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教师流失的管理学分析

    时间:2021-05-29 00:05:2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战略的实施,以及农村中心城镇的规划发展,出现了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地向经济发达地区聚集的现象。教师流动在很多地方,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出现了失控现象,造成了不合理的单向流动:教师从贫困地区流向本地区中心城镇,从内地流向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从公办学校流向民办学校。教师流失已经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流失原因的管理学分析
      
      长期以来,许多发生教师流失的学校都把目光移向外界,盯住社会大环境,希望通过国家和政府的努力,通过提高教师待遇来稳定教师队伍,却忽视了学校内部的科学管理。实际上,学校管理的不科学,致使学校教学环境差,是教师流失的重要原因。 
      1.管理理念
      众所周知,教育管理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都来源于企业管理的理论,企业管理中的科学管理理论对学校管理理论有着很深刻的影响。企业管理中的科学主义源于有着“科学管理学之父”称号的泰勒。泰勒对人性的认识是“经济人”,这种人性假设是从享乐主义的哲学观点出发的。管理学家沙因把“经济人”的假设归纳为以下几个特征:“人是由经济诱因来引发工作动机的,其目的在于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经济诱因在组织的控制之下。”因此,人被动地在组织的操纵、激励和控制之下从事工作;人以一种合乎理性的,精打细算的方式行事;以及人的情感是非理性的,会干预人对经济利益的合理追求,组织必须设法控制个人的感情。科学管理理念反映在教师管理上就是过分追求量化。在这样的理念里,人成为“机器”和“工具”,人的情感、尊严、直觉、价值和需要很容易被忽略。在这一假设前提下,管理者在对人的管理中必然要采取“命令与统一、权威与服从”的管理方式。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把人看作物件一样,忽视了人的自身特征和精神需要,只注意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满足,把金钱作为主要的激励手段,把惩罚作为有效的管理方式,采用软硬兼施的管理办法。大多数学校管理者由于“以教师为本”、“教师发展第一”等人本主义管理理念的缺乏,往往仅要求教师服从学校组织的安排,而很少顾及教师的利益,很少满足教师的心理需要及职业发展需要,不注重对教师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关注,使教师无法在教学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导致教师流失现象的出现。
      2. 管理模式
      目前我们大多数学校采取的管理方式为理性模式,是一种重机械、重权力、重章法的管理方式方法,该管理模式具有重规范、程序、量化、逻辑的特点,它是组织机构管理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也是获得效益和效率的最直接手段。此种模式强调组织中证实和结构上的要素,强调通过理性方法寻求组织的目标,它们的不足都是对人性中非理性因素的漠视。我们现在的教师管理就属于这样一种单一、机械的理性管理模式。相对于其他社会群而言,教师这一群体有着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与传统制度管理模式的不相容性。由于目前我们推行的学校管理方式是较为严密的等级模式,即十分注重上下级之间的服从关系,又因为学校是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组成的组织,一般说来专业技术人员具有较强烈的民主参与、自我管理的意识。这种“模式”与“意识”在客观上就有潜在的矛盾;同时学校管理者只强调集体制,自上而下的命令式管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无法提高,教学环境差阻碍了教师的从教热情,从而导致了教师的流失。
      3.管理目标
      管理目标是学校某个阶段期望实现的结果。实行目标管理、产生目标激励作用是有一定条件的,再则同样的目标对不同的教师个体而言,激励作用的大小也是不尽相同的。只有当人把某种需求作为一种目标时,才能在心理上产生达到目标的愿望,激励的作用就由此而产生。如果学校设置的目标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承载力和内心需求,那么对教师个体而言,该目标是缺乏现实意义的,工作的投入程度就会降低,甚至还会产生消极情绪。如现在某些地区的学校为了深化学校管理改革,实施目标管理,采取了“封闭式管理”、“半军事化管理”的做法,其主要的用意就在于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它不仅针对学生,而且也针对教师。学校在上课期间大门紧闭,任何人不得出入,学校管理者要求教师实行八小时“坐班制”,规定集体办公,教师不得轻易离开教室或办公室,学校领导要进行若干次的随意检查,只要不在教室或办公室,就是缺勤,就要罚款。这种重管制轻理解的管理方式容易造成主客体之间的对立。这种管理是一种消极地、防范性的、行政性的管理,其结果是限制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拉大了教师和管理者的心理距离。这种不顾教师身心健康的呆板的管理方式,严重的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导致教师产生了逆反心理,造成了教师的厌倦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教师产生离开的强烈愿望。
      4.管理制度
      就教师而言,与教师的切身利益相关的管理制度,是最能引起教师关注的。比如说在任务选择、职务晋升、福利待遇、考核奖惩、进修机会等方面的制度,在其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引起冲突,其起因主要来自客观或主观因素导致的“不公平”。在学校组织中,对教师利益分配有决定权的并非在教师,而在学校的管理者。管理者在利益分配时虽然努力追求着公平,但由于教师工作是无法用一个标尺去度量的,真正意义的利益公平分配是无法用一个标尺去度量的,真正意义的利益公平分配是极难做到的。除了一些管理者确有不当管理行为外,一些教师对“公平”的理解的主观性、片面性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许多教师十分关心自己的利益,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取得相应的报酬,但在横向比较后,由于有较浓的个人色彩,倾向于过低评估他人的绩能和过高评估自身的成果,“利益分配不公”的想法随之而来。如一些校长往往根据个人好恶,任人唯亲,在学校里论资排辈现象严重,教毕业班的教师,年年都是那几个人,使很多青年教师没有锻炼的机会,没有发展的空间,工作成绩得不到领导的认同,心里不服输,但又无可奈何。同时,在聘任中经常出现“关系聘任”、“感情聘任”、“权力聘任”的现象,造成了许多不合理的、人为的被动流动。
      5.管理方法
      现有教师管理的方法主要借助章法制度和量化指标,强调制定完善、严密的规章制度,强调对教师的监督和控制,强调“服从性”、“计划性”、“统一性”,强调定量评价;教师积极性的调动和激发主要通过奖金、福利等物质性、经济性的刺激以及动辄罚款、下岗等危机似的方式来实现。我们的教学管理,其中涉及对教师的管理和要求更是体现出鲜明的理性化管理色彩,无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个性和创造性。教师考核上明显的讲究“数字化”,即把考核内容细化成繁多的指标,并附之以不等的分数使之成为一个体系,用来考评教师。这种定量评价有其可取之处,但是它把一些无法细化甚至根本就不适合细化的内容也进行细化,如思想态度、意志情感等等,这样容易使考核的结果失真,甚至挫伤教师的积极性。
      
      二、结论 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是通过对人的管理来组织和科学运作人、财、物、事、信息等其他管理要素,从而协调和完成各项管理内容。所以现代学校的管理需要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育人的管理思想。管理者应该转变观念,做到依法治校、以德治校,不应该以人治校。管理者应该明确“管理”中既要有“管”,但更要突出“理”,“理”就是规律,要求各项管理工作都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构建现代学校的管理模式,健全现代学校的管理制度。同时建立稳定机制,从管理角度留住人心,留住人才,稳定教师队伍,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专业发展空间,从而最终实现教师和学校的共同成长。□

    推荐访问:管理学 流失 教师 分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