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现阶段我国安置帮教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1-04-28 20:00:5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本文重在总结我国的安置帮教工作的实践经验,分析目前我国的安置帮教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面临的挑战,在重新犯罪原因实证调研和中外安置帮教工作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创新、完善我国安置帮教工作理念和制度的对策和建议,推进安置帮教工作制度化、法治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安置帮教;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简称安置帮教工作,是在各级政府领导下,依靠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进行的一种非强制性的引导、扶助、教育和管理活动。安置帮教工作是确保刑释解教人员顺利溶入社会,预防其重新犯罪,进行社会综合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国目前社会处于剧烈的转型时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和社会机制都发生深刻的变化,安置帮教工作面临新的挑战,由于种种原因,安置帮教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亟待澄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安置帮教工作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各级政府和部门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一大课题。
      本文在总结我国的安置帮教工作的实践经验,分析目前我国的安置帮教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面临的挑战,在重新犯罪原因实证调研和中外安置帮教工作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创新、完善我国安置帮教工作理念和制度的对策和建议,推进安置帮教工作制度化、法治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关于安置帮教工作的对象定义:“以人为本”,改变“刑释解教人员”的歧视性称谓,实现安置帮教对象的去污名化,以利于其顺利融入社会
      安置帮教工作的对象是刑释解教人员,具体是指刑满释放5年以内和解除劳教3年以内的人员。刑释解教人员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称谓。随着学界以人为本思想和人权理论的发展,很多学者认为刑释解教人员、两劳人员等称谓带有“标签”色彩,将导致其自我形象认同的偏差以及社会成员的排斥,不利于他们顺利回归社会。2002年10月1日生效的《浙江省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办法》将沿用了几十年的“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教人员”这种特殊的称谓,用“归正人员”所取代,这种称谓体现了对那些曾因违法犯罪而被司法机关或矫正机构处理后重回社会者的人格尊重和人文关怀。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人恢复为“正常人”。2013年11月15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宣布,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因此,“解除劳教人员”的称谓更失去其存在意义。刑释解教人员经过国家规范的约束和改造,重新走向社会,在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如果继续给他们以标签色彩浓厚的“刑释解教人员”称谓,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不仅与我国的社会进步和法治文明水平相悖,而且他们的权利也得不到很好的保障,极有可能诱发他们再一次犯错甚至犯罪,对社会稳定也埋下隐患。建议推广浙江省的做法,在全国将刑释解教人员统一更正为归正人员为宜。
      二、关于安置帮教工作的对象范围:原有的安置帮教工作的对象过于狭窄,应当扩大安置帮教对象的范围
      (1)通常认为,安置帮教工作的对仅限于是刑释解教人员,随着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废除,在我国完善违法行为矫治措施之前,原有的劳动教养对象其中一部分属于特殊主体,主要是吸毒成瘾者和卖淫嫖娼者,在强制隔离戒毒和收容教育之后,不能放任不管,因为这两种人在没有安置帮教的干预下是极其容易“重操旧业”的,应当将这两种人也纳入安置幫教的范围。
      (2)我国目前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施收容教养制度。在我国,大量犯罪调查结果显示,初次犯罪的年龄越低,重新犯罪(本文所说的重新犯罪是犯罪学意义上的,与刑法学意义上的累犯、惯犯概念不同。)的可能性和危害性就越大。并且,初犯以青少年为主,重新犯罪则以壮年和中年人为主。据最高人民法院提供的数据显示,1999年至2009年,全国法院判处未成年人犯罪总数年均递增率为12.87%。且青少年犯罪不仅在初犯罪率中的比重不断加大,重新违法犯罪率也较高,成为社会治安一大重症。因此加强对违法犯罪青少年,尤其是解除收容教养后的青少年的安置帮教工作对社会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3)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是近年来社会变革中逐渐衍生出的一个特殊群体,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是典型的弱势青少年群体,他们在社会上由于家长服刑遭受社会歧视,如果对这一群体没有及时进行干预和帮助,他们极易心理扭曲、敌视社会。社会变迁使得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发生了改变,三代及三代以上的传统家庭明显减少。到20世纪90年代,住房条件的改善为亲代和子代提供了各自独立生活的可能,导致家庭小型化趋势更加明显,无法指望其他家庭成员来帮助,生活的困难、亲情的缺失极易导致他们迫于生计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极端的话,甚至酿成如去年震惊全国的“南京幼女饿死事件”[1]的人寰惨剧,造成极大的社会伤害。这两个女童的母亲是吸毒女,曾被治安处罚、父亲则正在监狱服刑。因此,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应当纳入安置帮教的范围,对于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帮扶工作应当属于安置帮教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这一群体的帮扶将造成极大的社会良性循环效益。此外,对于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生活及学习问题的帮扶活动,防止服刑人员因被监禁而隔断与家庭的联系,对促进服刑在教人员在监所真心悔改、安心改造具有重要意义,许多地方如福州市、珠海市已经认识到对这一群体的帮扶工作的重要性,已经开展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排查帮扶活动。
      三、应当建立健全刑释解教人员的社会危害风险评估体系,并根据其风险评估级别分类帮教,进行有针对性的安置帮教措施,分配安置帮教资源,预防其重新犯罪
      60年代以来,人们普遍意识到导致服刑人员犯罪的原因,除了内心的“恶”,还有其家庭问题、受教育问题、就业问题,等种种原因。如果仅关注服刑人员内心的“恶”,仅对服刑人员实施监禁,忽略其他等方面的问题,服刑人员重新犯罪不可能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帮助服刑人员解决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有助于控制重新犯罪。在这一前提下,安置帮教工作被理解为主要是指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扶和安置工作,包括职业技能培训、生活保障、就业安置、进行文化教育,甚至心理治疗等方面的工作。这种对于安置帮教工作的理解过于片面。据调查,刑释解教人员尤其是刑期长的刑释解教人员具有犯罪易感性,所谓犯罪易感,是指已有违法犯罪经历所形成的心理与行为习惯使刑释解教人员的心理与行为结构具有再犯罪的内在可能性,相对于一般社会人群更容易滋生犯罪心理以及认同和选择犯罪的行为方式。据对天津市2005年当年入狱罪犯的问卷普查,33.5%的重新犯罪人员认为重新犯罪的最主要原因是,认为改造几年不合算而应加以补偿或发泄,21.1%的重新犯罪人员认为是一时冲动,此二者比重分别为第一和第二位。[2]而北京市监狱管理局2004年底对在押重新犯罪人的一项调查显示,有16.6%的重新犯罪人属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他们没有社会责任感,没有后悔心和内疚感,没有道德感和做人的良心,极端自私,自我为中心达到病态程度,只要是对个人不利就会想方设法实行报复。[3]安置帮教工作不仅是指对于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扶、安置、对于有危险犯罪人格、具有反社会心理、敌视心理、报复心理、亏本心理和侥幸心理的刑释解教人员,应当进行管理和监督。安置帮教工作应当建立健全刑释解教人员的社会危害风险评估体系,并根据其风险评估级别进行分级管理,分类帮教,采取有针对性的安置帮教措施,分配安置帮教资源,预防其重新犯罪。毕竟预防重新犯罪是安置帮教工作所追求的目标。

    推荐访问:帮教 现阶段 安置 存在问题 对策研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