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从世界经济版图变迁看“枢纽型网络城市”的未来

    时间:2021-02-27 04:01:4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未来,将有三股看不到的力量影响甚至决定新一轮城市化的走向。那么,一线城市中,谁将是赢家?
      一线城市的房价经过过去十多年的飙升,已经锁定在一个高位。但你必须知道,中国的城市化尚未完成。
      未来,将有三股看不到的力量影响甚至决定新一轮城市化的走向。那么,一线城市中,谁将是赢家?
      第一股力量是市场。中国的“普遍城市化”已走过高潮,二三线城市住宅库存高企,而“大城市化”方兴未艾。未来,生产要素将继续向东部沿海集聚,当中国人从农耕走向海洋,一线城市中将有重量级的航运枢纽脱颖而出。
      第二股是全球化的力量。英国脱欧,欧洲小国的市场割据和恐袭的不确定,将成为欧洲经济的定时炸弹,而太平洋两岸将成为新的增长极。中国的一线城市,必须重新思考如何将自己接入这一轮新的跨国增长浪潮。因此,高效连接亚太经济带的航空枢纽呼之欲出。
      第三股力量最为关键,它是城市的创造力。一座城市会拿出什么样的策略来对接以上两股力量,推动自己成为新一轮“大城市化”的赢家。显然,唯有创新。一个城市必须成为科技创新型枢纽,积聚最好的人才、最顶尖的技术、最具企业家精神的创新资本,才能最终胜出。
      某种意义上讲,这可能是中国一线城市的“又一轮洗牌”,输家将难有翻身机会,而赢家更加一骑绝尘。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政经第一城”的北京、承载外资旧梦的上海、年轻的深圳,以及低调务实的广州,一线城市必然根据自身禀赋的不同,选择各自的道路。
      广州选择了“建成枢纽型网络城市”的发展战略,这是新时期广州城市发展的历史选择,更是一座城市的历史责任。
      这一城市发展战略的历史性选择背后有何创新和深意?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回顾数百年来特别是互联网时代以来,世界经济版图的变迁。

    海洋时代需要航运枢纽


      谈中国一线城市的未来,必须回到中国历史的最深处。因为,中国城市的发展史,本质上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迁徙史。
      历史上,在华夏主体民族形成之后,中国人曾经历过两个方向的大迁移。先是由西向东,再由北向南,这种迁移也是一种经济现象。它出于人口的生存需要—比如躲避战乱,背后也有生产力和技术条件进步的推动。
      松软的黄土、茂密程度适宜的森林、源于雪山的拥有稳定流量的河川,它们都非常适合原始技术条件下的农耕和渔猎,因此中华民族最初的生存地是在西北黄土地带。非洲、南美洲之所以无法诞生媲美四大古国的文明,很大程度在于这些地区的河流,比如尼罗河、亚马逊河,其流量受雨水影响大,不稳定,所以无法孕育和集聚发达的文明。
      随着青铜、铁器先后使用、农耕技术的飞跃,以及人口的增加,中国人开始东迁。帝制王朝或者分裂时代,除了将长安作为首都外,很多政权都长期将洛阳作为“东都”,这背后都是人口和经济东西转移使然。
      然后是南迁。历史书对于中国人南迁的描述汗牛充栋,本文不再赘述。最后,经过长期的东迁和南迁,在中国人进入工业时代之前,农耕的中国在版图上形成了一条“胡焕庸线”:自黑龙江瑷珲至云南腾冲画一条直线(约45°),线东南半壁的36%的土地供养了全国96%的人口;而西北半壁64%的土地仅供养4%的人口。
      但随着中国人进入工业时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华民族进入了另一次大迁移。这一次迁移的方向,和以前两次方向相似,但目的则更加明确—面向海岸线,特别是向集聚着大工业的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三大沿海发达地带迁徙。
      人口的大迁移也形成了中国城市地位的更迭。在农耕时代,以及工业时代的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城市只能被分为两类,即首都和非首都。
      首都自然不必说,它是全国所有资源的中心。地方治理基本上是根据中央安排“画地而治”,而地方城市的形成,也并不是生产要素自然积聚的结果,而是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和利益分配过程的副产品。
      在工业时代的市场经济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形成模式开始发生本质转变,过程变得更加市场化。北上广深成为了中国的“一线城市”,这里集聚着中国最高质量的生产要素,最好的企业群体,以及最具雄心的年轻人。
      大城市化还将继续。横向对比来看,日本的三个大都市圈集中了将近70%的总人口,生产了全国74%的GDP。而中国,显然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接受《南风窗》记者采访时曾说,按照中国的人口规模和经济模式,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未来人口达到5000万也有可能。
      经济学家的话只是一种对大城市化的善意估计,未必成真。但中国的“大城市化”的确还有空间。从本质上讲,新一轮“大城市化”,也是中华民族从一个农耕民族迈向工业民族,从内陆时代迈向海洋时代的过程。因此,成为国际性的航运枢纽,这是赢家的必然选择,而广州基础优越,必须当仁不让。

    全球化时代需要航空枢纽


      2016年6月16日,中远集团散货运输有限公司成立大会在广州举行。中远集团散货运输有限公司是全球海运散货第一大船队,航线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个港口。
      一家公司成立是个“小事”,无需大书特书,但它却暗示着广州的大未来。作为一座曾经的“海洋城市”,广州正在恢复它昔日的荣光。
      乾隆年间,清政府把广州作为全国唯一对外贸易口岸,史称“一口通商”, 中外贸易在清政府指定的“十三行”进行。不过,这并非广州真正的荣光。历史上,广州作为中国的大港,是“自然选择”而不是中央政府“特许经营”的结果。
      隋唐时期,广州便是中国四大港口之一,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但一千多年以来,广州、泉州、扬州、宁波(明州)等四大港口,仅有广州和宁波得以延续繁荣。
      因为,除了战乱、朝代更迭和自然环境变化(比如水道淤塞)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农耕时代和工业时代,对港口的需求是不同的。

    推荐访问:版图 世界经济 枢纽 变迁 未来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