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建设和谐社会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时间:2020-03-03 07:23:3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30年前,邓小平同志开放经济是中国的第一次改革;30年后,当胡锦涛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时候,实际上是拉开了中国第二次改革――开放社会的序幕。开放社会既是建设和谐社会之必须,也是解救“全能社会政府”之必须。30年来,在开放经济的过程中,并不一帆风顺。在我国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但绝大部分仍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安排能够不断加以解决。我们要充分认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与时俱进和深刻变化,有效把握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积极主动地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建设;和谐社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社会和谐”和“科学发展”一起,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和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加以强调,并要求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中共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确保社会政治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则是其当务之急和题中应有之义。学习、继承并发展、创新毛泽东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对于我们今天化解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实现社会和谐,仍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与时俱进和深刻变化
      如何对待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对此,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先后对这贯穿于社会主义始终的历史性的重要课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创立、丰富和发展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
      1.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探索
      1957年1月,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怎样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一门科学,值得好好研究”,从而把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突出而鲜明地提了出来。随后,1957年2月他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深入阐述。此文标志着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已经形成系统的理论学说,也是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科学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矛盾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政策。毛泽东在给黄炎培的信中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之间的”和“人民内部的”两类矛盾的问题。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指出:“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毛泽东根据党的历史经验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形势,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总方针,这就是坚持用民主的方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并尽可能地将消极因素变为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并且还就如何在不同领域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方针和政策。在经济上,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在政治思想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科学文化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民族关系上,既要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搞好民族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等等[1]。毛泽东明确地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就是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总目的,或者说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为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巩固社会主义新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毛泽东的这一思想为我党作出工作重点转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我们今天的建设事业仍然有着不可低估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指明了主攻方向。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传承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坚决果断地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国家政治、社会稳定了,经济快速发展了,这是历史的经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当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敌我矛盾成为次要矛盾之后,人民内部矛盾就会大量地显露出来,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时代突出的重要政治课题[8]。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地把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个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继承了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中的科学内容,抛弃、纠正了一些错误的观点和做法,并根据新时期的历史条件,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途径、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极大地发展了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新贡献。
      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创新
      江泽民多次要求全党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形式和发展趋势,特别要注意在深化改革中由于进一步进行利益格局、利益关系的必要调整而可能引发的新问题、新矛盾,千万不可疏忽大意。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处理得好,可以增强人民的团结,促进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处理得不好,使矛盾激化,小事会变成大事,甚至酿成乱子,就会给我们的社会稳定和事业发展带来不应有的损害。并进一步强调:“在加快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是我们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23]。”
      二、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党领导全国人民披荆斩棘,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安定,社会团结,各民族和睦相处,国家统一大业稳步推进,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些成绩都是有目共睹的。但我们也不能因为这些成就而心态膨胀,沾沾自喜,乐而忘忧,骄傲自大,不思进取。其实,我们还有很多棘手的困难和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现阶段比较突出的区域差距、城乡差距问题,收入差距拉大问题,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资源环境问题,腐败问题等等,都是需要下苦功夫解决的重大问题,尤其是现阶段金融危机下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表现形式主要有:
      1.新社会阶层出现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
      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必然要求进行利益调整、体制转换和观念更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深入,社会阶层不断分化和组合,如,工人阶级队伍迅速扩大,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产业工人队伍缩小,从事第三产业的工人阶级成员将逐步成为工人阶级的主体;我国农民队伍迅速分化,他们中有的成为农民工,有的成为智力型职业者,有的则成为集体企业管理者和农村社会管理者,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工人阶级还包括主要从事科技劳动、管理劳动、中介服务劳动等各种脑力劳动者;党的阶级基础是一切从事社会化生产的全体劳动者。同时,在我国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也是我们党执政必须团结和依靠的重要力量。这些不同阶层在改革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新的利益群体出现,必然会使各阶层在维护自身既得利益和预期利益的过程中产生各种矛盾。
      2.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形成的矛盾
      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条件下,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促进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竞争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另一方面,也客观地形成了收入分配上的不平衡,导致人民内部不同阶层的物质利益矛盾日益突出。表现为东西差距、城乡差别、行业差异。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基于物质利益的人民群众内部矛盾,还将逐渐增多。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和完善过程中产生的矛盾
      当前在社会转型期,由于市场经济不健全,分配制度不完善以及缺乏有力监督,导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加剧贫富悬殊。新时期的社会弱势群体正在结构上发生着重要变化:以人均年收入625元为标准,农村贫困人口还有3000万,主要是一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孤寡老人、灾民,以及生产生活条件非常恶劣、资源条件非常贫乏地方的极端贫困人口;再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改革日趋深化,引发了一些经济、社会矛盾,弱势群体开始向部分离退休人员、失业及下岗职工家庭扩展,大约有1500~2000万人口。他们主要靠低保生活。国家统计局6部委联合调查显示,占总调查户8.74%的富裕家庭拥有60%的金融资产;另据调查,农村20%高收入户存款占农户总存款额的比重高达55%。这种差距仍然在拉大。
      4.公正、合理、开放的社会机制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矛盾
      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人员法律地位平等,应站在公正、合理、开放竞争的起点上。改革以来,中国社会正在逐步转向这个机制。但这个模式尚未最终形成。一些重要的社会机会实质上并没有向大众开放。一些特殊人群不是凭借个人的能力,而是凭自己对机会的特殊占有来获取社会资源。社会的经济资源、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有向上层积聚的趋势。1980年以来,一些处于较为优势地位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中,代际继承性明显增强,代内流动明显减少,出现了许多“内部人控制的”单位。而处于经济社会位置较低阶层的子女进入较高阶层的门槛明显增高,两者间的社会流动障碍在强化。
      5.治安形势严峻,矛盾冲突加剧
      有的地方因官僚腐败、执行政策有偏差、干群关系紧张,严重地影响了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激化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矛盾,乃至导致矛盾冲突。一些涉及部分群众共同利益的矛盾:如企业改制重组、工资福利待遇、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矛盾,牵扯范围广,处理难度大,不断引发群体性事件。信访案件数量持续上升。矿难事故频繁发生,不仅造成当事人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也对整个社会心理造成了巨大创伤。尤其目前新疆治安形势依然严峻。而相关事故处理过程中稍有不慎,又可能直接引发一系列矛盾冲突,给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社会矛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一个新的重要思想和战略任务,更是一个需要我们深入进行理论创新才能做好的大课题。和谐社会何以可能?和谐社会是我党的价值追求。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
      1.正视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
      和谐社会是“和而不同”,是多样化的统一,它不是无矛盾单调同一性社会,毛泽东认为“许多人不敢承认我国人民内部还存在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矛盾的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否认矛盾,害怕矛盾,对矛盾听之任之,只会适得其反,延误矛盾解决的最佳时机,加剧矛盾的恶化,成为危害社会稳定的巨大破坏力量,而良性运转的社会矛盾可以加快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可以说,不断解决社会矛盾的过程就是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社会转型期矛盾多样、复杂是深化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当下,我们应该正视矛盾,正确定性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创造一切条件,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妥善化解矛盾,正确协调各种纠纷,是矛盾向好的方面转化,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2.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出路
      发展就是硬道理。转型期社会矛盾只有在发展的过程中才能逐步的到解决,“倒退是没有出路的。”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是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些矛盾根本不同于旧社会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为此,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群众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出路和解决转型期社会矛盾的物质基础。
      3.加强制度、法律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
      制度文明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保证体系。当前,我国制度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已明显落后于物质文明建设,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可以说,当今许多社会矛盾问题乃至危机得不到解决的一个症结所在就是制度“匮乏”,制度“虚置”,人民群众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的权利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从另一侧面看,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之所以后来出现理论脱离实际,乃至“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曲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制度支撑和法制保障,这也为我们正确解决转型期社会矛盾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确解决转型期社会矛盾,更需要制度、法制的支撑。为此,我认为以下三点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加强党的政治、组织、作风、纪律建设,提高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把代表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要建立健全关于社会保障、提供优质高效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机制以及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的工作制,重视和维护好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三是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的协调、行政的手段和教育、疏通、协商等方法,妥善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总之,“制度为人而设,亦有人所创立。”只有完善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建立长效的矛盾化解机制,正确处理转型期社会矛盾,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才能迈出实质性步伐。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 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42.
      [4] 陈利华.群体性事件考验中国[J].环球, 2005.383(15):
      58-60
      [5]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N].人民日报, 1957-06-19
      [7]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
      [8]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N].人民日报,1981-07-01.
      [11]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 列宁全集:第6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3]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 列宁.对布哈林过渡时期的经济一书的评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16] 毛泽东传(1949-1979)(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17]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8]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0]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
      [2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2]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3]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4]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5]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1)
      [26] 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保障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J].求是,2007(2)
      [27] 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03
      [28]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N].甘肃日报,2005-03-08(1)
      [2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30]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3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3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3] 胡锦涛.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2-23
      [34] 刘喜发、陈新.试论胡锦涛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贡献[J].探索,2007(04)
      [35]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6-27
      [37]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3-11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1-10-26

    推荐访问:正确处理 人民内部矛盾 建设和谐社会 建设和谐社会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建设和谐社会要处理好八个关系 和谐社会建设要求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