洒脱自然。他的作品先后入选历届全国书法展览,又曾参加香港“中日书法交流展”、东京“中日代表书法家展”、台湾“当代中国书法精英展”、温哥华“当代中国画名家展”等国内外大型书法展览。
      
      在中国书法家的领军行列中,颇有长者风范的刘艺老先生可谓首屈一指!虽然他年事已高79岁,但雄风不减当年,墨海笔会应接不暇。一幅庆贺人民大会堂50周年的书法长卷仍笔力遒劲,气势丰沛,呼之欲出,令人耳目一新。日本书法家渡边寒鸥先生曾在《寄刘艺大兄》一诗中唱道:“骚坛今日著大名,一别三年忆雅兄。”
      说起刘艺先生“博大精深”的书法人生,与他身边一直默默守护着他的妻子崔改平是分不开的。笔风墨舞,夫唱妇随。夫人崔改平娇小玲珑,作画却气势磅礴,沧桑厚重。无论长松大壑,还是层峦叠嶂,间或江南山水,都是笔墨滋润蕴藉,意境高峻深远,气势奔放雄浑,颇具韵味。她的每幅画作上都有刘艺先生的书法题字,可见夫妻伉俪感情至深,共创人生辉煌。
      
      广博的学识来自日积月累
      
      刘艺原名王平,别署王实子,亦号醒庐主人。1931年1月25日,刘艺诞生于北京,祖籍台湾台中市。他生长在一个有浓厚艺术气氛的家庭中,其父刘锦堂(又名王悦之)1921年毕业于日本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是台湾第一位留日画家。他上世纪20年代初来到北京,一面从事艺术教育,一面投入到创造一种具有自己独特风格、以写实为基础、富有东方色调的西洋画,发表过不少引人注目的作品,成为与徐悲鸿、林风眠同时期的中国新美术运动的先驱之一。可惜因病误诊英年早逝,那时刘艺仅有6岁。父亲弥留之际对妻子留下遗言:“孩子不要再学美术。”这句话有为父的感慨,与鲁迅先生说的“莫作空头文学家”有相似之处。
      先父的敬业精神给刘艺后来从事书法事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刘艺自幼喜欢书画,由于父亲的遗言,他未向绘画方面发展,却未放弃写字。家里挂着名人墨迹,有明代王守仁的楷书六条屏,也有清代及当代文人墨迹。这些对刘艺学写字起到了启蒙作用。他常常徜徉在家藏的碑帖字画中留连忘返,手指描画。上小学时,孟宪章先生是刘艺的第一位写字老师。他以颜、柳楷书为范本为刘艺打下了大楷的基础。此后,刘艺参加全国第一届书法展览的作品即是柳字正楷,正得力于童子功。
      青少年时期的刘艺生活在艺术气氛颇浓的家庭,其时,他也深受酷爱京剧艺术的母亲的影响。母亲时常带刘艺兄弟三人去听戏,还常将父亲创作的西洋画一幅幅拿出来欣赏。刘艺终生爱唱几句京剧。他以为,京剧拖腔的抑扬顿挫与书法行笔有类似之处,特别对写草书能产生韵律和节奏方面的联想。刘艺在北京读完高中,因参加爱国学生运动的关系,他放弃了名牌大学,于1948年进入解放区到华北大学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山西任教。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他被派往越南接办华侨学校,任教导主任。1958年回国后,他先后在中侨委《侨务报》和国家地震局地震出版社任主编和副主编等职。
      本来刘艺好像与后来专门从事的书法艺术无缘,其实家风的启迪和熏陶一直在他恬静的心灵中久久凝聚,待机喷发。1949年以后,汉字似乎要走拼音化道路,因而十几年中他没有再坐下来临帖练字。但刘艺在《侨务报》任主编期间坚持用毛笔改稿,没想到这习惯成自然的工作为他此后成书法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朋友送给他一本启功先生临摹柳公权字的小册子,自此他开始进行较正规的书法训练,由此竟一发而不可收,字是愈写愈好,最后与启功先生成为挚友和同行。当年他常常登门求教启功先生,谈书法、谈文学、谈诗词格律
      
      伟大的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刘艺天分高、手眼高、站位高,得益于他的修养和勤奋。长期的教学、编辑工作,使他在中外语言、文学、历史、数学、物理、美学、组织工作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全面积累,为书法构架起“书外功”的宽博基础。他从不以身居书坛高位和已有的成就而自傲自满,总是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的要求。他说,写字不宜过早定型,要留有发展余地,否则成了框框,就不易突破。艺术的生命在于变化出新,换一支笔,用不同的纸,改变一种情绪,作品面貌都会发生变化。
      刘艺从小对小篆下过工夫,规矩整严,饶有韵味。他一贯提倡书法家要广泛涉猎的思想。他的理论文章《论全国书法篆刻展》获得了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二等奖;在《中国书法学报》专刊发表的《书法鉴赏与创作》被《新华文摘》转载,并被收入“中国学术年鉴2004年度艺术学科优秀著作”。对理论工作的持久兴趣,尤其是他以中外对比研究切入书法研究的理论探求,也展示了他广泛而宏阔的视野。
      笔底波澜一生的刘艺在当代名家中也是翘然自立的。他的精神世界里是一脉相承的民族特色、人文精神,亦即业内强调的格调、意境、品味。在他的创作实践中,孜孜以求的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独立品行,超越自己、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与现代审美相一致的艺术精神。他毕生潜心研习书法和书法理论,于创作实践和理论都有建树。70余年的书法之路催生了不少白发,硬朗的身板也渐渐变得瘦削,但精气神依然支撑着这位智者。坚韧和毅力,追求和永不服输成了他坚定的人生目标。
      刘艺在不断提高自己艺术素养的同时,更注重自己人格素质的修养。他对年轻书法家互相模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做派很不以为然。刘艺认为:书法是很有感情的东西。书法绝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照着别人写,你就得奖了,这是把创作给曲解了,把创作简单地缩小为“工夫”了。刘艺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书坛领域全方位进取并卓有成效,使他在书法领域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精湛的书艺源于勤学苦练
      
      刘艺在少年时代没学过草书,但很喜爱它,故而自这时起在这方面下了较大工夫,主要是临帖。往上临是《书谱》、《十七帖》;往下临是怀素《自叙帖》、《千字文》,黄山谷的长卷,祝枝山的条幅,一直到王铎的各种墨迹。他也注意观赏毛泽东的草书,对父亲留下的名家墨迹也常常拜观,愈钻研愈发现自己的性格适合写草书。刘艺性格活跃,思维敏捷,体力也好。他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了向大草发展的方向,重点吸取怀素草书的技法和王铎草书的章法及气势。这期间,他对王铎的生平和艺术进行了较多的研究,翻译了一些论文,在王铎书法国际研讨会和国内报刊上发表。除主攻草书外,他还广泛涉猎各种书体和观摩各种法帖,眼力、手法渐长。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绵延长达30多年,这在刘艺是全面积累、厚积薄发,行书佳作频繁问世,形成了自成一家的风格。其奔腾飞动的笔势,流变跌宕的线条,生出一簇簇青春的生机和情感的旋律;其结构形象的角逐格斗则展现出“来不可止,去不可遏”的气势。
      刘艺的草书艺术,古朴而清新,激昂之中见文雅。他于张旭、怀素的奔放激越之中融进了颜真卿的浑穆和宽厚,大气磅礴,豪情激荡。1992年秋,他参加淮南《中日书法家精品展》的草书《滕王阁序》、《琵琶行》以及第六届全国书展的六尺条幅《杜甫旅夜书怀》等作品,就是在大草方面的代表作。他不仅具有娴熟的笔墨技巧,更有对古典诗文的深刻把握。无怪乎启功先生阅过草书《琵琶行》长卷后,当即题跋十行,将审阅此卷视为“新春最初眼福”。
      刘艺的书法创作又是多方面的。除大草之外,他兼擅楷书、行书、隶书,近年所作章草也别有情趣。他写楷书,可以写颜写柳,也可以写魏,尤以云峰刻石写的出色。其用笔圆融,结体宽舒,运笔如风,气势豪放。他把更多精力投注在笔墨宣纸上。理论与实践并行。先观后悟,观悟结合。学而思,思而学。跨越魏晋至宋、唐、秦、清时代,品悟古代书家的精髓笔法,崇尚笔墨韵味的表达。精研传统,学通承变。老一辈雄风不减,并且积极创新。他所书的洋洒俊逸的古风体草书长卷,为日本人所折服。他粗放用笔,笔墨的丰富及完整性,包括诗书画的统一协调。奔放的笔墨,磅礴的气势,无不感染着人,给人以联想和借鉴。他能充分掌握各种技法的线条、笔墨的特有规律;笔风墨舞好。他说:“跳舞唱歌年轻时达到高峰,书法恰恰相反,艺术走向老辣沉着。”人书俱老。烟熏火燎的东西,一团火慢慢缩回来,热度不够温度不行。讲究书法火候,火苗高由红变白,白热化。
      
      深厚的底蕴彰显事业辉煌
      
      刘艺原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创作评审委员会主任、编审,现任中国书协顾问,兼任炎黄书画院副院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书画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常说,处在中国书协的领导岗位,就必须思考书法艺术如何在我们一代得到继承、发展和提高。十几年来,他竭其精力,尽其才智,忘我地操劳奔波。他参与组织了全国第二届至第六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第四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第一届、第二届中日友好书法展,以及多次国际书法及刻字交流展和邀请展,并主持了各次重大展览的创作评审工作。此外,他还经常辗转于全国各地,主持和参加了许多专业或群众性的书法活动,与各地书法家和众多书法爱好者见面,成为朋友。他常常循循善诱青年书法爱好者:把纸叠成格写草书不会写出成功作品,草书作品首先要看整体效果,看精神,看气势,不单单看一点一画和一个字。并要提高字外功,要在文学修养上下工夫。他认为,现在提倡精品意识,鼓励出精品,精品当然需要精心创作,获奖作品也应属精品范畴。但精心与精致未必能等量齐观,只有“神采为上”才是东西方艺术共同的标准。
      为把书法这一极富民族特色的艺术继承和发扬下去,刘艺在纷繁的组织工作和勤奋的临帖创作之余,撰写了60多篇书法论文和译著。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对书法创作中倾向性问题的研究和对中外书法历史与现状的比较研究。由于领导和参与了成千上万的稿件,因而能够准确、全面地把握各个时期书法创作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他所撰写的《四届全国书展的关键性问题》、《十年来书法创作倾向的演变》等文,对于匡正时弊,指导创作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他曾三渡东瀛,四访香港,赴澳门,走狮城,举办作品展,广交朋友。1984年秋,在河南安阳国际殷墟笔会上,刘艺以中英日三种语言致词,让人感到耳目一新。正是由于他在英日两种外语方面的优势,使得他能够广泛阅读资料,翻译和撰写了《内藤湖南的书法观》、《中国书法在大陆以外的发展与演变》等文,为广大读者了解海外书法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及其与祖国大陆书法的异同比较方面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受到普遍欢迎。

    推荐访问:书法家 博大精深 著名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