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竹音【黄姚竹音】

    时间:2019-04-06 03:14:4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又到广西黄姚,清明过后,谷雨之前。  依旧古香古色,依旧恬淡静好。两峰葱茏相连处,古榕绿荫庇护,姚江蜿蜒环绕,走在如水的老青石板路,静听满城古韵的明清建筑诉说着黄姚昔日的繁华,一如溪边那座伫立了几百年的“司马第”官宅,默然中不知隐藏着多少人事情节。而抗日战争时在此避难的众多文化名流,更为古镇勾皴点染了一代风流。人文余音与自然胜景便绵绵不绝地引来四方客,我也是闻声而三顾者。
      前两次因陪远方客人,未能深识黄姚真面目。今年借着清明回八步祭祖,只身第三次来到这个距家乡不远的古镇,除了听满街的乡音,就想来看看黄姚的意象。
      带龙桥、宝珠观、吴氏宗祠,处处可见的森森翠竹,或散生或丛生,婆娑有致。街上一位阿婆在教我识竹后告诉我,上世纪60年代时逢灾荒,这里的竹子大面积开花,人们纷纷采腩竹米为食,救活了不少乡亲,她说开花的竹子—般都是几十岁以上甚至门百岁。这些挺拔秀丽、千姿百态的竹子,就这洋摇曳着黄姚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诗意栖居。
      迎秀街戏曲大家欧阳予倩先生故居,青砖,木门,木窗下一方石条凳,与相邻百姓家并无二致。吊在房顶上的铜油灯与满墙的黑白剧照,令我遐想无限。迎面是欧阳先生伉俪与女儿以及黄姚同仁的合影,他们含笑着,仿佛在迎接四方来客。可惜照片历经数十年,我只能依稀辨识着欧阳夫人李韵秋的神情。这位曾因媒妁之言被欧阳坚拒,继又相爱相助欧阳一生的大才女就是在此间缝补浆洗、提笔伏案的?凝望着隐约的雕梁画栋,遥想着田汉称赞他们“台上典型台下效,铜琶应唱”在此相生相应的情形,心底一片温软。
      遥望旧时春色,这里也会有属于欧阳夫妇农时的叙事诗,关于他们的菜地,他们的柴米盐油,他们的鸡鸭,等等。而更多的是为战乱避难沦落在此的同好们的神会。想想抗战爆发后,欧阳予倩等一代名流从上海迁移桂林,一到桂林便开始了六年之久的桂剧改革。他建立广西艺术馆并自任馆长,同时兼桂林剧团团长。墙上的剧照无声地诉说着他将他之前创作的京剧《梁红玉》、《桃花扇》、《木兰从军》等改成桂剧演出,还创作了桂剧《搜庙反正》、《胜利年》和话剧《越打越肥》、《战地鸳鸯》、《旧家》等剧本,导演了老舍的话剧《国家至上》、夏衍的《愁城记》、阳翰笙的《天国春秋》和沈浮的《小人物狂想曲》等。尤其在1944年主办名震一时的西南剧展,美国著名戏剧评论家爱金生在《纽约时报》上盛赞此次剧展是“除古罗马以外有史以来的仅见”。如此非凡伟业,欧阳予倩是在广西成就的。它不仅鼓舞了民众的抗日热情,更进出传统与现代之间;既借木兰、梁红玉和李香君之声发民族抗战之音,伸民族气节和风骨,又以无羁的艺术探索保卫和发展了中国的文化;既为成就桂林文化城奠定了重要基石,更开了中国一代戏剧新风。“这是一个古老的文明不甘于停顿,而在艺术的新发展下检讨,并从中汲取经验。”学者赖贻恩在他的书中如是说。
      西南剧展还在尾声,战火却已烧到桂林。1944年的秋色里,艺术馆人员又与一批文化名流从桂林到昭平县城再度疏散到黄姚。共同的理想与命运,他们在此相逢相知,相互成就了一代风流,同时,也成就了一种纯真的、于今杳不可寻的人际关系。于是,他们以吴氏宗祠作临时馆址,上课,议事;在街头的古戏台上向群众公演;举办漫画、木刻和风景写生等作品展览。那些个古戏古曲在欧阳先生节奏分明的演出中,戏台上下演绎着如何的盛况?小小的黄姚,起码是千人空巷了,我想。
      故居外,姚江边,片片竹林。一股清气扑面而来,便想起魏晋“七贤”的竹林,其人其文不早已附丽于竹子?“此节无凋零”,“终古保坚贞”,如此人文相映着中空、有节、挺拔的竹性并流芳千古。这种气节与刚直不阿,不也同时映照在与欧阳并誉“北梅南欧”的同好挚友梅兰芳身上吗?日寇一再命其演唱,梅兰芳就蓄须罢演并画竹以“虚怀抱竹坚”明志,其节气风骨传诵至今。
      春雨如新,竹枝吱吱呀呀,节节笔直。欧阳们栖居在暂时的乡农中,心却远在战火纷飞的故土,那里镌刻着国家的安危。于是,情怀,风骨,重负与担当,化为才艺;于是,这里不仅砥砺戏曲,还有他们创办的名震广西的昭平版《广西日报》,宝珠观内还有千家驹担任校长,欧阳予倩、秦宗汉、张锡昌、过长寿、云风等担任教师的黄姚中学,还有他们为青少年创办的图书馆,欧阳予倩的手书“黄姚图书馆”和高士其捐赠的图书还在,如此种种文化书风,与欧阳先生那一出出桂剧唱响了黄姚,并随风吹遍当时饱受凌辱的祖国大地,在血雨腥风的夜晚,在风雪弥漫的黎明,哪怕他们重返城市,重返紫陌红尘,这份黄姚竹音也经久不衰,直至今日。
      一代文化大家就是这样在战争年代抱团,并以自己的方式发出抗战之音。他们虽处江湖之远,内心却从来守望着现实困境,依然忧国忧民,而且这是集体之音,一个民族不愿当亡国奴的抗争之音。因为面临国破家亡,就没有了个人的命运,所有人的命运都连在了一起,就如黄姚丛丛竹林,一枝开花,随即波及全林。
      倘若黄姚仅仅有一江春水,仅仅有一街的古意,仅仅有一镇的人事与情节,它也已经值得我们倾听这自然之声与历史回响了。然而,黄姚的好,还在于我们不可忽视的这湿地坡岭,一江一水一簇一堆的竹子,他们经年累月站在这里随风顺水轻轻发声,低回音绕着黄姚心中的珍重之声。这是战乱世界中文化人抗争的风骨,以及文明的珍贵记忆。这风骨和记忆,已经深入竹子根部,化为竹节,节节笔直。
      (原载《人民日报》)
      周怡和荐

    推荐访问:黄姚竹音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