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古诗歌之乡黄梅戏故里:黄梅戏古诗

    时间:2020-04-02 07:28:1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宿松是我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发祥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文南词”也源于此地。黄梅戏以其动人婉转的甜润唱腔、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备受人们喜爱。构成黄梅戏唱腔和剧种基础的“断丝弦锣鼓”(以打击乐为主、问以丝竹音乐伴奏的民间器乐形式,曲牌有30余首,分为打击乐和丝竹乐问奏的断丝弦曲牌、锣鼓曲牌、弦乐曲牌三类)和“文南词”(一种类似歌舞演唱的形式,多为2~4人演出,其典型代表作为1950年代初期佐坝区虞松峦村文南词剧团排演的《浪子抛球》)是当地土生土长的两朵民间艺术奇葩,至今广为流传。      (一)      2008年11月6日,中国诗歌学会授予安徽宿松县“中国诗歌之乡”称号。这也是安徽省第一个荣获“中国诗歌之乡”的县(市)。   宿松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历代都有帝王将相或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络绎不绝。   宿松崇文尚教,诗书昌盛。这里诗书文脉悠远流长,明朝时期,宿松人汪泰任湖广武冈州守,著诗文集《梅花百咏》。清朝翰林编修、桐城派名人、皖江文化的倡导者朱书一生诗作颇丰,著有《仙田诗在》4部诗集。光绪时翰林院庶吉士石长信、曾国藩家庭教师赵蔗诠的诗集《东寅堂》广为流传。民国时期,诗人胡大顺《幻想诗书集》作为私塾读本。中共宿松县支部第一任书记徐文藻,在家乡一边宣传马列主义,一边写新诗。解放初期,我县著名诗人王振寰,在《人民文学》《诗刊》大量发表诗歌,和老诗人严阵合著诗集一部。当前活跃在中国诗坛,发表大量诗作的宿松诗人有浪濯、刘鹏程、司舜等50余人。   新时期,松兹大地,诗人层出不穷,诗坛百花争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有诗歌社团25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8人、中国诗歌协会会员3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22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27人、安徽省诗词学会会员35人。有30人正式出版新诗集60余本。   在这块质朴的热土上,他们秉承深博、厚重的吴楚文化精髓,用诗歌放飞梦想,吟唱生活,描绘未来,全力打造宿松“中国诗歌之乡”,把宿松这张靓丽的诗歌名片递向全国,递向世界。      (二)      宿松县山高水阔,孕育了闻名海内外的黄梅戏及其孪生艺术――文南词。文南词是根植于民间的一株艺术奇葩,生成至今有300年的历史,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南词从最初的民间卖唱形式,发展为完整的民族艺术,成为全国三百多种剧种之一,被《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收录。作为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形式,文南词经历了生成、发展和衰落等阶段。在世纪交替的曙光中,文南词开始复苏,并展示出重放异彩的希望。   文南词能够穿越几百年的时光存续,深受群众喜爱,有着极大的魅力。首先是唱腔有特色。文南词曲调丰富,有九腔十八调之称。现存大小曲牌120余种,声腔完整,流传甚广。声腔的发展大体经过坐唱时期的“单曲叠用”、“多曲联缀”,形成正本戏后的板腔体,唱腔分小调、文词、南词三大部分。进入宿松后,文词逐渐成为“当家腔”,板式有“正板”、“慢板”“哭板”、“就板”、“乐板”等。解放后经音乐者整理完善,又分“老生文词”、“小生文词”、“旦角文词”、“丑角文词”、“花脸文词”等5种,各以润腔和音色等特点而异。在音域上又以四度之差而分为“男文词”与“女文词”,男腔高亢稳健,女腔委婉跳跃。特别是文词中“商”与“徵”的调式交替,突破了本地以“徵”为主的局限,从而色彩大增。“南词”过去多为仙道、僧尼、鬼魂所用,行腔中又“宫”、“羽”互补,所以曲调幽雅脱俗,别具韵味。   其次是演出形式有特色。文南词源于乡土,贴近民间。至今还大量保存着如“瓜子仁”、“想郎”、“打樱桃”等民间小曲。文南词在走村串户依门卖唱时期,主要是演唱民间小曲。盲艺人连唱带念,胡琴伴奏,又以空弦上的大滑音代替说唱鼓点,颇有情趣。进入村社搭台“坐唱”时,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曲艺形式。则由一人(多为盲艺人)操四胡,一人(多为少女)主唱,敲锣打鼓者围坐两旁,复句帮腔,演绎一些民间故事传说。特别是断丝弦的融入更丰富了其表现形式。宿松“断丝弦”锣鼓的形成与文南词基本同期,人们对“断丝弦”特别喜爱,艺人们便将它融进了文南词中,逐步淘汰了一胡、一鼓的曲艺伴奏形式,极大地增添了舞台艺术效果。   文南词生成在民间,流传在民间。在不同的时期,其传承方式也有所不同。早期宿松的文南词是以文词腔为主,由流动的民间盲艺人走村串户,沿街卖艺而流传的,当时这种艺术传承基本上是师徒相授。文南词进入发展中期,这也是其成熟期,这一时期依然以民间传承为主,但呈现出多元性特征。这个时期民间艺人及戏班众多。民间艺人以方玉珍、王士林为代表。两人都是宿松人,在家乡组织戏班唱文南词和采茶戏,并收艺徒。1931年,民间艺人虞正兴创建了宿松第一个文南词戏班,一般春节和农闲时进行演出。除到本县各地演出外,还应邀到邻省的黄梅、九江等地演出。1949年冬,该戏班正式定名为松峦文南词剧团。尔后宿松许岭、复兴等地文南词剧团也相继成立。   乾隆六十年(1795年)刊出的俗曲总集《霓裳续谱》收有“弹簧调”和“南词弹簧调”,即是文南词主要声腔之一。1850年前后,宿松出现了灯歌、灯舞,后来演变成灯戏。灯戏是文南词戏曲的最初雏形,文南词就是在这种曲艺和地方灯戏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到上世纪60年代文南词开始从乡村走出来,文南词真正登上艺术的大雅之堂,还是解放以后的事。一批文艺工作者一方面进行文南词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另一方面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表现力。文南词通过推陈出新,赋予时代感和艺术性、思想性,走上了全国的大舞台。其时文南词开始同黄梅戏部分地融合,同时也保留了艺术上的独立和自己的特色。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宿松县黄梅戏剧团兼演文南词大小剧目20余出。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民间剧社除上演一些传统剧目外,还移植演出了现代戏,深受观众欢迎。1978年,文南词现代戏《喜事》、《印》在安庆戏曲会演中荣获音乐创作、表演、导演等奖励。1982年,文南词现代戏《抢木匠》获得省戏曲会演的多项奖励,并作了电视录播。古装剧目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浪子抛球》改编的《抛球舞》,在1957年参加了全国民间舞蹈会演,获优秀剧目奖,并受到了朱德、周恩来等一批中央首长的亲自接见。1983年安徽省文化厅又将此节目录像保留。《大审玉堂春》、《苏文表借衣》参加安庆会演,获得奖励和好评。1980年,江丽娜演唱的《秋江》、《窦娥冤》等,经中国唱片社灌制成唱片,1989年又制成磁带,向国内外发行。由文南词曲调演唱的《游江》、《你说呀说呀》、《田埂小路》等,已录入《安徽民歌集锦》,并制成唱片和磁带,向各地发行和播放。1987年秋,由宿松县文化局艺术研究室刘达刚编剧、陶演作曲、县剧团演出的清装戏《布衣青天》拍成舞台艺术片,在5省市播映,11月该剧组参加安徽省首届艺术节,荣获5项大奖,1989年该剧又获田汉戏剧三等奖,该剧唱腔基本采用文南词曲调。   文南词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从唱腔到表演不断成熟,艺术性增强,推出了一大批经典剧目。   在不同时期文南词有其不同的代表剧目。文南词明末清初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流行时,剧情简单、表演手段单一。在这种曲艺形式的生成阶段,以小戏为主,大多是在曲艺坐唱的基础上改编的。其创作素材取自民间,唱腔以小调为主,十分优美,较为普通百姓所欣赏,有很强的生命力。至今保留下来的剧目有《浪子抛球》《苏文表借衣》、《戏牡丹》、《大审玉堂春》、《云楼会》、《纺线纱》、《卖杂货》、《宋江杀惜》、《陈姑追舟》等十多出。   文南词成为地方剧种后,以演出正本戏为主。其剧目由曲艺和小戏扩充而成,剧情丰富,注入更多的社会生活内容。在表演手段上也借鉴融合了其他民间艺术形式,特别是表演上吸收了灯会的诸多形式;音乐伴奏上融入了宿松“断丝弦”锣鼓,表现力大为增强。代表剧目80余出,其中《借衣》、《点药》、《嫖院》《秋江》等四折戏被改编为较完整的正本戏。解放前夕相继又有《戏牡丹》《宋江杀惜》《大审玉堂春》、《云楼会》等50余出,其中犹以《苏文表借衣》经宿松县历代艺人修改打磨,从剧本到唱腔都有浓郁的本地特色,80年代仍盛行于城乡。   文南词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其戏剧研究成果和学术价值上。文南词和其剧目所反映的内容,以其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被众多的艺术专著所记载,其代表剧目的唱本、音像资料被馆藏。《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用专门章节介绍文南词,内容包括剧种沿革、唱腔分类与结构、演唱风格与语言音韵、伴奏形式、板式曲牌和唱腔等。《安徽戏曲音乐集成》刊发了文南词音乐简介。《中国戏曲曲艺词典》收录了“文南词”条目。《中华舞蹈志》对文南词“抛球舞”进行了高度评价。文南词对黄梅戏、京剧、赣剧等戏曲剧种的唱腔的丰富,文南词同宿松断丝弦、宿松大鼓和宿松灯戏的结合等,均成为艺术专家研究的课题。

    推荐访问:黄梅戏 故里 之乡 古诗歌之乡黄梅戏故里 古诗歌之乡 黄梅戏故里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