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唐乐府诗中的音乐印象——初唐篇] 从汉到唐乐府诗的发展过程

    时间:2019-05-04 03:25:5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唐朝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是最辉煌最伟大的朝代之一,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都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唐诗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上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王者风范,唐朝涌现了一大批诗文大家,如初唐四杰、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王维,白居易、元稹、王昌龄、岑参、王之涣等等大家。唐朝每个时期的唐诗所反映出的意境、现实、格调、内涵都有很大的差别。大致归类,初唐的诗具有理想主义风格,盛唐的诗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中唐的诗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后唐时期的诗大多具有悲情主义色彩。
      因为唐朝文化不但在中国具有不可逾越的高度,就是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独具魅力,声名远播,近播日韩,远传亚欧。唐朝的许多大城市如洛阳、长安、广州、泉州、扬州等等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国际性大都市。在这些大都市中的文化记忆里,充满着华夏文明的正统之音,异域风情的格调,少数民族的风情。我们从唐朝的文化中可以感受到强烈的时代文化气息,经过千年的演变,好多大唐文化在融合中变异,在传承中变化,有好多当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来自唐朝的文化血液里。唐诗中特有的文化气息,是指唐朝建立至灭亡期间所创作的唐诗所散发出来的一种特有的市井文化,道家、佛家文化、酒文化、宫廷文化、战争文化、瓷器文化、音乐歌舞文化等等文化资源的整体。
      唐朝造就了唐诗的艺术高度,唐诗印证了唐朝的辉煌历史。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诗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印迹,我们今天来学习唐诗,研究他的精神,感悟他的气韵,体会他的意境,学习他的内涵,以达到古为今用,鉴古知今的目的,把学习到的精神实质用在工作上,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由于唐诗中涵盖的范围之广,涉及之深,层面之多,不是我这个浅薄之辈所能读懂悟明的,所以我就从自己的老本行音乐艺术谈起,简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进行诠释,不周之处敬请谅解。
      一、唐诗起源探秘
      唐朝是李渊在太原起兵,最终灭隋所建立的封建王朝。因李渊祖上在北周被封为“唐国公”,所以就以“唐”为国号于公元618年建立,以洛阳和长安为东西两京。大唐因袭了隋朝的衣钵,以三省六部制为朝之根本,以科举考试为选人用人的基本制度,而科举考试就不免要写诗作文,为命题而作,文章写得好又有德行就能为朝廷办事,光宗耀祖,升官发财,平步青云。所以说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唐朝诗歌的发展,当然诗歌的发展还有别的因素。唐朝有许多重臣名士大多都是文章写得好而位极人臣或者流芳千古的,如初唐的四杰、陈子昂、张若虚,盛唐的李白、杜甫、王昌龄、王子涣、张説、张九龄。他们一方面做官、一方面通过吟诗来抒发感情、针砭时弊。神州大地处处荡漾在诗风乐海中,不啻为古代中国难得的一大景观。其实诗在春秋时期已经产生了只不过没有唐诗名气大和成熟而已。我们之所以称之为唐诗是因为它是唐朝诗人们所创作的诗歌。初唐的诗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诗人的风格继承了魏晋风骨,又在现实的挣扎中产生了自己的风格,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充满着积极进取意识和济世热情,具有独立、向上、卓尔不群的人格精神,在一次次试图打破传统,展现自我风格,力图创造和革新过程中,在新旧文化的搏击中终于让唐诗在艰难的时代前进中化蛹成蝶,蜕变成一种新时代“盛唐之音”的前奏曲与引子,产生了唐诗的思想基础,形成了社会氛围,为唐诗最终壮大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初唐乐府诗是古乐府诗进一步发展变化与提高的结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起到了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二、初唐诗歌的特点及其音乐的风格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前有《诗经》《楚辞》,后有汉乐府诗,建安风骨,竹林七贤以及唐诗创作群体等一大批名篇名作名人。唐朝的建立为唐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唐朝自上而下充斥着浪漫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情怀,现实主义情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四夷的降服,贞观之治的出现都为唐诗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唐人总结和继承发扬先人的优秀文化方面作出了很多尝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首先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开明,军事的胜利,为社会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保障。唐初,北平突厥,西震西域和吐蕃,南扫云贵,东平闽越。一时间四海升平,万邦来贺,各种宫廷宴会、达官贵人家里的堂会,市井歌楼里的舞会都需要大量新题新诗新调来为之服务。初唐时期,唐人在宴会上、祭祀上多继承前朝古乐府诗中的精华或照搬前朝曲子,或改编,或创新,或加工而进行乐府诗歌创作活动,所创作的大量不同体裁的诗都是为配合音乐而创作,题名大多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老题老牌老曲经常出现在各种文艺活动中。这是对古乐府诗的继承和发展,也是这一时期的特点,虽有创新但是整体上变化不大。但在诗的内在情感上则与魏晋时期有着很大区别。我们拿四杰的诗来分析其特点及人格魅力,四杰特点:自负而张扬的个性特征,“浮躁浅露”受魏晋风度濡染而形成的放纵,怪诞等文人的异情怪胆。初唐诗人人格处在一个自我完善和自我修复过程中,他们拓宽了诗歌的主题和题材范围,摆脱了前朝宫廷诗人歌功颂德为目的的诗风,也跳出了六朝以来诗歌所表现出的艳丽媚俗,靡靡之音的风格。大唐帝国建立后所表现出来的万千气象,都在文化艺术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我们知道乐府诗是为配合音乐而创作,那么前面大幅篇章阐述了初唐诗的特点,而后我要把话题转到初唐时期诗词和曲子的音乐风格及特点上。说到初唐乐府诗歌行的音乐风格就不免要提到王勃、张若虚、苏味道等人的诗,下面我将根据这几位诗人的诗来分析、推理、研究一下初唐时期乐府诗的音乐风格。从诗歌的韵律、韵脚的变化,五言七言律诗的特点来重点研究。
      1.王勃诗歌特点解析
      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如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送别诗是王勃的代表作,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如比邻”更是千古传唱的名句。王勃在四杰中的成就最高,为五言诗的形式成熟贡献较大。我们看一下这首诗的诗格及韵律。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从以上吟唱的韵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规律,本诗中前一、二、四句中的韵律相同而独有第三句的韵律有所变化,这正好和作曲技法中的起承转合相匹配。另外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变化,在《诗经》中基本上都是四言诗,四言诗的特点是节奏韵律单一,根据四言诗创作出来的歌曲正好和上古时代人们思想单一、社会发展缓慢,生产力低下的特点相吻合。而五言诗、七言诗、长短句诗打破了四言诗前后并列呼应的稳定结构,走向了更为复杂的韵律节奏模式。这为曲作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素材与模本,对音乐及歌曲的发展、节奏型的更加丰富打下了重要的基础。所以说诗词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音乐及歌曲的完善,让人类在歌曲的节奏型、题材、体裁方面表现上更加完美,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复杂更加多样化。
      我们知道原始人在进行劳作时会喊号子,杭育杭育……,那时的节奏也就是四一四二拍。随着字的出现、文学的发展,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音乐也和文学共生共长。当然曲子的节奏型在乐器出现以后就很丰富了,我们这里主要指的是用来演唱的歌曲的节奏型,因为在诗歌赋三位一体的远古时代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而器乐演奏却不需要歌词来配合,而歌曲则必须唱有所言、言有所音,曲有所调,否则只能瞎哼哼了。
      2.张若虚诗歌特点解析
      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为例来分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是一首首美妙绝伦、绮丽无比的千古名篇,诗人看似写景却又状物,在写情写景的同时又悟出了人生哲理。把人们由大自然的美景中自然的引到了对宇宙万物,对人生万象的无限遐想中。另外全诗的韵律节奏也富有特色,诗人生发出的感情旋律既不是悲伤忧愁,又不具热烈奔放,而是一种发自内心世界的一种平和,深沉、静宓、永恒、婉转如小提琴演奏出来的小夜曲或者梦幻曲一般,全诗共36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韵律多变。全诗随着韵脚的转变而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后呼应,既循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言与韵味的变化又随着诗情的变化而起伏,可谓声情并茂,流风回雪,入木三分。我们今天只能通过这首诗的内在韵律、节奏来分析它当时被人传唱时的盛况,旋律的优美,如仙乐飘飘却只能望词兴叹,沉浸在空灵的梦幻中来暇想它的奇幻之音了。
      3.苏味道诗歌特点解析
      以苏味道《正月十五夜》为例来分析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今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苏味道这首代表作描写了唐初正月十五夜人们闹元宵的场景,非常具有现场感,全诗比较明快、流畅、自然、生动。诗的大意是“银花火树和人们的嘈杂声汇成一个欢乐的海洋,长安城三天夜里不戒严,马声嘶鸣,灰尘在空气中飘荡,圆圆的月亮和人们很亲近仿佛也在闹元宵;花枝招展的歌妓们打扮的分外美丽都唱着《梅花落》的曲子脸上洋溢着喜悦的表情。人们怀着无限眷恋的心情在一年一度的元宵之夜尽情狂欢。”首先诗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唐朝元宵夜里人们欢度元宵的场景,气氛热烈、令人眼前一亮仿佛置身于其中,这就是诗人写诗的高明之处。没有太多的铺垫直接进入主题,引人入胜,美不胜收。其次,诗人在这首诗里还描写了歌妓们在人群中唱歌的场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朝歌舞的繁荣。歌女们唱的那么从容,也一定很动听,在梅花凋落的元宵夜里纵情歌唱。他们唱的那么自然,那么动听和身边的场景融合在一处,真是歌声与火花齐鸣,梅花共灯笼一色。在这里我们仿佛读到了盛唐的气息,盛唐也许正向人们招手,以极其高超的技艺勾画出了一幅盛世的画卷正向人们徐徐展开。
      总之,初唐的100年间出了不少大诗人,他们的精神紧扣时代,他们的作品与音乐交相辉映,他们诗中自然流露出的自信、高傲、任侠与进取的精神正好和唐朝统一华夏后逐渐走向繁荣走向富强过程中具有的开拓精神、创造精神、改革精神所呈现出来的欣欣向荣、积极进取和百废待兴的时代特征相吻合。
      作者简介:
      李鹏举,男,1976年9月出生,洛阳栾川县人,中共党员,1996年毕业于洛阳文化艺术学校,1997年至今在洛阳歌舞剧院工作,从事舞蹈及词曲创作,中级职称,河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
      其创作的歌曲《放飞理想的翅膀》荣获河南省歌曲评比“一等奖”;
      《银色世界》《永远的承诺》《激情飞扬》获河南省歌曲评比“二等奖”;
      《魅力栾川》《黄河黄土黄河人》《山村飞来金凤凰》《让生命更加的精彩》获河南省歌曲评比“三等奖”;
      《黄昏的伏牛山》《洛阳亲友如相问》获河南省歌曲评比优秀奖;
      《走进春天》获洛阳市歌曲评比“一等奖”。

    推荐访问:初唐 诗中 印象 音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