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时间:2021-02-24 04:00:1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是影响我国区域发展的主要问题。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经历了从平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到协调发展的战略的转变。这一战略调整的过程,是我国历代领导集体在科学的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所做出的战略决策。本文通过对建国以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过程进行梳理,并对此进行理论分析,最终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 战略调整 理论分析
      一、前言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中,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差距,更明显的是经济质量的差距。而经济质量的差距是由人力资源,创新和技术等因素造成的,这种质量上的差距在短时间内无法有效的消除。因此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的差距将会长期存在。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
      (一)平衡发展阶段(1950——1980年)
      第一阶段,1950-1963年,在区域经济发展和布局上将全国划分为沿海和内地两大经济带,在沿海侧重于对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在内地侧重于建设新的工业基地,工业布局开始由沿海向内地转移。
      第二阶段,1964-1980年,在区域经济发展和布局上把全国分为一线,二线和三线,经济建设和工业布局的重点放在三线地区,特别是深入内地的贵州、四川东部和南部、陕西南部、湖北南部等地区。
      第三阶段,1973-1980年,在区域经济和布局上沿用沿海和内地两大经济带的划分,但经济建设和工业布局的重点则由内地向沿海发达地区逐步转移。
      平衡发展战略改变了旧中国经济发展布局极端不合理的情况,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缩小了东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差距,使中西部区域的经济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
      (二)非均衡发展阶段(1978——2000年)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表示,我们在经济政策上要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从而起到积极的带头示范作用。邓小平的中心思想是要对我国进行有重点的,有梯度的不平衡的发展战略。这个战略表示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向是优先发展东部地区,让东部地区成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的重点,并且与中西部地区保持差距,然后有次序,梯度的对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进行发展,逐渐缩小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最终实现我国共同发展。
      (三)协调发展阶段(2000——2018年)
      我国为了增强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的支持力度,在“九五”计划末期先后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和中部崛起的战略。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的理论分析
      (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的原因。
      一是政治原因:我国当时面对的国际环境的有了很大的改变。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周边不断发生战事和争端。很多重大事件都使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认为帝国主义很有可能对我国发动侵略战争。我国把备战这一目的放在首位,注重國防建设。70年代后期,国际形势缓和,我国也顺势改变了区域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认为和平和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因此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二是经济原因:我国各地区的区位优势在从封闭到开放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我国的自然资源从东至西递增的趋势,而社会资源却是从东至西递减的。中西部地区因其地处内部且自然资源丰富,所以在建国后至改革开放时期,中西部地区的适合备战的区位优势使其成为发展重点。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选择。
      西方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劳动、资本和技术这三大要素是区域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劳动力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会因为工资待遇有选择的从低工资的区域向高工资的区域流动,但是,资本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会从高工资区域流向低工资区域。区域经济平衡增长正是因为劳动和资本这两个因素相反的作用力所造成的。但是,不论因为什么,只要区域间的发展存在差距,发展好的地区就会不断积累有利因素,导致落后地区的发展更加的困难,区域间的差距就会日益扩大。
      (三)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双重手段的综合运用。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各地区的区位优势差异很大,所以为了协调区域的发展,我们必须建立相应的调节机制。我国从建国后的30多年里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三线”建设时期造成了很多资源的浪费,且经济效益极低。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了与我国现实相符的运行机制,也就是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相适应的机制。
      四、对策建议
      在新的历史条件,东部地区的优先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相比,经济的抗压能力较强,且市场经济更发达,经济更加服从市场规律,政府干预较少。现阶段,东部地区应着重经济质的发展。因此,东部地区对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需求更加迫切。
      我国提出的三大战略,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三大战略”使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逐步走向整体性和全局性,通过“三大战略”的支撑,我国的区域对外开放将进一步走向深入。“三大战略”与四大板块统筹发展,构建全面的区域发展局面,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我国广阔的地域面积、差异较大的禀赋状况,决定了 “一刀切”的区域政策不可取,必须在准确把握国家战略方向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实际需求,构建差别化、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体系,也就是区域政策的精准化。
      【参考文献】
      【1】孙久文.我国区域经济演进轨迹及其总体趋势[J].改革.2017(07)
      【2】张玲.“一带一路”战略视阈下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2017(14)
      【3】杨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现状及路径选择研究[J].区域发展.2017(4)

    推荐访问:经济结构 优化 区域 调整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