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论“二战”时期日军坦克兵种的滞后

    时间:2021-05-25 16:01:5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与西方列强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陆军,在军事学术的诸多领域表现出明显的滞后。其中,坦克兵种的弱小是最典型的例证,这主要体现在坦克的质量、数量以及战略战术的运用上。由于坦克部队的建设直接涉及国家经济实力、战备技术水平以及军事思想的演进等基本方面,所以对其进行重点探讨,或许最能反映问题的实质。
      关键词:二战;日军;坦克兵种
      中图分类号:K313.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9)07-0141-07
      作者简介:马军,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上海200235)
      
      一
      
      与坦克“硬件”建设最直接相关的是坦克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而其主要依托是该国冶金业中的钢铁工业和机械制造业里的汽车工业的状况。钢是制造坦克最重要的原材料,钢产量是衡量国家钢铁工业水平的最佳尺度。1939至1945年间,日本的钢产总量为4800万吨,苏联是它的1.9倍,英国是其2.1倍,德国是3.9倍,美国甚至达到了10.6倍。坦克工业的可用钢量受制于国家的钢产总量,日本在前者上的劣势要比后者更为明显。除去民间用钢外,它还需要制造大量的船舶舰艇,维持一支与美国相对抗的庞大海军,这对钢产量位居后列的日本来说,负担是极重的。因此,日本陆军,特别是坦克兵种所占的用钢比例和绝对数量势必要比欧美列强小得多。战前,日本的钢产量就已无法满足其军需工业及机器制造业的需求,不得不依赖进口。1931年至1934年间,日本输入钢制品共达22.75万吨,便是明证。战争爆发后,随着军工规模不断扩大,日本更是感到钢产量严重不足,“只好靠收集全国的废铁,甚而剥夺居民的一部分金属用具,拆除花园和私人领地上的铁栅,用木柱代替电车路的金属柱子”。1944年以后,收集国内废铁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但毕竟杯水车薪,于事无补。
      坦克是运动的钢铁,钢铁要装上轮子,必须紧密依赖汽车工业的发展。在20世纪30、40年代,日本的汽车制造还远逊于包括意大利在内的欧美列强。大多数企业由外资经营,其产量甚至连平时的需要都不能满足,每年都必须输入大量的外国汽车和汽车发动机、曳引机等部件。民族汽车企业起步较晚,虽然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但仍旧发展缓慢。在欧美,当小汽车已成为普遍交通工具时,日本所拥有的只是限于少数人的高级车和公共汽车而已。一般来说,汽车工业和坦克制造业的规模是成正比的,两者犹如母子关系,前者预示着后者可能发展的潜力。从1930年至1945年的16年间,日本汽车总产量是398947辆,最高年份在1940年,达57330辆。同样是1940年,苏联生产了14.54万辆汽车,德国约30万辆,英国也有40、50万辆,而美国竟达447.1万辆,超过日本16年总产量的10倍。由于日本“汽车工业规模甚小,故其机械化师团的装备,绝不能及英美的规模”。
      日本贫弱的钢铁和汽车工业,注定了其坦克制造业绝难有大的作为。日本迟至1926年才开始试造坦克,此前主要是向英国购买“MK—IV”和“MK—A”坦克,向法国购买“雷诺-F17"’轻型坦克。1927年2月,陆军技术本部车辆班模仿雷诺坦克设计的第一号战车,在大阪兵工厂和一些民间会社的协作下终于研制成功,它重12吨,时速25公里。第一号战车在富士山下进行了变速、爬坡、越壕以及火力射击的检验,基本上达到了设计要求。1929年4月,大阪兵工厂又研制出第二号战车,重9.8吨,一门57毫米火炮,一挺6.5毫米机枪,装甲5至17毫米,最大时速26公里,最大行程120公里。该车在从东京到青森的长途试行中表现良好。它在投产时应军方要求增重到11.5吨,并定名为89式中战车。另两种主战坦克,即95式轻战车和97式中战车则分别制成于1935和1937年。在此期间,日本还先后研制成其他一些辅助战车和装甲车。30、40年代,日本从事坦克和坦克部件生产的厂家主要有:川崎汽车厂、大阪兵工厂、小仓兵工厂、名古屋兵工厂、石川岛兵工厂、东京瓦斯电气公司、相模造兵厂、三菱重工业、日立制作所、日野自动车、日本制钢所、汽车会社、新淘铁工所、神户制钢所、池贝自动车等。坦克制造企业95%属于民营,其余5%属军营,生产能力总体较低。具体情况参见表1:
      
      1931—1945年,日本15年间的坦克总产量是6510辆,其中95式轻战车和97式中战车占了大头,分别是2374辆和2300辆。这15年的年均产量仅400多辆而已,即使是1937年到1945年。年均也不过701辆。考虑到战时坦克车辆的整批损坏,如此低产显然很难满足军方的需求。事实上,30年代中期就已有人对日本战时坦克生产的窘境作过预计:日本坦克车生产在战事初起半年中,不能超过五百辆,下一年不能超过一千三百辆。军队现有的和存储的坦克车亦达一千二百辆,但是战争初期半年所需的坦克车数却是三千三百辆,所以,日本在这个期间,它必须从国外输入一六○○辆。在下一半年中,所需坦克车数是二千七百辆。因此,日本所需输入的是一千四百辆”。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实际上杜绝了自己从国外进口坦克的可能性。与此同时,由于与美军作战主要是海空战,因此急需制造大量的飞机和舰艇。这样,陆军兵器的生产不得不让路,以致出现相对缩小,有时甚至是绝对缩小的趋势。最明显的莫过于为了将钢材割舍给海军而对坦克生产实施的压缩。日本的坦克工业在1943年达到1165辆的最高年产值后,被迫缩减了轻型坦克的生产,并几乎完全停止制造中型坦克。
      
      坦克的质量和数量属于“硬件”范畴,通过数据比较,日军坦克在列强中的位置便能一目
      除意大利外,欧美列强在坦克产量上都对日本构成了压倒优势。英国是其6.1倍,而美、苏两国竟是其20倍以上。日本区区4800辆的坦克产量,长期战争必定捉襟见肘。
      至于坦克的质量,可参见表3:
      
      10吨以下为轻型,10至20吨为中型,20吨以上为重型,这是日军划分坦克级别的通常尺度。但就欧美的标准而言,20吨以下均属轻型坦克。因此,日军的主战坦克实际上都是轻型的。它和欧美坦克综合比较中的主要技术弱点是:火炮口径小、装甲薄弱、速度慢、行程短等。这在实战中直接导致了火力、防护力、机动性和持续力的低下。此外,在悬挂装置、发电和传动装置、液压气动装置、机件坚牢度、无线电通讯、光学器材等方面也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当时欧美军事人士对日本坦克有这样一些评价:“日本的坦克是陈旧的,相当于30年代初欧洲式坦克”、“日本坦克的技术品质都很低劣,它没有冲击用的重坦克,也没有快的和加快的坦克。这些坦克大半是轻的和中型的……就欧洲的标准来说,这是非常平凡的”。在总体性能上,日本坦克比苏、美、英、德各国整整落后了一个时代,而仅能与意大利为伍。最好的例证是1939年7月4日苏日诺蒙坎战役中的坦克交战,双方都投入了100辆左右的坦克和装甲车。苏军的T28型和T130型坦克吨位大、装甲厚、行动半径大、火炮射程远、射速快。而相比之下,日军坦克

    推荐访问:兵种 日军 滞后 坦克 时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