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认知语法视角下的汉语情态动词研究_情态动词用法顺口溜

    时间:2019-04-13 04:20:2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Langacker认知语法体系中的“发展动力模式”,“参照点”和认知构式理论等理论可以用于对情态动词“要”的解释。“要”既可做根情态,又可做认识情态。情态动词包含的描述场可以由其后的主动词具体化。“要”作为表达义务的根情态,可以与其他根情态连用。“要”所表达的否定概念通过“不”和”“没”实现;“不”可否定情态本身或者其后表达的行为或事件,否定主动词所表达的未来的行为或事件;“没”不能对情态本身做出否定,只能对情态其后主动词所表达的已发生行为或者事件否定。
      关键词:认知语法视角;汉语情态动词;“要”
      1.汉语情态动词的研究现状
      汉语情态动词研究属于比较年轻的研究领域,对汉语情态的研究大多数从功能语法、生成语法、语用学、语义学,甚至是结构主义的视角展开。这些视角当然有其合理之处,但是我们也可以通过新的视角看待问题。有部分学者(彭利贞,2007;宋永圭,2007;朱冠明,2003、2007)已经对情态做出认知语言学视角的探索,他们对汉语情态动词和汉语语言学的理论非常熟悉,但是对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的运用显得不够深入。另外,对认知语言学熟悉的英语语言界学者对汉语情态动词的研究关注并不多。数据显示仅有极少的文章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探讨汉语情态动词,比如李丛禾(2008)分析了情态动词的在线机制,但尚无学者运用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理论对情态进行研究。本文以“要”为例,通过Langakcer的认知语法理论对汉语情态动词做比较深入的探讨。所用例句均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提供的网络版现代汉语语料库。
      2.“要”在汉语情态中的归属
      Perkins(1983)与Palmer(1990)把情态分为认识情态(epistemic modal)、道义情态(deontic modal)和动力情态(dynamic modal)。与Coats(1983)的分类相同,Langacker(2004:272)将情态分为根情态(root modal)和认识情态(epistemic modal)。Langacker认为根情态包含过程实现的潜能,比如义务、允许、愿望或者能力等,而认识情态则表达过程发生的可能性。Langacker通过对比根情态和普通动词连用对根情态做了比较清楚的解释。他认为英语根情态动词与普通动词连用的区别是,在普通动词连用里,主语是界标过程(第二个动词表示的具体过程)所需潜能(potency)的所在(locus),这种潜能可以是物质的力量(physical force),也可能是精神的力量(mental force)。这一过程并没有实现,只是世界的构成使这一过程在合适的环境下可以实现。而在情态句中,背景或者与背景相关的实体是实现界标过程(情态动词后主动词表示的具体过程)所需的潜能的所在。这个背景可以是说话人,也可以是其他来源。Langacker用发展动力模式(evolutionary momentum)解释认识情态:“如果我们从整体上建构潜能所在,采纳最模糊的方式并进行最少的限定,我们可以把潜能的所在等同于世界及其发展。指定过程的实现不依赖于一个特定的力,而是一个泛指的力,因为世界有某种结构,所以现实以某种方式展开。认识情态判断世界发展势头是否可以使现实沿着合适的路线达到指定的过程。”(Langacker,273)此处世界是说话人头脑中的世界: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社会和精神的。Langacker将发展动力模式与Talmy的力量模式(Force Dynamics)相结合,提出世界的结构是动态的,在此结构中的指定过程在没有阻力的情况下会得以实现,在不能克服阻力的情况下不会实现。
      Langacker对情态的划分和解释更加简洁。情态的类型呈家族相似性特征(维特根斯坦,2001),情态与情态的界限并不是界限分明的,而是模糊的。根情态与认识情态的差别相对来说大一些,而根情态内的动力情态与道义情态的差别较小,其界限很模糊,所以把根情态进一步分为道义情态和动力情态只是使情态划分更加复杂化,实际意义并不大。根据Langacker的划分,“要”既可以表示根情态,又可以表示认识情态。“要”表示根情态时,表示句子的主语有做某件事的义务。“要”其后的过程并没有实现,但是说话人脑中的世界构成方式使“要”后主动词表达的过程在没有阻力的情况下可以得以实现,实现该过程的潜能在于说话者、社会规则和法律规定,等等。“要”表示根情态时,表示句子的主语有做某件事的义务或者意愿。“要”其后的过程并没有实现,但是说话人脑中的世界构成方式使“要”后主动词表达的过程在没有阻力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实现该过程的潜能在于说话者、社会规则和法律规定,等等。比如:“身为女人面对困难,更要不退缩,自信才能激发真正的能力。”不畏缩这一过程在该话语发出时并没有实现,而使该过程在话语发出后可能得以实现的是说话人脑中所构建的社会规则。“要”也可以表达认识情态,表示对事件发生与否的可能性进行主观判断。说话者根据头脑中的世界发展势头判断现实情况是否可能达到指定的过程。比如:“他们宣传说,清朝快要灭亡,将来会出现新的世界。”这句话里的“要”是认识情态。说话者根据自己对世界发展势头,判断清朝灭亡的可能性。清朝灭亡的过程势头在于阻止其灭亡的外界阻力的情况下,将会得以实现。
      3.“要”与主动词同现的认知构式
      Langacker(351)另一个核心理论是参照点理论。他认为在一个语法结构中,语法的前置成分往往充当后面成分的参照点。所以语法的顺序本身就是具有意义的。情态动词相对于主要动词表示的动作而言,是一种心理空间上的推测和判断,情态动词做参照点是一种主观构建的视角,可以作为隔断使主动词表达的动作不再处于客观现实中。比如:“我们要去打听。”在该句中“要”表示主语在心理空间的意愿,通过“要”这个参照点说话人就可以让听话人进入主语视角下的非现实的心理空间。
      Langacker(467)的认知语法认为合成体(composite)的意义不是成分(component)意义的简单叠加,成分意义只是为合成体意义提供理据。成分与成分之间是阐述与被阐述的关系。在情态动词与主动词的关系中,情态动词是整个结构的核心(head),主要动词则是它的补足部分(complement)。情态动词包含一个阐述场(elaboration site),这个阐述场要表达的内容需要主要动词来填补。主动词是情态动词这个“射体”(trajector)的界标(landmark)。情态动词和主要动词共同的射体为主语。比如在“解放以后我哥哥要找我。”这句话中,“要”是整句话的核心,表达主语对某种过程(process)的意愿,在“要”这个结构中有一个阐述场,其内容是抽象的,需要通过一个具体的状态或过程来对其具体化,“找我”这一过程就具体化了,“要”所包含的阐述场。“应该”所表达的抽象过程及主动作所表达的具体的过程,其射体都为“我哥哥”。   4.“要”与其他情态动词的同现
      英语里的情态动词不能同现,比如不能说should will。汉语的情态可以连用,连用的原则遵循认识情态跟情态的先后顺序。Langacker的参照点理论也可以诠释两个情态之间的关系。第一个情态是第二个情态的参照点。比如根情态连用时,第二个根情态的所表达的义务或者能力都是第一个根情态表达的参照点视野下的能力或意愿。“要”在与其他情态动词连用时符合这一原则。“要”对主语提出了拥有第二个根情态表达的能力的义务。比如“要”在“护理人员不能只停留于提出问题,还要能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句中表示说话人根据社会规则对主语提出的能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义务。其后的“能”依然是根情态,表示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在“超过美国和一九八零年前建成共产主义的想法,本来也都不坏,但要可以做到才行。”这句话中是根情态,表达主语有义务具备某种能力,其后的“可以”是根情态,具体表达“超过美国和一九八零年前建成共产主义”这一能力。
      5.“要”与否定的同现
      “要”表达否定,通过“不”和”“没”来实现。“不”可以否定情态本身,也可以否定情态其后表达的行为或事件,可以对未来的行为都表示否定。比如“我们打退追敌,不要把敌人带进根据地。”此处否定是对情态表示否定。“身为女人面对困难,更要不退缩,自信才能激发真正的能力。”则是对“退缩”这一将来行为表示否定判断。“没”是对已发生的事件和行为的否定(吕叔湘,340)。“没”对情态其后主动词所表达的行为或者事件否定,一般不对情态本身做出否定。比如在“大兴城建开发物业管理公司经理高贵龙介绍说,公司成立以后,没要国家和总公司一分钱。”这个例句中,“要”是普通动词,不是情态动词,所以“没”不表达对情态的否定,在“病的十二分地严重,眼看快要没救了。”中,“没”是对“可以被救”这一将来状态表示否定。此处似乎与“没”是对已发生的事件和行为的否定这一特征矛盾。但是如果我们用Langacker的视角点(vantage point)观点来看,这一现象就可以得到诠释。“没有”虽然是表达对将来的行为的否认,但是如果我们从将来的这一视角点来看,主动词的事件就成为已发生的事件和行为。
      6.结语
      综上所述,运用Langacker“发展动力模式”,参照点理论等可以用于对情态动词“要”做出与功能语法和生成语法等理论不同的解释。根据Langacker对情态的定义,“要”可以充当认根情态,表示提出义务或表达意愿使未来发生某一事件或行为得以实现。又可以充当认识情态表示对主动词表达的过程或者状态进行可能性判断。情态动词“要”包含的描述场可以由其后的主动词具体化。“要”可以以根情态的身份与根情态连用。“要”通过“不”和”“没”来实现否定的概念。“不”可否定情态本身或者其后主动词表达的未来的行为或事件。“没”不能对情态本身做出否定,只能对情态其后主动词所表达的已发生的行为或者事件否定。
      参考文献:
      [1]Coats,Jennifer.The Semantics of the Modal Auxiliaries.London & Canberra:Croom Helm,1983.
      [2]Langacker.R.W..Concept,image,and symbol:the cognitive basis of grammar.[M].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1990:264.
      [3]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Ⅱ][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Leonard Talmy,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ume I: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0.
      [6]Palmer,F.R..Modality and the English Modals.New York:Longman 1990.
      [7]Perkins,Michael R..Modal Expressions in English.Norwood:Ablex Publishing Co.1983.
      [8]李丛禾.英语情态动词意义的认知构建[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
      [9]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局,1980.
      [10]彭利贞.现代汉语情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1]宋永圭.现代汉语情态动词否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2]维特根斯坦著.陈嘉映译.哲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49.
      [13]朱冠明.汉语单音情态动词语义发展的机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6).
      [14]朱冠明.情态动词“必须”的形成和发展》[J].语言科学,2005:(3).

    推荐访问:汉语 情态 动词 视角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