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第一时间\第一现场_第一时间第一现场

    时间:2020-07-16 07:23:3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玉树突发7.1级大地震,新华社对外部以英文“特急电”率先向海外发出准确消息,随即进入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报道状态,展开不间断滚动报道。24小时内,新华社对外密集播发英文稿40余条,被外电全部转发,成为外媒最主要的信息源。
      第一条关于震中和震级的精确消息,率先报道地震遇难者数字,第一个使用“玉树”电头,第一条发自现场的特写,首次接受CNN连线采访……新华社对外英文报道一连串玉树地震首发新闻,生动地诠释了中国媒体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报道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
      作为新华社玉树地震对外报道的组织者之一,笔者希望通过回溯一系列关键的报道细节,呈现中国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不断走向成熟的理念与技巧。
      
      率先向海外播发精确消息
      
      4月14日一早,新华社对外部负责地方新闻报道的国内室编辑在做例行新闻监控时,惊见一条网上消息:青海发生7级地震!编辑又查外电,发现路透社报道援引美国地质勘探局消息称在西藏发生6.9级地震。面对两则差异明显的消息,编辑赶紧联系青海分社,但分社总编室也刚得知消息,至于震级和地点等关键信息,正在核实中。编辑又登陆中国地震局网站,也未见相关消息发布。
      幸亏,编辑很快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网站找到准确消息,于是,英文特急电(FLASH)“中国西部青海省发生里氏7.1级地震”在8点20分发出,这是中国媒体向海外发布的第一条关于玉树地震震级和地点的准确消息,外电立即转发。5分钟后,中国地震局的传真件才到达编辑部。
      根据汶川大地震和乌鲁木齐“7・5”事件报道的经验,对外部国内室指定一名主笔编辑带领其他编辑,一方面与青海分社总编室保持热线联系,一方面不断刷新中国地震局、民政部等网站,又安排专人监控中央电视台、青海电视台等的新闻画面,在此基础上,展开英文滚动报道。
      由于西宁距玉树路途遥远,在分社记者一时无法到达现场的情况下,编辑部积极主动开辟各种消息渠道,这一做法取得了可观回报:
      根据玉树州宣传部官员向青海分社副总编张进林口述的情况,新华社在当天上午10点左右最先发出了玉树地震发现遇难者的消息。这位官员成为新华社在当地的报道员,他对地震损失情况做了初步但却生动的描述,根据通讯社报道惯例,报道中第一次出现了“新华社玉树”的电头。
      编辑在对政府网站的新闻监控中。第一时间发现了民政部新闻稿提到23人死亡的消息,中国地震局网站随后又发布了167人遇难的消息,新华社据此对外播发了英文快讯和滚动报道,这是全球最早关于玉树地震死亡数字的媒体报道,并透露了地震可能造成更大人员伤亡的讯息。密切注视着玉树的外电纷纷予以滚动转发。
      根据青海分社电话采访玉树当地官员、民众的素材,青海省有关部门发布的灾情,以及编辑部对央视、央广等的即时监控材料,新华社对外英文报道在14日中午时,已经勾勒出玉树地震损失情况的大致轮廓:死亡数字不断攀升,结古镇房屋绝大部分倒塌,武警和僧人、民众在救人,各路救援力量正向玉树赶来……
      在大地震发生后的12小时内,新华社对外英文密集播发包括特急电、快讯、消息、特写、新闻背景在内的滚动报道20余篇,全部被外电标注“XINHUA”或“STATE MEDIA(国家媒体)”跟进转发,成为外媒的主要信源,也透过外媒迅速向全球受众展现了中国政府信息高度透明、救援行动迅速的良好形象。
      
      千方百计逼近现场
      
      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历来是国际传媒竞争的制高点。玉树大地震的消息传遍世界之后,中外媒体拼抢的就是谁有更新消息,准能最先到达现场。
      但青海分社告之,当日并无前往玉树的航班,记者驱车要10多小时后才能到现场。随回良玉副总理专机和中国国际救援队专机的新华社记者最快也要下午到。在长达数小时的时间里,新华社的报道怎么接近现场?
      解决方案是动用一切可能的资源,千方百计逼近现场。对外部提示青海分社总编室打电话给玉树当地官员甚至是记者的亲戚朋友,也包括让身在北京编辑部的分社记者电话采访玉树孤儿学校的校长,同时,编辑部专人监控中央电视台、青海电视台等的新闻画面,从中捕捉有用的现场细节、引语和最新消息。
      就这样,青海分社很快采访到玉树州委宣传部副部长卓华夏,他对灾后现场的描述――“结古镇85%民房倒塌”、“街上到处是伤员,很多人头上流着血”等,是最早的来自震中比较准确、生动的描述,新华社将其作为直接引语写进英文报道中,并由此将电头“新华社西宁”变为“新华社玉树”。事实证明,卓的直接引语是外电转载最多的信息之一,甚至第二天还被引用。究其原因,一是来自现场的直接引语反映了一个媒体接近现场的程度。二是生动的引语具有照亮整个报道的魔力。
      包含死亡数字的硬新闻与玉树目击者的直接引语,加上“新华社玉树”的电头,新华社的英文报道很快引起外电关注,如德新社在转发时特地注明“新华社发自玉树的报道说”。这意味着,在突发事件后各路媒体奔赴现场的竞争中,新华社已经先驰得点,到达新闻核心区域。
      14日下午5时许,青海分社记者搭乘省救援队的飞机终于赶到了玉树。编辑部要他们在前往结古镇的途中就通过电话口述或手机短信发回见闻,由编辑整合成稿,很快发出了新华社记者抵达震中后的第一篇见闻式稿件。
      重大突发事件,往往意味着悲剧。从这样的体认出发,突发事件报道仅有冷冰冰的死伤数字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还原悲剧发生的一幕,通过目击者讲述、现场情景、人物故事等感性描写,令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因此,编辑部安排一位资深英文写手,由她指导青海分社记者在结古镇展开现场采访,挖掘人物、故事与细节,专门采写一篇目击记。
      当晚播发的长篇英文《特写:“震”惊玉树》,以细腻笔触描摹了这样一些人物:惊魂未定的幸存者回忆逃生时刻,受伤者在帐篷中呻吟,因药品奇缺医生只能为他们简单包扎,救援者在寒夜中搜寻废墟下的幸存者……这些人物和细节提供了关于灾难现场生动完整的刻画,被外电外媒广为转载。
      
      连线CNN显示国际影响力
      
      4月15日北京时间17点,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整点新闻中出现这样一幕:一名身在玉树的中国记者在电话里用英语向主持人口述着大地震后的灾情,因高原反应,他的声音有些上气不接下气,呼啸的风声也依稀可闻……画面下方,“新华社记者”的英文字幕赫然在目。
      为CNN做连线的,是新华社对外部记者李志晖,1小时后,另一位对外部记者陈思武再次为CNN作了连线报道。在灾难现场,新华社记者为西方有影响的电视媒体作连线报道,这在以往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是罕见的。
      事情起因于一个电话。4月15日上午,新华社总编室接到CNN驻香港办事处的来电,对方说,CNN在新华网上看到了关于玉树地震的英文报道,希望能电话连线在灾区的新华社记者。
      新华社总编室指示对外部:在不影响报道的情况下,我们的记者可采取为CNN连线报道的形式,扩大新华社影响。
      与CNN的连线如约开始。就在灾民帐篷外,李志晖通过手机描述了他对灾区的第一印象:死亡数字可能继续上升,因为还有很多人埋在废墟下;一名男子坐在赛马场附近的路边等待帐篷,他失去了弟弟、妹妹、母亲和两个孩子;沙尘暴影响救援速度,也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救援人员体力消耗很大,高原反应强烈……
      因缺氧,李志晖的口述上气不接下气,不过他提供的见闻令CNN主持人很满意。1小时后,正在结古镇中心的记者陈思武对搜救现场的鲜活描述,又出现在CNN整点新闻中。
      CNN为什么一定要找新华社记者做连线?CNN给出的回答是,地震发生后新华社的英文滚动报道非常及时、详尽,且新华社最早使用了“玉树”电头,这表明新华社是最早到达新闻现场的媒体。
      看来,突发事件报道中“第一现场”与“第一时间”同样重要,谁先到达现场,就意味着谁掌握了核心资源,其他媒体不能不因此对你产生依赖。

    推荐访问:第一时间 第一现场 纪念币现场兑换时间 第一时间开奖现场开奖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