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巧用“问题串”,促成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红对勾课堂巧练生物

    时间:2020-03-05 07:41:1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渴望,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化的源头,是主动学习的基础。学习效率的高低,很重要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能否积极思维,以及思维能否和课堂的教学保持同步。无论是哪一种课型、哪一种教学内容、采用何种教学手段,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都离不开课堂问题的设计。一堂没有“提问”的课,就如同一场“木偶剧”,学生更多的是“束手束脚”、“盲目被动”,所以要使学生在课堂上脑子动起来、思维活起来,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和巧妙灵活的运用就尤为重要。在一定程度上,问题设计是课堂的“灵魂”,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向和顺序、激发着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合理设计一系列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小问题,将其有序联接成“问题串”,并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利用,是促成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个有利手段。
      
      1 巧用“问题串”,突破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在课堂教学诸要点相互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教学内容,抓教学重点的意义在于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科学知识,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促使学生抓纲带目、更好地掌握知识结构,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记忆。而教学难点则是教学中难度较高,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难点解决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如何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着重思考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巧妙、精心地设计问题串,把一个比较难懂难解的大问题化成若干个小问题,先指导学生弄懂小问题,那么大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难关”也就在教师的循循善诱、学生的积极思考中不知不觉的渡过了。
      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教学重难点之一是: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本节内容是在孟德尔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和现象的阐述,最终得到相关的遗传学结论,内容空洞、抽象、逻辑性强,学生理解起来有较大的困难。笔者根据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学生由浅及深的认知特点,在备课的过程中设计了下面的“问题串”(图1)。
      教师通过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结合板书,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积极思考和必要的讨论,就比较系统地、全面地掌握了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内容,并且为后面学习“孟德尔提出的假说以及作出的验证”奠定了基础。
      
      2 巧用“问题串”,促成学生对实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知识的探究与发现通常是以实验研究为手段的,这就决定了生物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同时由于实验研究过程将用到科学研究方法和学科思想,能很好地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科学研究过程,而且实验具有现象直观性、趣味性和实验内涵的探究性等特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所以在不同版本的新教材中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实验的份量。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实验所占的分值也在不断加大,比如江苏生物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了生物学实验约占试卷总分的25%,同时对实验内容考查的要求依次分为了A、B、C三个等级。(注:等级具体含义――A:能理解相关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B:初步具备验证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C:具备初步探究一些生物学问题、恰当评价和完善实验方案的能力。)通过对等级具体含义的解读,不难发现,教材实验是它们的基础,因为书本实验其实已经涵盖了实验设计所有的内容,如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设计的原则和注意事项、实验结果的预测及相关结论的归纳等。教师只有在平时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这些知识的讲解和渗透,才能保证学生较好的掌握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当然书本实验中有部分实验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前明确所有动手实验的目的、材料、用具、过程、原理等,从中体验实验研究的方法和设计,同时将与实验有关的内容合理的设计成“问题串”,逐个予以解决,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中,实验条件的控制和实验结果的检测是本实验的中心内容,学生无论是在理解还是操作上都有一定的困难。于是,笔者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以下的“问题串”(表1)。
      
      通过这样一个问题串的解决,学生准确理解了本实验中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实验结果的检测方法,并且掌握了“对比实验”的概念和特点,对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3 巧用“问题串”,达成“温故知新”和“查漏补缺”
      
      复习课指的是依据记忆规律,通过特定的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进行巩固、深化、扩展的课型。其主要任务是把平时相对独立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的方式串起来,将所学知识连点成线、连线成网,进而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巩固,并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不能将复习课看成是旧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罗列,而是应该强调通过复习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温故知新”和“查漏补缺”。教师应针对所要复习知识的具体特点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合理选择相应的复习方法。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问题串”的使用能有效实现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而且通过每个小问题的有序衔接和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串联和应用。
      例如:人教版必修Ⅱ中“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即“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在课标中属于Ⅲ级要求,考纲中属于Ⅱ级要求,江苏省生物考试说明中属于C级要求。但是这一节知识点本身的内容是非常琐碎的,尤其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在复习这一内容的时候,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串(如图2):
      
      学生在回忆和解答这些问题的时候,不仅对一些琐碎的知识进行了温习(如T2噬菌体的结构、“保温、搅拌、离心”等),补充了知识点的漏洞(如T2噬菌体的元素组成等),而且在此基础上对该实验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如问题6、7、8、9就是对旧知识的理解提升和应用),实现了复习课的“查漏补缺”和“温故知新”。
      固然,问题串的使用有诸多优点,但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适于用问题串的,何时及如何使用问题串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问题的设置方面:教师在课前准备的时候,要善于依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科学、有计划地设置和提出问题,并且要注意问题设置的难度(即避免问题的“难而偏”、“浅而易”)、梯度(即问题的设置要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易而难,层层递进)、跨度(即设置的问题要集中,能抓住关键,扣准重点,着力于解决难点)和密度(即问题的设置不能过多,要疏密有间);在问题的实施方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分析、判断和推理,并且及时的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清楚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及时反思、对症下药,改进教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希望学生能思考,自己首先要思考。在“问题串”的使用和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勤调研,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要多思考,有效组织、串联、并联各个小问题。这样的“问题串”才更有针对性,更富有效性。学无止境,思同样也无涯!

    推荐访问:促成 巧用 课堂 巧用“问题串” 促成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 促成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 促成高效生物课堂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