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民俗研究_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时间:2019-05-07 03:17:5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研究背景及缘由  随着“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学习汉语的人数不断增多,截止2012年二月,来华留学生已经突破29万人次。除了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外,每年国家汉办派千余名志愿者远赴海外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笔者就是其中的一名。
      在笔者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学生民俗知识的缺失,通常达不到预期的交流效果,严重时甚至可能发生冲突。在此举一个笔者在志愿者服务期间遇到的事情来予以说明此问题。笔者在蒙古国志愿服务期间,国内的奶奶因病去世,情绪比较低落。一天上课时,我的学生直接跑到我的面前问我“老师,你的奶奶死了吗?”。当时我听了之后心里非常不高兴。因为他们不知道在中国是很忌讳说“死”的,对于“死”这个词,如果不得不用时,我们一般会用其他一些温和的词替代,例如“老了”,“去世”,“离开”,“辞世”等。在教学过程中,类似的事情时有发生,但这个问题在以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关的研究也比较少。而且据笔者了解,在当前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中,也都把语音、语调、语法、拼音、汉字等等作为编写重点。在对外汉语课堂上,以上几个方面也是教师们讲解的重点。而关于民俗的教学和讲解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却涉及很少,即使有,也是作为中华文化中的附属部分,并没把它放到一个重要的点上,进行系统的讲解。所以很多留学生在这方面是错误百出,即使是学了多年汉语的学生,却还是不能很好的运用这门语言。这就促使我们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针对外国留学生的特点,对民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进行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的总目标是培养留学生的交际能力,我们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以此为目的的。但交际能力的形成是包括语言技能、文化等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在以后的汉语教学中一定特别的注意,特别是对于中高级的汉语学习者。中高级的汉语学习者已经基本掌握了汉语基本语法,也积累了一定量的词汇,对于我们日常必要的基本交流基本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只要涉及到包含有民俗的对话,交流就会出现障碍。记得有一次给我中高级的蒙古留学生上课,他问我:老师“喜酒”是什么意思,我有个中国朋友说要请我喝喜酒,他明知道我不喝酒,为什么还要请我“喝喜酒”呢?我告诉他在中国“喝喜酒”是“结婚”的代称,请别人喝喜酒就是请人来参加自己的婚礼,留学生听了之后恍然大悟。民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一个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慢慢积累的生活文化,它已经渗透到一个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是永远不会真正了解和融入一个民族。所以在学习一门外语时,如果只一味的注重语法,词汇,不去了解和学习一个国家的民俗文化,那么他运用这门外语时,是永远不会具备真正交际能力的。因此在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必须适当的加入一些民俗文化,必要时,甚至可以把民俗作为一门必修课,提到和语音教学,语法教学,词汇教学同样的高度。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民俗研究
      美国民俗研究学者J.H.布鲁范得(1968)在其《美国民俗学》指出:民俗是传统的,非官方的,非正统的文化,它包括口头或习俗的传统方式传承的所有知识、理解、评价、态度、幻想、感情和信仰。陶立播(1987)在其著作《民俗学概论》中说:“民俗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模式。”钟敬文(1998)在他的《民俗学概论》指出:“民俗,即民间风俗,指的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高丙中(2009)认为民俗是具有普遍模式的生活文化和文化生活。虽然不同国家的各个专家学者对民俗作了不同的定义和阐释,但总体来讲,民俗是广大民众在长久的生活实践中不断创造或者通过一定的历史传承继承的普遍的日常生活习惯,包括语言、生活、服饰、禁忌等等,它时间上承前启后,并根据当时的生活环境发生一定的变异才适应当时的客观环境,同时它在空间上向四周扩展,逐步扩展。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传承性,正是通过这种特点,它不断地规范和制约着广大普通民众的生活。通过以上民俗研究学者对民俗的说法,对于民俗的定义我们应该明确以下三点:第一点,民俗是属于文化中的生活文化,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变化而变化,不断地更新,来更好适应我们的生活;第二点,虽然民俗随着人民的生活不断变化,但它大多都是在现有的民俗上进行改进,我们现有的民俗很多还是能看到他最初的痕迹,民俗具有很强的延续性、扩展性和稳定性;第三点,民俗经过了长久的发展和变化,它适应了多数人的生活习性和道德观念,在一定的程度上它能够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一定的教化作用。民俗是一种综合性的生活文化,它包含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至各种经济政治活动,小至人民日常生活的吃穿住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民俗随处可见,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民俗。
      由于对外汉语教学是近几年才兴起的,所以民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也是最近才被逐步发现,目前关于对外汉语中的民俗的研究相对还是比较少的。国内有关民俗教学的专门用书更是少之又少。直到1994年,杨存田编写了一本专门适用于外国留学生的民俗文化课教材---《中国风俗概观》,才填补了这方面的教材空白。虽然此本书的实际使用价值有待商榷,但它确实是中国第一本专门适用于对外汉语民俗教学的专门用书。另外一本影响比较大的对外汉语民俗教学的专门用书是北京语言大学的系列用书之一---舒燕的《中国民俗》,此本书相对于杨存田的《中华文化概观》实用性要强的多。此外吴晓露的《说汉语、学文化》和李克谦、胡鸿的《交际文化汉语》中也涉及许多关于民俗的问题。相对于对外汉语其他方面的教材,对外汉语民俗教学相关的书实在是少之又少,它远远不能满足实际教学中的需要。另外,民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与之相关的研究也吸引了一些对外汉语教师的重视,相关的研究也日益兴起。常峻的《民俗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华霄颖的《对外汉语语言教学中的民俗解说》,柯玲的《对外汉语教学的民俗文化思考》,曲凤荣的《民俗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王端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民俗语言与民俗解说》,王衍军的《谈对外汉语“中国民俗”课的教材编写及教学思路》以及天津师范大学的谭汝为先生的《民俗语言研究对汉语教学的作用》,《民俗语言与对外汉语教学》和《汉民俗文化语汇的修辞阐释》都是能证明对外汉语中的民俗研究已经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
      总的来说,民俗就是一种最广大普通民众共同的生活文化,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同时它也是当今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民俗文化与其他各种社会生活文化共同构成交际的背景,对语言输出、语言运用和交际的顺利进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此外充满异域风情的中国生活本来就对一些外来汉语学习者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在笔者的调查中也发现民俗是汉语学习者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一个外国人来到中国,无论是为了学习、工作还是旅行,他们进入中国首先感受到的就是最具中国特色不同于其所在国家的各种生活习惯,不管是饮食、服饰、建筑、交通、交际礼节、禁忌、等等,它都与其本国有着巨大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本身就特别的吸引他们的注意,更何况这些都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他们在中国生活,必不可少的都要接触到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留学生对与他们本国民俗相异甚至完全不同的中国民俗抱以浓厚的兴趣。零起点、初级阶段的学生往往关注点主要着眼于一些看的见的表象民俗,例如中国一年四季各种节日的风俗习惯或是吃穿住行中的一些看得见的不同于其本国的生活习惯等。但是中高级的汉语学习者往往把焦点放在对民俗更深层次研究,他们会考虑为什么中国人会有这样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民俗,民俗形成的原因等,所以中高级程度的汉语学习者会更容易接受这种异国风俗。在当今的对外汉语教学界,广大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者已经普遍意识到只有“语法”、“语用”、和“文化”这三者密切结合,才能顺利达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目的----培养汉语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
      结论:
      民俗是一个民族经过历史的洗涤而形成的适用于广大人民的生活习惯和语言习惯,要想精确的掌握一门语言,必须要了解当地的民俗。因此在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尤其是对于中高级的汉语学习者),我们必须把民俗作为重点学习的部分。在教学中合理的选择民俗,合理的运用民俗,并适当的把民俗融入教学当中,使汉语学习者能更加清晰明了的了解中华民俗,更加轻松容易地学说汉语,学会汉语。

    推荐访问:民俗 对外汉语 研究 教学中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