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绿色生态观在泉州古民居建筑中的体现

    时间:2020-12-24 20:01: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社会经济在迅速发展,经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与此同时,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伤害也不容忽视。为了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号召,保护生态环境,各行各业都应加强绿色发展,建筑行业也不例外。在众多的古民居建筑中,泉州古民居建筑所体现的绿色生态观最为典型,值得所有建筑设计师学习。本文主要从我国绿色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现状入手,探讨绿色生态观在泉州古民居建筑中的体现。
      关键词:泉州;古民居建筑;绿色生态观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024(2016)22-0076-02
      引言
      “土地平旷,房屋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的理想境界,同时也是我们现代人所奢求的一种美好的生活。由于我国进入了工业化时代和信息化时代,利用科学技术战胜了疾病、饥饿、文盲和贫穷的同时,也威胁到文明的存在,人类开始进入“自我毁灭”的模式,城市扩张、砍伐森林破坏生态资源再生是导致这种现象的首要原因,而多数生态资源都消耗在建筑的建设及使用过程中。所以加强建筑的绿色建设非常重要。
      1我国绿色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相关文献中指出,建筑行业消耗的物资占全国物资总消耗的15%-20%,我国建材生产和建筑能耗占全国能耗总量的25%左右。由于使用实心粘土砖建设房屋,每天大约需要10万亩田地用于烧砖,一方面占用了自然空间,消耗了土地资源,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了自然水文状态和空气质量。在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造成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到国民的生存环境。为了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号召,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必须要加强建筑行业的绿色生态建设。
      2泉州古民居建筑与生态环境的联系
      从耗散结构理论来看,如果一个地域的领域足够大,资源足够多,那么就会形成一种自循环体系,所以我国古代的自然地理形态是良性的生态环境,泉州的古民居建筑更具有生态意识和地域特色。泉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地处东南沿海,气候宜人,植被丰富。在宋朝泉州港口是世界上第二大港口,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当时,和南洋、印度、波斯等国家有较为频繁的贸易往来,有很多海外人士都侨居在泉州,对当地人文和建筑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形成了现在非常有特色的泉州古民居建筑。
      德国著名生物学家在1866年发表的《有机体的普通形态学原理》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生态学的概念,将生态学定义为关于有机体和周围外部世界关系的一般学科,外部世界则是指广义的生存条件。绿色生态建筑是指建筑物在规划和设计时,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因素,在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为人们提供无害、低能、舒适、健康的空间,拆除之后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也非常小。泉州古民居建筑多是就地取材,运输成本、建设成本都比较低。由于当地生产石材,而且地处沿海,所以牡蛎壳灰建筑和石头建筑比较常见。这种建筑物不仅是色彩丰富、质地坚硬,而且耐腐蚀防潮,不容易生青苔,冬暖夏凉,舒适低能好。由于使用的材料都是有机物材料和石材,所以拆除之后也不会对环境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
      3绿色生态观在泉州古民居建筑中的体现
      泉州古民居建筑的绿色生态观主要体现在墙体上。泉州古民居建筑的墙体具有防卫性功能,具有分隔空间、防盗隔音、遮风避雨等作用,墙体的用材主要取决于当地的建筑材料和资源。泉州古民居建筑的墙体建筑材料主要包括壳灰、石灰、石头、竹子、木材、红砖等,墙基部分主要材料是石材,建筑以穿斗木结构居多。由于墙体的承重量较小,所以对墙基的深度要求不高,只需要1-2层的花岗石铺设作为墙基即可。
      3.1河卵石墙、山石墙
      泉州河边、山体附近的古民居建筑多采用这种墙体。利用河卵石、山石的自然形态,大小对垒、高低错落砌筑出来的墙体朴素大方、美观。据了解,泉州石材的储量目前已经超过了10亿立方米,主要是花岗石,可用于石塔、桥梁、堤岸、路面、台阶等砌筑。如:拱圆1503年建设的洛阳桥和拱圆739年建设的开元寺石塔都是用石材建造的。可见,泉州在建筑中运用石材的历史非常悠久,在古民居建筑中也常用石条盖屋顶、铺楼板、砌墙。并且石料经过磨、剔、凿、掏等一系列工艺,可以生产出各种人物花鸟装饰品、栏杆、石柱、窗框等建筑石雕制品。泉州当地居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保持历史文化和景观的连续性,在建筑形式的选择上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和气候特征,因地制宜,最大限度的利用当地资源和可利用材料,保持建筑风格和周围环境相协调。
      3.2大牡蛎壳墙体
      泉州地区的渔业非常发达,生产牡蛎,所以泉州的部分古民居建筑也使用牡蛎壳作为墙体的建筑材料。小的牡蛎壳可以烧制成壳灰,大的牡蛎壳可以砌筑成建筑的外墙壁。牡蛎壳墙体的砌筑方法和砖墙相似,在墙柱部位用牡蛎壳有规则的砌筑。牡蛎壳墙体不仅坚固耐用,隔热隔水,而且装饰性强,在阳光的照射下色彩非常鲜艳,美丽大方。泉州地区在很早以前就开始用壳灰、牡蛎壳砌筑墙体,《泉州府志·城池》中明确记载了宋代时期,泉州太守叶廷硅用壳灰来巩固城基。新中国成立以后,泉州也一直在生产壳灰,从目前来看,泉州壳灰的产量在不断上升。泉州石壳灰近年来产量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泉州石壳灰的產量和需求呈持续上升趋势。
      3.3土胚墙、土模墙结构
      土墙成本较低,可以就地取材。在土墙底部需要砌筑1米左右的砖石护脚,以免雨水浸入室内。石护角的厚度可以和土墙一样后,也可以略厚于土墙,墙体厚度为35厘米左右。砌筑方法为:壳灰和旧房屋瓦砾土渣以一定比例混合,将牡蛎壳烧制成粉末,制成并夯筑三合土墙,三合比例为三份大沙母、两份黄土,一份壳灰。土胚墙、土模墙结构砌筑的墙体颜色统一,纹理均匀,有隔热、隔音效果和冬暖夏凉的功能,比较经济实用。建筑从建设材料运输到建造、使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不仅会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还会产生很多污染物质。据了解,每生产一顿熟料水泥,就需要向大气中排放一吨的二氧化碳,进而导致温室效应。所以建筑行业节约原材料,采用可再生、环保材料是当前大势所趋。泉州古民居建筑中的土模墙建筑是环保型的典型建筑形式,冬暖夏凉,适宜居住,还可以减少空调的使用,节约能源。当前,环境污染和资源损耗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号召。建筑行业也应学习泉州古民居建筑的绿色生态观,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以泉州古民居建筑为榜样,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保护生态环境。
      3.4出砖入石
      这是一种材料可再利用、经济实惠美观的墙体形式,是利用碎砖石混合砌筑的墙体,在泉州古民居建筑中最有特色的墙体。据相关资料记载,在明朝万历年间,泉州发生了8级大地震,倒塌了很多房屋。后来人们就地取材,利用倒塌后的残砖碎瓦进行混合砌筑,砖瓦横向砌筑,石头竖向砌筑,到一定高度之后,再调换砌筑方式,确保墙体受力状态均衡。出砖入石的墙体一般墙厚为30厘米,前后砖石对搭,使用壳灰土浆粘合,材料合理搭配,形成一个完整的墙体,颜色红白相间,具有美感。即使是现代的建筑,也可以看到这种类型的砌筑形式,审美价值较高。出砖入石的墙体属于循环再生性建筑形式,利用建筑材料再生的特点,对旧建筑进行改造和再利用,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
      4结语
      古民居建筑是历史的见证者,同时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记录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泉州古民居建筑所体现的绿色生态观是泉州古民居建筑最突出的特点。在21世纪,我们要充分领悟泉州古民居建筑中绿色生态观的精神实质,传播绿色生态、绿色建筑的理念,促进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推荐访问:泉州 体现 绿色生态 古民居 建筑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