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汉族民间舞【汉族民间舞的地域性分析】

    时间:2019-05-01 03:28:2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花鼓灯和东北秧歌皆为汉族民间舞蹈,又以农耕文化为源头,深受佛、道、儒教文化的影响。但由于不同的地理坏境、气候因素、历史条件和风俗习惯,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舞蹈艺术。本文以花鼓灯和东北秧歌为例,试析不同地域性的民间文化背景而形成的民间舞蹈舞蹈的异同。最后总结,从对安徽花鼓灯和东北秧歌的比较分析来看,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二者具有相同的源头———我国汉文化和农耕文化,所以二者的舞蹈特征有很多形似之处,但由于两地的地理条件、风俗特征和历史因素等制约,所以无论在人物塑造或者舞蹈动律方面,二者又表现出了相当大的差异性。
      关键词:文化背景;地域特征;风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141-02
      一个民族的社会结构受地域、自然环境的影响,在经济生活及风俗习惯等条件下形成。无论何种舞蹈形式,都是来源生活、且高于生活的艺术, 它自身的形成都与其文化背景和地域文化特征有着密切关系。从对安徽花鼓灯和东北秧歌的比较分析来看,可以清楚的知道,二者具有相同的源头,但由于两地的地理条件、风俗特征和历史因素等制约,所以无论在人物塑造或者舞蹈动律方面,二者又表现出了相当大的差异性。
      一、民间舞蹈的主要艺术特色
      舞蹈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一个民族的社会结构受地域、自然环境的影响,在经济生活及风俗习惯等条件下形成。远古,汉文化在流传扩展中,只有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才能在该地区巩固与发展,而中国民族民间舞这个由人民群众集体创作与传播的“大地之舞”,更是因文化背景与地域文化的特点而迅速发展着,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而这些文化背景和地域特征等因素主导了其舞种的风格。花鼓灯和东北秧歌皆为汉族民间舞蹈,又以农耕文化为源头,深受佛、道、儒教文化的影响。但由于不同的地理坏境、气候因素、历史条件和风俗习惯,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舞蹈艺术。
      (一)安徽花鼓灯的主要艺术特色
      花鼓灯是安徽优秀的民间艺术,作为汉民族舞蹈的代表之一并在舞蹈艺术中有着广泛影响,是重要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花鼓灯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它主要由舞、歌、锣鼓演奏组成。舞蹈风格就兼备了朴实、刚健、热烈、奔放、含蓄、细腻、委婉的特点。这种性格特征融汇贯穿于花鼓灯的音乐旋律、锣鼓节奏之中,表现在花鼓灯舞蹈的动律、速度、节奏、调度、身段中各方面,具有强烈的地方特征和浓郁乡土气息。在继承汉族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整理、创作和发展起来的民间歌舞形式,体现了刚劲而温情的淮河两岸人民的性格,用独具特色的锣鼓伴奏刻画了既粗犷又含蓄的人物形象,在“玩、逗”中传情达意。
      (二)东北秧歌的主要艺术特色
      东北秧歌有悠久的历史,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东北秧歌红红火火的场面、丰富的舞蹈语汇、情趣盎然的姿态和灵动活泼的表演使其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艮、艮中俏,“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巾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强调“逗哏”的情趣与洒脱、豪放的阳刚个性。
      二、不同地域文化而形成的民间舞蹈的异同
      民间舞蹈依据不同的地方文化,被区分出不同的地域性,并呈现出不同的舞蹈特征。它们千姿百态,种类繁多,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舞蹈是通过人的形态、神态进行传情达意的艺术形式,其表达方式包括人的形体和精神两个方面,而且因表演者和欣赏者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和东北秧歌皆为以农耕文化为源头,深受佛、道、儒教文化的影响。但由于不同的地理坏境、气候因素、历史条件和风俗习惯,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舞蹈艺术。
      (一)历史产生的渊源
      1.安徽花鼓灯的吸收和继承:历史上明洪武年间就有湖南移民到安徽,说明安徽花鼓灯吸收了湖南花鼓;另一方面,北宋汴京的民间艺术形式会随水路流传到淮河两岸,所以我们说安徽花鼓灯是在当地劳动生活的基础上,兼融南北文化之长,逐渐形成特有的表演形式与舞蹈风韵。在继承方面,楚人有尚武、细腰等习俗,花鼓灯中诸多来自武术、武功的技巧,即尚武精深的体现;而“兰花”、“三道弯”、“S”型的动态形象,则是细腰的延伸,从而形成既有北方的刚劲古朴,又有南方灵巧秀丽的风韵。
      2.东北秧歌的吸收和继承:东北秧歌也在一定因素上吸收了天津高跷、辽南地秧歌等成分,把来自高跷的“艮劲”的动律和“稳中浪”的审美特征提炼并保留下来,使得东北秧歌具有鲜明的节奏和棱角、独特的风格和动律。
      (二)人物塑造的形象
      1.安徽花鼓灯的粗犷和细致:安徽花鼓灯中粗犷而秀丽的农村青年形象,便是真情的自然流露,由于“花鼓灯”是南北分水线淮河两岸的民间歌舞艺术,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它“兼收南北之长”,所以在粗犷的表演中又有温情细致的处理,形成了花鼓灯表演的特色。
      2.东北秧歌的豪放和风趣:东北秧歌则很好地展现了北方人粗犷、豪放的个性,它热情火爆、幽默风趣,塑造的人物形象浪的漂亮,艮的潇洒,俏的活泼,傻的可爱。
      (三)演奏乐器的特色
      安徽花鼓灯重锣鼓而东北秧歌重唢呐。安徽花鼓灯的伴奏音乐,是在民间“锣鼓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锣鼓点为主,花鼓、大锣、小锣等锣鼓是花鼓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情绪热烈奔放,节奏明快紧凑,感染力强。即可以作为舞蹈的伴奏音乐,也可以独立演奏。锣鼓节奏形式多变、欢快高亢、健美而有力度,演奏一气呵成,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法给花鼓灯表演增添了美妙的音感和欢乐诙谐的气氛。而东北秧歌的伴奏主要以声音高亢、嘹亮的唢呐为主,锣鼓点作为其伴奏、舞段的间歇或高潮推进时的道具,唢呐独特的音色为形成其独具特色的风格奠定了基础。   (四)风格特点分析
      在我国山青水绿,温和湿润的南方,人们的性格和情感世界丰富而细腻,养成了南方人民柔和、细致、精巧的性情品质。安徽花鼓灯虽“兼收南北之长”,但它依然保持着南方柔美的风韵,形成了热烈、奔放、迅捷、灵巧、优美、细腻的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具有特殊的美感力量。在天寒地阔的北方,人民生产简陋、生活质朴,从而培养了北方人民粗放、勇敢的精神品质。东北秧歌素来便以热情、风趣、开朗、幽默著称,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东北秧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五)舞蹈动律研究
      汉族民间舞由于绵长的地理跨度而呈现不同的的地形、气候、和气温,其舞蹈动律就必然是多样的。总体来说,“北歌”重扭而“南灯”重崴。
      1.安徽花鼓灯的“摆”:安徽花鼓灯的动态在很大程度上与舞者脚穿“衬子”模仿裹足女子走路有关。由于穿“衬子”,小腿部分就比较吃力,所以膝部比较梗直,走起路来两腿靠紧,不能窜动,而着地的部分又要扒住地,这样使舞者需将身体重心上移、重量上提以减轻足下的压力,保持身体的平衡,在步伐的进行中胯部上提,膝上部不松,脚下掯住劲儿迈步,控制住脚底板整体着地,以重心略偏后走起不飘,配合上身“风摆柳”和臂的贴身划圆摆动,这样便产生了,以上腰为运动点的“摆”,故称之“风摆柳”。也由于穿“衬子”在做三道弯的基本造型体态时,必须将身体重心偏向右后,以保持重心的平衡,进一步形成流动时的拧倾体态。又因穿“衬子”,在花鼓灯锣鼓音乐节奏鲜明,欢快高亢的催动下,脚下运动速度必然迅疾,不允许舒缓,每一个舞蹈动作也需干净、准确、利落,运动中强调收放的对比,节奏鲜明、动作迅捷,形成动如疾风,停如煞车的动律特征,有了“轻”、“溜”、“脆”、“稳”的舞风,这样就形成了花鼓灯的“溜得起,剎得住”的风格。
      2.东北秧歌的“扭”:东北秧歌是东北三省以高跷为主,结合地秧歌、二人转等多种民间歌舞艺术汇集、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舞台民间舞蹈形式,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一个“扭”字。在东北长期形成的冻土层上表演高跷时,必须将人体重心下移,通过跷尖部位的跷钉牢牢地扎在冻土上来保持身体的稳定性,也因同样的原因使跷步形成急出、稳落的特殊要求。东北秧歌传承了这一步伐的风格特征,形成了脆艮有力的顿步,和快踢、快收、稳落、慢移重心的踢步,上身以腰发力,随之或上下,或前后,或划圆的扭动。上下身协调配合就构成其韵律特点———“稳中浪”、“稳中艮”、“稳中俏”、“稳中逗”的风格。
      三、结论
      任何民族文化必然存在于特定的地域空间和具体的历史时间之中,蕴涵这一文化的民族特性,也反映出这一文化发展的时代性质。而舞蹈作为文化遗产,是一种积聚了各种因素从而发展起来的一门艺术,任何一个舞种的形成都有很多的制约因素,而文化背景是影响舞蹈形成、发展、衍变的重要因素。从对安徽花鼓灯和东北秧歌的比较分析来看,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二者具有相同的源头———我国汉文化和农耕文化,所以二者的舞蹈特征有很多形似之处,但由于两地的地理条件、风俗特征和历史因素的制约,所以无论在人物塑造或者舞蹈动律方面,二者又表现出了相当大的差异性。但无论民间舞蹈如何发展,其根基不会变,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千差万别、各具特色的民间舞蹈形式,每个具体的形式又拥有自己特定的舞蹈风格,长久并深入地保存在我国民间舞蹈丰富的土壤之中,支撑起舞蹈艺术繁荣多彩的天空。
      参考文献:
      [1]罗雄岩著.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
      [2]李雪梅等著.地域民间舞蹈文化的演变.
      [3]潘志涛主编.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
      [4]于平著.舞蹈形态学.
      [5]谢克林著.中国花鼓灯艺术.

    推荐访问:汉族 民间舞 地域性 分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